APP下载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2015-04-17康渝生

奋斗 2015年9期
关键词: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康渝生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康渝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的领导核心反复强调了学习哲学的重要性,号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学哲学、用哲学”的自觉性,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显然,继承发扬我们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不仅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提升全体党员思想境界的必要之举。

(一)

哲学是确立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是揭示存在本质的思想路径。在古希腊智者看来,哲学即“爱智”之学。中国古代先贤则将哲学视为“道”,并且明确指出:“哲,智也。”

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探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从而揭示世界的本原和存在的根据。古希腊哲学最先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或“始基”的问题,从而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研究的理论视野。按照人们对于世界本原的不同主张,哲学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凡是断定某种精神因素为世界本原,从而主张精神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阵营。而坚持以自然界的存在为第一性的看法则形成了唯物主义的理论派别。

不同于固持主观思维第一性,抑或皈依某种外在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的常识完全一致,主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然而,受科学发展的水平所制约,唯物主义学说的完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唯物主义学说先后经历了古代的素朴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却始终没有能够实现对于世界物质性的充分阐发。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完成了“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的理论诉求。

(二)

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首先需要构建正确的物质观。在唯物主义学说发展的历史上,囿于科学发展的水平,曾经出现过诸多关于“物质”的误读甚至曲解。古代素朴的唯物主义试图在某种具体的存在物中去寻求世界的“始基”,以此统一无限多样化的自然现象。古代哲人关于唯物主义的这种素朴探索,充分反映了他们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特殊的物质存在形式的思路,这是他们用直观的方法观察周围世界所导致的认识谬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崛起,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则往往执着于某种科学的观点或某个特殊的科学领域去概括整个世界的普遍性,在理论特征上表现出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倾向。自从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问世之后,哲学对于世界的物质性才做出了正确的解答,完成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构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上,恩格斯最先阐发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并且对物质概念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的论断着眼于物质概念与客观物质存在的关系,揭示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所由生成的客观基础,从而论证了哲学物质范畴的合理性。

著名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也曾就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发表过卓有见地的论述,他在《再论唯物主义》一书中阐发了“物质是自在之物的总和,是感觉的源泉”的观点。普列汉诺夫关于物质的命题借用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自在之物”哲学概念,力图以此揭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对象。他还进一步将物质诠释为感觉的源泉,不仅界定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而且在可知性的理论意蕴中强调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应该说,普列汉诺夫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比较准确地表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为奠定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理论基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列宁最终制订了更为科学的物质定义。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论断中,逻辑地包括着三个基本的思想要素:(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概念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哲学抽象;(3)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显然,与旧唯物主义执着于某种实物的存在诠释物质本体不同,列宁依据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阐发了物质定义,从而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独特致思理路。

(三)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阐发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也在实践层面上给我们旨在“改变世界”的行动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在物质概念所指的客观实在中,既包括一切可以凭感觉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唯物主义,正是着眼于客观实在而展开的哲学思考。显然,旧唯物主义仅仅依据某种物质存在的形态阐发的本体论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恰恰相反,旧唯物主义对于世界物质性的主观臆断无异于“格物致知”、“菩提参禅”,难免表现出与唯心主义相类似的理论特征。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并非要执着于某种实物对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束缚,而是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把握世界。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逻辑中,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界定物质观的理论前提,是确定物质第一性的前置性理论问题。毫无疑问,承认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即是强调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正是凭借对以“物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为底蕴的物质观的明确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彰显出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显而易见,旧唯物主义对于某种物质存在形态的单纯强调根本无法夯实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础,不仅是因为对于物质范畴的曲解,也是由于形而上学方法导致的谬误。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必须摈弃传统物质观的机械认识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确立为认识所由生成的现实基础。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中,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是完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为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提供了可能。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诚如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事实上,正是人的认识为未知之物向已知之物的转化搭建了一座桥梁,拓清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可以断言,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必须将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结合,改变旧哲学的单纯思辨传统。显然,正是这样的思路构成了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底蕴。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域中,客观实在性是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共性所做的概括,充分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物质统一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仅仅把自然界的事物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形而上学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清楚表明,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在解决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时,马克思更是着重强调了人类社会对于意识生成的决定作用,他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显然,正是基于自然与社会共同具有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旧哲学的思想羁绊,构建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必须把握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物质统一性,扬弃旧唯物主义单纯囿于自然界存在的狭隘致思理路。只有遵循这样的理论原则,我们才能在“从一切实际出发”的意蕴中实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诉求。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晓燕wangxiaoyan@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