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艾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身份”主题的体现
——以四部阶段性代表作为例*

2015-04-17

疯狂英语(双语世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萝丝艾丽丝门罗

吴 林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论艾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身份”主题的体现
——以四部阶段性代表作为例*

吴 林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身为女性作家的代表,艾丽丝·门罗主要以女性为小说创作对象,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作为参照蓝本,择取女性生命中重要的节点时刻(女孩、少女、妻子、母亲)来透析主人公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并由此揭露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原因。本文结合门罗生命中四个重要节点时刻的代表作《男孩和女孩》《乞女》《办公室》《母亲的梦》,探析她如何在作品中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女性身份”主题。

艾丽丝·门罗;女性意识;女性身份

艾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史上的第13位女性作家,也是加拿大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性诺奖获奖作家。女性作家的共同特点是在作品中尤其强调女性对于身份问题的探求。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门罗在争取自己作家身份的过程中,时常处于“作家”与“女性”的身份冲突中,而结果也往往是她必须常常向作为女孩、妻子、母亲的传统女性身份作出妥协。门罗的许多名篇带有典型的自传特征,文章选取门罗生命中几个重要节点时刻的代表作来探析她如何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女性身份”主题。

1.对传统女性身份的妥协:女孩的屈服和少女的放弃

1.1 女孩的屈服

艾丽丝·门罗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西南部的小镇威汉姆一个经营狐狸养殖的农户家庭。家庭结构由父母、弟弟及门罗四人组成。被评论家公认为是门罗成名作《快乐影子之舞》中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男孩与女孩》——便是以她在这个小镇上的幼年成长经历为蓝本创作的。故事开篇采用镜像手法描绘了一个经典的农户家庭,即门罗家庭的一个镜像:同样属于安大略的一个下城区小镇,同样经营着一个家庭养狐场,成员同样是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故事的叙述者女孩,由于家庭的贫困,放学之余便在养狐场给父亲做副手帮忙。她很早就敏锐地注意到了父亲和母亲之间天然的性别差异。女孩觉得父亲在养殖场的工作代表着权力,而母亲的家务劳动则根本不算作工作,只不过是一种奴隶般的负重,使人没有思想、失去自我。为挣脱世俗成见的界定,女孩选择远离母亲、紧随父亲;女孩渴望与父亲结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男孩看。尽管如此,女孩还是很快就感受到了来自世俗的威胁。首先是母亲对她的期望和管束越来越明显,母亲急迫地从父亲手中获取了女孩的管制权,并时常告诫她:身为女孩,就该呆在屋里帮忙家务,规规矩矩安静本分。同时,更为糟糕的是,父亲选择带着日益强壮的弟弟一起外出围捕猎物,却丢下胆小怯懦的她在顶楼小床上暗自神伤。懵懂的女孩惊恐地感到,自己正在母亲“女孩”“女孩”的告诫声中一点一点失去最初的梦想,同时也开始意识到自身无法摆脱的女性弱点:恐惧、脆弱。女孩由于弟弟抱怨她的歌“唱得难听死了”,便退缩了,停止了唱歌。当女孩出于对弱者强烈的认同感将母马放生,父亲失望地叹气道“她不过是个女孩”时,她便失落地不再强求自己像男性一样,仅希望能拥有自己的女性空间。脆弱的女孩最终屈服于世俗的“女孩”的身份和命运。

1.2 少女的放弃

1949年18岁的少女艾丽丝进入西安大略大学新闻系学习,并在那里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吉姆·门罗,艾丽丝和吉姆其实并不相称。吉姆来自多伦多的富人区奥克维尔市,家庭条件十分优越;他性格偏向保守,言谈举止从容得当。而出身于偏远贫困的威汉姆小镇农户家庭的艾丽丝,平时喜欢穿招摇的衣服,常为生活贫困所困扰,个性比较矛盾。尽管如此,艾丽丝和吉姆还是在1950年的圣诞节迅速宣布订婚。20世纪50年代的加拿大,“贤妻良母”是社会对已婚女性的普遍期望;婚姻往往就意味着女性事业的结束。所以,当时的艾丽丝在选择“爱情还是文学”的路口曾经徘徊过,但是作为“奖学金女孩”的她在面临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多重压力下,同时也由于她不想再回到威汉姆小镇、回到过去的生活,最终她还是艰难地做出了决定:她放弃了自己的大学学业,做了吉姆的妻子。

门罗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在其名篇《乞女》中聚焦了二战后加拿大女性在自我价值的追寻中,面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压力状态下所经历的苦恼,以及最后所做出的妥协。《乞女》的主人公萝丝和帕崔克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艾丽丝和吉姆的翻版。富家子弟帕崔克不顾巨大的门第差异,深深地迷恋于穷人家女孩萝丝。萝丝在得知帕崔克爱上自己之后,经历了从尴尬到喜悦继而迷茫和焦虑等种种心境。和帕崔克恋爱后,萝丝面临着一种新的身份定位:乞女。当帕崔克通过乞女科菲拉的典故婉转地表达自己对萝丝的身份期待后,萝丝到图书馆找到了那幅画,看到了乞女羸弱而顺从的形象。这样的女性形象让萝丝感觉焦虑,因为乞女的形象不是主体性的,是客体性的。她清楚意识到接受这样的身份认定就意味着丧失自己的思想而成为别人的凝视之物。然而,萝丝当时的现实经济状况并未提供给她太大的选择余地。一方面,萝丝极力想反抗帕崔克给她定义的“乞女”身份;而另一方面,萝丝又陶醉于分享帕崔克所拥有的男性权利资本。虽然最终拒绝了帕崔克,选择了追求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生活中萝丝由于始终未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最终选择了放弃:故事结尾,事业有成的萝丝竟然穿着男式雨衣,行走在机场的通道上。

2.为女性作家身份的抗争:妻子的逃离和母亲的抉择

2.1 妻子的逃离

1951年,20岁的艾丽丝和吉姆在威汉姆镇的联合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门罗的文学创作稍事休整了一段时间。不过门罗非常幸运,丈夫吉姆热情地支持着她的文学爱好,他甚至还给门罗买了一台打字机作为礼物。整个50年代,门罗继续创作新的小说,文学成就依然在慢慢积累。1968年,门罗的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短篇故事集由赖森出版社出版。1969年,门罗凭借该短篇集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并获奖金2500加元。门罗的文学创作从此进入了全新的天地。1970年,门罗书稿《女孩与女人的生活》赢得加拿大首届书商协会大奖,门罗作为作家的地位最终得以稳固。但是,此时艾丽丝和吉姆的感情却出现了较大裂痕。门罗夫妇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人截然不同的阶级和文化背景,但却是由于艾丽丝在经济上的日渐独立而加剧。艾丽丝希望能有自己的安静空间进行更多的创作,但吉姆不顾艾丽丝的反对,一意孤行地购买了一所大房子。大房子意味着更多的家务和更少的休息和写作时间,艾丽丝为此苦不堪言。最终,1971~1972期间,在经历了反反复复几次离家、归家后,艾丽丝最终离开了丈夫和那个家。

创作于这一时期的门罗名篇《办公室》以一种自传手法生动刻画了作家妻子的逃离。“办公室”这个空间概念不仅代表着独立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象征着女性自我意识的空间(周怡,2013)。小说里妻子向丈夫直接提出“我想我该有一间办公室”的想法,是因为她清楚地意识到住房对于男人、女人所蕴含的不同的含义。对于男人来说,住房同时也可以是工作场所,甚至整栋房子还得跟着重新安排一番,以便男人能关紧房门来在里面称心如意地工作。但是对于女人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由于传统观念里女性没有独立的身份,只是被“物化”为“房子里的天使”。或者说“女人本身就是一栋房子”,她仅仅是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存在并服务于男人的需求。所以,女性要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走上独立的自我追求道路,必须将自己从住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比如,逃离房子、拥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

2.2 母亲的抉择

20世纪50到70年代的门罗一直在“母亲”与“作家”两种身份间痛苦地挣扎着。婚后随着三个女儿的陆续出生,母亲的职责占据了门罗大部分时间并使她彻底筋疲力尽。怀揣着作家梦的她不得不利用每天家务的边角料时间阅读和写作,她边洗碗边构思,抑或是在洗衣机转动的空档把想法记录在纸上做整理。但尽管如此,女性因生育与子女所建立的天然联系,必然会被她们为追求自己的“作家梦”而逃离“家庭”的做法而切断。门罗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门罗的确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在某些时段、某种程度上无可奈何地忽略了女儿们。但是,就像门罗的小说《孩子留下》中年轻的母亲宝琳,或者是宝琳提到的安娜·卡列琳娜和包法利夫人,无论外界对这些年轻母亲的“逃离”行为做出何种道德评判,就母亲本身而言,所感受的情感创伤和内心愧疚确实是难以愈合的。在一次正式的个人访谈活动中,有人问门罗“同时做两种女性(母亲与女性作家)的代价是什么?”门罗回答说:“所有异性恋的女性作家……都有着同样的问题。你做出作家的选择时困难重重,而想坚持时又充满了对孩子们的愧疚之心”。也正是这份愧疚之心成就了门罗的另一名篇《母亲的梦》。故事的核心是女性对于事业和母性的协调。主人公吉尔是一位很有天赋的小提琴手,但是突如其来的怀孕使得她不得面临着是选择事业还是做母亲的两难困境。故事的结尾吉尔找到了解决这个艰难抉择的“第三条道路”:吉尔最终从音乐学院毕业,成为了职业小提琴手而并非音乐演奏家,在靠技能谋生的同时又享受了演奏的乐趣。吉尔坦然地接受了“母亲”的角色,顺利将小孩抚养长大,并在“母性”的接纳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女性”身份。

3.结语

身为女性作家的代表,艾丽丝·门罗主要以女性为小说创作对象,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作为参照蓝本,选择女性生命中重要的节点时刻(女孩、少女、妻子、母亲)来透析主人公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并由此揭露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原因。如今年逾八旬的她,已没有焦虑和迷惘,因为她已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份:妻子、母亲、作家。这位历经沧桑,几经颠簸的中产阶级女性最终为自己找到了位置。

Munro, A.Selected Stories, 1968-1994[M].New York: Vintage, 1997.

Munro, A.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M].New York: Vintage, 1998.

艾丽丝·门罗.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M].马永波、杨于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艾丽丝·门罗.逃离[M].李文俊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谭敏、陶涛.女性身份的焦虑与迷惘——读艾丽丝·门罗的《乞女》[J].译林,2012(6).

周怡.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

I06

A

1006-2831(2015)11-0227-3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64

2015-9-7;修改稿:2015-10-10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专项重点课题(2014A132);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校2014032)。

吴林(198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萝丝艾丽丝门罗
养鸡趣事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燕南飞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莉娜的秘密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