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2015-04-17刘正妙彭昕

关键词:文艺思想思想文化

刘正妙,彭昕

(1.湖南省毛泽东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学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2013年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刘正妙1,彭昕2

(1.湖南省毛泽东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学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为缅怀这位历史巨人的丰功伟绩,不少研究者发表了大量学习、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的文章,就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文艺思想、教育思想以及科技体育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撮要评述,是为了今后将研究推向更加深入。

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为缅怀这位历史巨人的丰功伟绩,不少研究者发表了大量学习、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的文章,出版了一些著作,就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文艺思想、教育思想以及科技体育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深入研究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关于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在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考察社会文化现象、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时形成的一系列观点所构成的体系。由于他既是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伟大战略家、哲学家、政治家,因此,他对文化问题的思考有着独到见解,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富有启迪和久远价值的。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文化思想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话题。

(一)毛泽东文化观的研究

文化是一个歧义丛生的词汇,以致有学者认为文化是最难理解的词语之一。文化到底是什么?周建超认为毛泽东眼中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具有阶级属性,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反作用于经济与政治的活动。[1]

如何看待“古今中外”文化,是毛泽东文化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梁柱认为,长期以来,关于新旧文化的争论,国内存在着全盘保存国粹和全盘西化两种迥然各异的主张,都违背了时代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的要求。毛泽东关于文化的观点,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合理总结,正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他结合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采用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分析方法,批判地对待文化遗产,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历来反对排斥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主张对外开放,应当学习外国。[2]韩爱叶也认为,毛泽东对“西化派”和“中体西用”论的批判,合理回答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一问题。[3]

毛泽东不是书斋里的文学家,他的文化思想具有解决实践问题的价值取向。回顾毛泽东对文化理论的探索与一生的文化实践,其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辩证地解决了中国文化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显而易见,毛泽东的文化观具有辩证特点。对此,李群山做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认为毛泽东的文化观辩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的统一;体现了文化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统一;体现了文化的批判、继承、创新的统一;体现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的统一。[4]张文彪认为,毛泽东文化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集中于领导权的文化视野、深沉于民族情绪的文化性格、独具匠心的思维特色。[5]此外,周福振分析了毛泽东文化观的民主特征。[6]

(二)毛泽东文化话语权思想的研究

所谓话语权问题即文化领导权与文化权利问题。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剥削者大多能够利用社会资源并享受文化,而劳动大众则阙如,即使能够享有一定文化权利,但也只是低层面的。为改变这种文化资源占有和分配的不平等现象,毛泽东一生都在致力于将文化话语权还于大众。黄力之认为,毛泽东对劳动者在旧文化中的缺位表示了道义上的愤慨,为了实现劳动者的文化话语权,中共和毛泽东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一切手段去提高劳动大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二是改造客观存在的“文化资源”——让它行使人民的文化话语权。今天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在坚持人民本位思想的立场上,对毛泽东还文化话语权于大众的当代发展。[7]宋婕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一直存在以精英文化压迫大众文化的现象。毛泽东毕生都致力于破除精英文化,并构建一种全新的大众文化。毛泽东希望构建的大众文化模式的理论根基是人民大众创作文化;大众文化模式的现实指向是文化应服务于大众;大众文化模式的实现途径是教育的革命。[8]周兴杰就毛泽东与葛兰西的文化“人民性”认识作了对比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的观点。[9]

(三)毛泽东文化建设、发展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不少研究者认为,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是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现实中产生的影响最大。邓纯东认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是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一个杰出之处,它不仅内在地要求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学习借鉴国外文化,而且要求将两者结合起来;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应该而且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导方针。[10]杨凤城认为,考察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毛泽东强调“古为今用”,是比较侧重提醒人们对传统文化不要过分否定,要多注意继承。理解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需要联系“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反传统文化背景;需要联系抗日战争需要振奋民族精神的现实要求;也要联系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11]罗嗣亮也认为,“双百”方针是毛泽东探索新中国文化建设道路取得的重要成果。[12]杨俊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文化的历史任务尤为迫切。关于如何建设新文化,毛泽东对文化建设队伍内部各阶级的政治属性、思想状况、历史地位和作用、社会影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正确估量了文化建设队伍的基本状况,形成了如何培养宏大的革命文化工作队伍和文化统一战线等问题的科学认识,合理地解决了新中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首要问题。[13]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加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雷国珍认为,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过文化软实力这个词语,但在他的一生中,科学地论述了文化软实力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既注意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精心指导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建设;又重视广义上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从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亲身垂范为建设先进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4]

关于毛泽东的文化发展思想,胡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广泛参与型的文化发展主体思想、百花齐放型的文化发展格局思想、尊重市场和价值规律的文化产业发展思想、公益导向型的文化事业发展思想和自立主导型的文化开放发展思想。[15]刘晶分析了毛泽东革命文化发展思想。[16]

(四)毛泽东文化自觉思想的研究

十八大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费孝通曾这样定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清楚它的来历、特色以及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向。毛泽东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高度自知之明,他的文化自觉思想具备文化自觉的基本主张,独具特色。熊辉对毛泽东文化自觉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毛泽东文化自觉思想形成有其历史条件。毛泽东文化自觉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完善和发展四个阶段,其文化自觉思想主要内容有:高度重视并充分有效利用文化效用;科学传承并积极主动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并结合时代建设新文化;批判接纳并兼容并蓄吸收西方文化;实事求是并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目标。[17]蒋朝莉分析了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认为,毛泽东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8]

文化自觉何以可能?毛泽东为提升中共文化自觉做了艰辛的探索。张泽强和田克勤认为,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提高理论自觉的三个路径:一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党的理论自觉。二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高党的理论自觉。三是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党的理论自觉。[19]毛泽东提出的提升中共理论自觉的路径,不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经验上的支撑,还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是一个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

(五)毛泽东文风的研究

近几年,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恶意丑化、诋毁和谩骂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思潮。他们攻击、丑化毛泽东的“证据”之一就是毛泽东不会写文章,其著作多是贪他人之功、掠他人之美。不过,通过分析和梳理研究毛泽东文风的文章,可以发现,那些希望借助著作问题攻击毛泽东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吕臻认为,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他的著作是中共优良文风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过文风问题,提倡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因为,领导干部自己写文章,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处。[20]徐元鸿认为,毛泽东是一代文风的典范,曾经明确讲过,领导干部让别人代写文章是很危险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写文件。毛泽东提出“自己的文章自己写”,是他对自己写作风格的一个概括,他一生都严格遵守。[21]胡为雄认为,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大文豪。他一贯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优良文风,要求党员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写出贴近大众生活、群众爱看的文章;同时,他终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无论是自己撰写文章,还是帮别人修改稿件,他都非常注意文字的准确、鲜明、通俗、生动。[22]

毛泽东是一位语言大家,是一位精通文章之学的高手,其文风独具特色,是其他人无法模仿的。因此,只要认真研究过毛泽东文风特色的学者,只要其还有一个研究者应有的品质,都不会得出这一结论——毛泽东的著作多是贪他人之功、掠他人之美。关于毛泽东的文风特色,研究者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有“三性”说和求实说等。“三性”说是指学界认为毛泽东的文风具有战斗性、民族性和通俗性三个特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曾长秋、韩振峰、吕臻、胡剑等。曾长秋认为,刘少奇曾经用“战斗性、民族性和通俗性”来概括毛泽东的文风,这是非常精当的。进而,他深入地论述了毛泽东文风的这三个特征。[23]韩振峰认为毛泽东的文风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旗帜鲜明的战斗精神、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古为今用的中国气派。[24]吕臻对毛泽东文风的民族性和通俗性进行了深入研究。[20]胡剑认为毛泽东的文风具有人民性、民族性、批判性。[26]“求实”说是指研究者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的著作无处不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毛泽东的文风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等特点。庾荣认为,毛泽东的文风在价值层面上,坚持求真务实;在实践层面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表现形式层面上,坚持准确、鲜明、生动。[27]徐元鸿重点分析了毛泽东提出的“主要精力是搞调查而不是写作”的思想。[21]

二、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长河中,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尤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文艺问题,探讨文艺问题的时间极为长久,涉及范围极为广泛。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对革命和建设时期文艺运动经验的合理概括和总结。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提供思想源泉,也可以为今天党的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提供启示。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就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分期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按照不同的标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2013年,研究者重点就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渊源和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欧阳雪梅认为,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经验的系统总结,延安文艺大众化的探索及凸显的问题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历史机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确立了人民本位的文艺观,为延安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迎来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但有一段时期它曾被片面理解和误读,甚至是歪曲。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的“双为”思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标志着这一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27]马晓彬认为,毛泽东的文艺反映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和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物感说”。物感说对于“心”与“物”关系的探讨及重情特色,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物”与“心”,即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是“物感说”之中潜在的“正风俗”的伦理教化功能。[28]肖佩华认为,长时间以来,学界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重价值判断而轻认知理解。因此,很有必要从心理积淀、个人行为心态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剖析、考察、探索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29]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内容和特点的研究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龙新民概括为以下几点: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原则;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道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是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规律。[30]刘涛和陈答才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内容有:“文学为百学之源”“文学艺术是教育人民的”;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艺立场;文艺创作要追求“内容和文艺形式的统一”;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工作方针;文艺队伍建设须遵循“统一战线是艺术的指导方向”等。[31]盛巽昌在《毛泽东的艺术情怀》一书中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毛泽东在艺术文化领域中的活动和事迹,从戏剧、电影艺术、古典诗词艺术、书画以及其他艺术等几方面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华传统艺术的爱好、理解和心得,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所拥有的高雅的艺术素质和文化情趣,展示了毛泽东非凡的人格魅力。[32]除从整体上对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概括外,有研究者也对具体理论观点进行了分析。罗嗣亮对毛泽东“文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文艺与生活的论述,主要目的是服务于革命的需要,深层价值诉求则在于实现文学艺术的“社会生活转向”。毛泽东提出转向的理论依据在于“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并希望通过“文艺下乡”以作为转向的实践途径。毛泽东所提倡和推动的文学艺术的“社会生活转向”,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内容革命”。[33]

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特点,主要有“继承与开创性”论、“意识形态性”论和“现代性”论。赵耀宏和赵春认为,毛泽东关于文艺思想的一些观点,如:文艺“超然”于政治只能是幻想,文艺必须以人民为本位,革命文艺具有启蒙、改造与教育功能,体现了理论继承与开创性。[34]沈洁和刘爱莲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意识形态性进行了考量,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于首提政治立场和斗争哲学的战争年代,历史背景无疑会制约其意识形态导向和艺术欣赏取向的理论选择,因此,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意识形态现实性、意识形态实践性和意识形态党派性。[35]杨利娟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中国人民的当务之急,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了这种时代诉求:创建现代民族国家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文学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轨是毛泽东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独特途径,而革命、农民和知识分子则是毛泽东创建现代民族国家文艺思想的关键词。[36]

(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研究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和成熟。因此,《讲话》是研究者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不能不提到的话题。童雯和周显信认为,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存在的延安文化人,是革命年代的文化建设主要力量。《讲话》前延安文化人存在一些混乱的思想,《讲话》确立了延安文化人的立场和态度,奠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倡导了文化人自我完善的学习路径。延安文化人践行《讲话》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37]赵勇认为,本雅明的“讲演”与毛泽东的《讲话》,均是“艺术政治化”的重要文本,但“讲演”强调“技术”,力论技术对于艺术工作者的重要性,其用意是要把知识分子争取到工人一边,进而造就反思的大众。《讲话》则美化“群众”,其目的是塑造大众化的知识分子。两者在对知识分子的定位,对人物的打磨,对技术的看重等方面极为相似,但相异之处也特别明显:本雅明重物,所以在“功能转变”上下功夫;毛泽东重人,自然就在“思想改造”上下功夫。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学式样:“介入文学”和“遵命文学”。[38]

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革命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宋扬对此进行了重点研究,认为毛泽东所指的人民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不仅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也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39]张炯认为,《讲话》相当集中地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华,虽然这篇讲话重点是谈论文艺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的问题,但也涉及文艺的多方面规律的认识。[40]

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从外部视角切入探讨《讲话》,即倾向于从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来思考《讲话》中的文艺思想,而忽视了对文艺内部规律性的细节的探讨。2013年,刘郁琪从叙事学角度对《讲话》进行了阐发,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尤其是《讲话》中提出的有关文艺的许多原则,大部分是针对叙事文学的。毛泽东讲述的革命斗争故事,构成了其革命文艺故事思想的总蓝本。《讲话》用民族化、民间化的叙述话语,讲述阶级化、斗争化的革命故事,构成了毛泽东文艺叙事思想的基本内容。[41]陈进武认为,当前的文学叙事无法有效展示社会全貌与生活整体性,也无法挖掘生活真相与现实复杂性,以及揭示文化与人性深度。而要走出这种困境,我们应该特别注重《讲话》提出的判断文学价值优劣的重要考察维度。[42]

(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新闻思想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闻实践体现着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实践是研究者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闻实践中,毛泽东编辑工作方面的研究是重点。李文邦认为,青年毛泽东的编辑活动具有以下特色:所编报刊宗旨明确,思想进步;编辑报刊紧密联系现实政治,为革命事业服务;身兼多职,编、著、校、印、发合一;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编辑品格。[43]刘怡考察了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的具体情况,认为他主编《政治周报》时开展的具体斗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达到了“向反革命派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的目的。[44]毕耕认为,毛泽东主编《农民问题丛刊》的目的主要是宣传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导,推广农运经验,提供知识信息。[45]李友唐对毛泽东早期编辑《湘江评论》、《新湖南》、《俄罗斯丛刊》、《新时代》、《政治周刊》、《农民问题丛刊》等报刊的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46]王文轩就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周报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47]

编辑思想和宣传思想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周家华在考察毛泽东编辑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基础上,认为毛泽东的编辑思想包含以下内容:辩证的编辑方法,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编辑思想,内容与形式严格一致的编辑观。[48]刘海龙以《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毛泽东的宣传观进行了概括:明确了红军宣传目的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宣传工作不仅面向广大群众,而且面向白军;不仅需要充分的对外宣传,也需要重视红军内部的思想宣传等。[49]谢加书认为毛泽东宣传思想工作群众观包括以下内容: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是唤起群众,宣传思想工作策略是贴近群众,宣传思想工作践履要依靠群众,宣传思想工作斗争要依靠群众。[50]李斌认为毛泽东提出了宣传工作应当遵循的多项原则和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党内宣传工作,着眼于提高党员干部和思想宣传工作者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注意方式方法,对群众的宣传以说服教育为主,对敌对势力的宣传既要强调斗争性又要讲究策略性;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坚持走群众路线,以群众为中心,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争取民心,凝聚力量;善于采取丰富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保证实际效果。[51]

三、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关于如何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其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来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教育理论的遗产。2013年,石海泉按照这个分析框架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渊源进行了研究,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渊源有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与吸收,主要是儒家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扬弃,如卢梭的个性解放和自然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吸收与超越,如康有为关于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主张;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2]贾钢涛认为,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是历史合力的产物,是在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中国传统民本观以及批判、扬弃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思想,并在结合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3]

毛泽东教育思想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发展四个时期,这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彭小奇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总体上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相一致。1920-1927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萌芽;1927-1934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1935-1948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成熟;1949-1976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续发展。[54]李庚靖以毛泽东一生的教育生涯为研究对象,勾勒了其教师观的发展轨迹。[55]

(二)毛泽东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传家宝,毛泽东一生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就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具有创见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王习明认为毛泽东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高度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提出了“生命线”理论;第二,系统地阐述了说服、引导等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使之更具操作性;第三,明确指出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和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的思想。[56]此外,他还论析了毛泽东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作出的贡献,一是提升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二是强化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强制原则。三是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的原则具体化。四是首创了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首先调查农村和向农民学习的原则。五是提出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57]刘金如认为,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成熟时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军队的“生命线”,而且是全党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加强党的抗战政策和策略的宣传教育;要加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教育;要在全党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58]何萌认为毛泽东的理论教育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六个方面:理论教育的中心问题和逻辑范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理论教育的重点;理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领导干部、农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理论教育应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原则;理论教育形式应多样化;理论教育必须重视语言艺术,多用接近民众的语言。[59]彭月英将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思想,学校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独具特色。[60]

(三)毛泽东不同人群教育思想的研究

干部是国家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其在带领、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作用重大。毛泽东一直十分注重干部的培养和教育,阐述了丰富的干部教育思想。丁晔认为,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视理论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党性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1]王玉瑾认为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三条:干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明确提出将干部教育放在第一的位置;干部教育要同中国革命相结合,为中国革命事业服务,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干部教育工作不能离开马列主义的指导,应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核心。[62]雍容波将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引着广大党员干部前进的方向;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教育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业务知识教育是实现目的的必由之路。[60]

除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外,研究者还对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和子女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关于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征,曾雅丽总结为以下几点:始终重视农民教育,体现全局性;尊重农民的合理诉求,强调人本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特征,突出政治性;运用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教育农民,确保实效性。[63]关于毛泽东子女教育思想的内涵,徐建飞将其归纳为:学习上,勉励子女勤奋苦学,注重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信仰上,要求子女以共产主义为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品格上,锤炼子女顽强的毅力,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践上,鼓励子女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作风上,反对子女搞特殊化,预防特权思想的滋生。[64]刘国新就毛泽东与曾国藩子女读书教育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毛泽东与曾国藩在子女教育思想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在读书内容方面,都要求博览群书;在读书方法方面,都主张持之以恒、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不过,毛泽东子女教育思想超越了曾国藩,主要表现在对“人”更加重视。[65]此外,王洪才运用解放教育学的视角深入地分析了毛泽东个性解放教育、妇女解放教育、大众解放教育、干部解放教育、知识分子思想解放教育思想。[66]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

在著作方面,彭月英全面探讨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及教育手段思想,毛泽东教育目的思想包括“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教育手段思想有:“德育思想”、“智育思想”、“体育思想”、“教学思想”、“尊师重教”、“学校管理”、“坚持群众路线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目的及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67]

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主题是什么?这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对此,郑大华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人民教育,使社会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主题。他认为,毛泽东就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如:教育为人民首先为工农服务,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等等,始终贯穿着这一主题。[68]沙健孙不仅指出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主题是发展人民教育,使社会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而且还深入地论述了毛泽东发展人民教育路径的思想,即:发展人民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走群众路线,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69]

(五)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的研究

知识分子是人类文化薪火传递、知识承继的先锋,在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启蒙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毛泽东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也曾是一名大众的“启蒙者”与“布道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尤为重视知识分子问题,其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是丰富而深刻的。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探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因此,对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的研究是一项弥久常新的课题。

朱与墨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毛泽东科学分析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进程中的作用,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知识分子必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60]张瑞兰则重点分析了毛泽东“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思想,认为,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知识分子面临着“身份”的困境和危机。作为一种政治应对措施,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思想,即通过以下途径:第一,是实现阶级立场的改变;第二,实现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转变;第三,言说方式——知识生产的转变,实现对中国知识分子“身份”进行重塑。不过,尽管该思想一度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社会观念,但知识分子的“身份”困境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知识分子始终面临着自我角色与身份的困境。[70]陈元峰认为,毛泽东本寄希望于旧有知识分子能改掉他们的“小资产阶级”原罪直接变成“红色”知识分子,但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之后,他又把希望寄托于无产阶级自己培养“红色知识分子”,可是,这些党精心培养出来的“红色知识分子”很快就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流合污,成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毛泽东陷入了对知识分子改造——培养——再改造的迷茫焦虑之中。他甚至认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必要来一次思想文化上的“大革命”。[71]

四、关于毛泽东科技体育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科技体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持续深入地对其进行了研究,2013年又出现了一些研究毛泽东科技体育思想新成果。

(一)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科技思想就是指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的观点、见解、认识、认知、理解、看法的总称。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规律,对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奠基和突破有着重要指导着用。

沙健孙认为,对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待这项工作的。为了调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技事业的积极性,毛泽东曾发出过“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提出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毛泽东对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意见,不仅具有开阔的世界视野,又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对于发展当今中国的科技事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69]李桂花将毛泽东的科技思想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不搞科学技术”就无法提高生产力的科技发展地位思想,“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科技发展方针思想,“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的科技发展道路思想。[72]秦书生在分析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其具体内容: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向科学进军,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必由之路,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73]

作为哲学家的毛泽东,他总是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思考科学技术问题,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风格。曾敏梳理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哲学思考,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进行了长期的哲学思考和艰辛探索,在科学的功能、科学与哲学、科学与政治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独到见解和富有独特风格的表述。如: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武器;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自然科学;没有哲学的自然科学是盲目的;放松政治,科学技术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政治与科学的统一是毫无疑义的,永远如此。[74]

(二)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研究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不但有深邃而丰富的体育思想,还有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实践。从20多岁自创“六段运动”到81岁最后一次游泳;毛泽东20多岁撰写传世佳作《体育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结合自身实践多次号召重视体育运动,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多次在有关体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他的体育实践与体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对今天我国的整个文化体育工作有重要启示。

关于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来源,研究者大都持三来源说:一是西方体育思想。二是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三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姚绪忠基本上赞同三来源说,认为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有三: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文化基础;中国近代体育思想是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的现实参考。[75]

关于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内容,渠宝莲将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体育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育竞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百姓身体健康是社会主义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76]王秋李分析和梳理了毛泽东军事体育思想的科学内涵:价值观——体育运动可以强兵卫国;实践观——坚持体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人本观——人民体育为人民。[77]孙大光认为,毛泽东体育思想主要特点之一是在大文化视角下的大体育观。他对体育的本质、功能及发展规律有着深刻认识,这为体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体育思想始终贯穿着一根主线,就是体育不仅是个人身体健康的大事,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78]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是研究者研究毛泽东体育思想的重要关注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研究毛泽东体育思想的论文中,直接或间接研究《体育之研究》一文的文章居半数以上,备受研究者的青睐。2013年,付春和谭广鑫对《体育之研究》一文进行了研究。付春对毛泽东写作《体育之研究》一文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及实践来源进行了溯源,认为,毛泽东写作该文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中国外有帝国主义加速入侵,内有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理论来源有二:对中西文化的批判继承,受中国近代史上两个历史人物(杨昌济、陈独秀)的影响。他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项目,包括远足、露宿、爬山、冷水浴、雨浴、日光浴、六段操运动等,是《体育之研究》一文得以写成的实践来源。[79]

[1]周建超.重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辩证论述——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域[J].教学与研究,2013(13).

[2]梁柱.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两个基本问题[J].中华魂, 2013(11).

[3]韩爱叶.中西文化论争与现代政治文化哲学的凸显——兼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现代政治文化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3(8).

[4]李群山.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辩证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5]张文彪.试论毛泽东文化观[J].学术评论,2013(5).

[6]周福振.试论毛泽东的民主文化观[J].前沿,2013(9).

[7]黄力之.毛泽东与人民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实现及其历史影响[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6).

[8]宋婕.将文化的话语权还于大众——毛泽东“文化革命”的价值理路[J].现代哲学,2013(1).

[9]周兴杰.毛泽东与葛兰西的文化“人民性”认识之比较[J].湖南社会科学,2013(2).

[10]邓纯东.深刻认识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重要意义[N].光明日报,2013-12-22.

[11]杨凤城.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历史研究,2013(6).

[12]罗嗣亮.“双百”方针:毛泽东对新中国文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J].理论学刊,2013(7).

[13]杨俊.论毛泽东对新中国文化建设队伍基本状况的分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6).

[14]雷国珍.毛泽东与文化软实力建设[J].湖湘论坛,2013(5).

[15]胡剑.毛泽东文化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探索, 2013(5).

[16]刘晶.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革命文化思想的发展[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4).

[17]熊辉.试论毛泽东文化自觉思想[M]//李佑新.毛泽东研究.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18]蒋朝莉.论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

[19]张泽强,田克勤.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提升路径的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20]吕臻.毛泽东谈怎样写文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关于文风的论述读后[J].党的文献,2013(4).

[21]徐元鸿.毛泽东文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2]胡为雄.一贯倡导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的毛泽东[J].党的文献,2013(4).

[23]曾长秋.论毛泽东文风及现实意义[M]//李佑新.毛泽东研究.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24]韩振峰.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文风[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

[25]胡剑.毛泽东文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6]庾荣.对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思考——兼谈毛泽东的文风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27]欧阳雪梅.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提出、演变及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9).

[28]马晓彬.“物感说”与毛泽东文艺反映论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13(2).

[29]肖佩华.毛泽东文艺思想成因溯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0]龙新民.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艺工作的指导意义[N].光明日报,2013-12-18.

[31]刘涛,陈答才.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M]//李佑新.毛泽东研究.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32]盛巽昌.毛泽东的艺术情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3]罗嗣亮.文学艺术的“社会生活转向”——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与生活关系论的价值意蕴[J].现代哲学, 2013(3).

[34]赵耀宏,赵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继承与开创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26.

[35]沈洁,刘爱莲.哲学语境中意识形态认同的文艺方式——基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意识形态性考量[J].学术论坛,2013(12).

[36]杨利娟.论毛泽东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文艺思想[J].人民论坛,2013(14).

[37]童雯,周显信.毛泽东《延安文艺讲话》对延安文化人建设的价值引领[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1).

[38]赵勇.本雅明的“讲演”与毛泽东的《讲话》——“艺术政治化”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J].文学评论,2013(5).

[39]宋扬.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理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0]张炯.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N].文艺报, 2013-12-27.

[41]刘郁琪.毛泽东文艺叙事思想述略——以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2]陈进武.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当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07.

[43]李文邦:.青年毛泽东编辑活动的特色[J].现代出版, 2013(6).

[44]刘怡.毛泽东主编的国民党报刊——《政治周报》[J].中国档案,2013(6).

[45]毕耕.毛泽东为何主编《农民问题丛刊》[N].光明日报, 2013-07-03.

[46]李友唐.毛泽东早期的编辑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2-18.

[47]王文轩.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刊[J].新闻界, 2013(13).

[48]周家华.毛泽东编辑理论中的哲学观[J].中国出版, 2013(19).

[49]刘海龙.毛泽东论红军宣传工作[J].新闻界,2013(5).

[50]谢加书.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工作群众观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1).

[51]李斌.毛泽东倡导的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原则和方法[J].党的文献,2013(4).

[52]孟湘砥.早期毛泽东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M]//李佑新.毛泽东研究.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53]贾钢涛.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6).

[54]詹小平.中央苏区毛泽东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M]//李佑新.毛泽东研究.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55]李庚靖.毛泽东的教育生涯及其教师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56]王习明.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57]王习明.毛泽东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贡献[J].社会科学家,2013(12).

[58]刘金如.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方法[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9]何萌,刘艳.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60]彭月英.延安时期毛泽东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M]//李佑新.毛泽东研究.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61]丁晔:.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J].人民论坛,2013(32).

[62]王玉瑾.论延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与实践[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6).

[63]曾雅丽:.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对新型农民培育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3(5).

[64]徐建飞.毛泽东家庭教育思想内涵与价值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13(21).

[65]刘国新.毛泽东与曾国藩子女读书教育对比[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

[66]王洪才.纪念毛泽东:一位解放教育学的先驱[J].复旦教育论坛,2013(6).

[67]彭月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M]//李佑新.毛泽东研究.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68]郑大华.探索发展人民教育之路——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主题[J].教育研究,2013(12).

[69]沙健孙.毛泽东关于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2).

[70]张瑞兰.“革命”话语与中国知识分子“身份”的塑造——毛泽东“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思想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71]陈元峰.“又红又专”与“腐化变质”——从文坛看毛泽东对“红色知识分子”培养的焦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72]李桂花.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色[J].学术论坛,2013(7).

[73]秦书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探析[J].理论界,2013(2).

[74]曾敏.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哲学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

[75]姚绪忠.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J].体育文化导刊,2013(5)

[76]渠宝莲.论毛泽东的群众体育观[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6)

[77]王秋李.毛泽东军事体育思想的哲学透视[J].军事体育学报,2013(4).

[78]孙大光.毛泽东体育思想与体育文化建设[J].军事体育学报,2013(4).

[79]付春.对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溯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6).

【责任编辑:梁念琼】

An Overview of 2013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His 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LIUZheng-miao1,PENGXin2

(1.School ofMarxism,Base ofMaoZedong’s Research Center,Hunan Universityof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2.School ofBusiness,Hunan Universityof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It is in the year of 2013 that was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Comrade Mao Zedong.To recall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historical giant Mao,many researchers published a lot of study articles, brochure and research papers about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his cultural education,which mainly discusses in-depth on the fields of cultural ideology,arts and literature thoughts,educational ideology,scientific sports thought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Mao Zedong;cultural education thought;review of studies

A84

A

1008-018X(2015)01-0065-11

2014-10-25

2014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毛泽东研究与湘学研究专项资助课题(14WTC20);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C296);2013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JD21);湖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E51320)

刘正妙(1984-),男,湖南临湘人,湖南科技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彭昕(1986-),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