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以电影《刮痧》为例
2015-04-17刘国庆
刘国庆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以电影《刮痧》为例
刘国庆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与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认为,中西方人士交流时的障碍与困惑主要源于隐性文化的冲突,特别是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揭示了中美文化里迥然不同的亲情观、友情观、人权观和道德观,亦是影片中所有矛盾冲突的根源。文章最后指出只要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持有开放的心态,尊重差异,抛开偏见,相互理解与包容,终将达到从冲突到磨合再到融合的美好境界。
价值观念;差异;跨文化交际;冲突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与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比于语言、艺术、行为习惯等显性的文化元素,中西方人士交流障碍主要源于隐性文化的冲突,特别是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念冲突。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引入文化冰山模式来解读文化冲突。在他的论述中,文化被比喻成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是显性文化,包括人们的言行举止、艺术、饮食等。而暗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冰山则是占90%的隐形文化,包括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更为深层的文化因子(Hall, 1976)。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对事的态度、是非标准、对他人的期待都会在无意识间受到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影片《刮痧》是一部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优秀电影。它是一部反映中美价值观念、法制观念、中国人海外生存状态的活教科书。影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最终冲破困境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人公许大同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让许大同从梦中惊醒。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人在外国生活的种种不适,而不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所导致,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刮痧》中人物所经历的矛盾冲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友情观、亲情观、人权观和面子观。
1.友情观
昆兰出席听证会的一幕令很多中国观众很受触动。许大同请他的好朋友,也是他事业上最好的搭档昆兰作他的律师,这令律师昆兰感到费解,他的专长是知识产权法,并不擅长处理家庭案件。可是大同却坚持请昆兰作他的律师为他辩护,因为在大同看来,在他危难之际,朋友是他最信赖的人,自会义无反顾地出手相救。然而,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昆兰在听证会上看到照片上丹尼斯背后的“触目惊心”的刮痕后,竟然当庭放弃为大同辩护。更有甚者,之后的听证会上昆兰还说出了大同之前打孩子的事实,令许大同处境雪上加霜。可见,对昆兰来说诚实守法比人情重要得多!一系列看似不合理的行为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友情观。
在中国,人们对朋友有很高的期待,通常朋友间也负有许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朋友有难,另一方会责无旁贷地伸出援手。中国人的友情观可以在很多成语里窥见一斑: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有难同当,有福共享”“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同时为不辜负朋友的信赖,朋友间要相互扶持,有时不惜违反法规,“讲义气”才“够朋友”。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友情观才真叫“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不会期待朋友承担那么多的义务和责任。西方人的友谊更多的是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大家都方便的时候相互陪伴,共度美好时光罢了。美国是法制社会,公民的诚实、守法意识很强。特别是在法律面前,故而,在法与情之间美国人的顺序是“法—理—情”,而中国人却刚好相反,中国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人情常常被排在了第一位,讲人情、拉关系往往被认为是基本的生存之道。究其根源,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思想、小农经济以及儒家思想有密切联系。但这一套在美国就不适用。因此,昆兰认为:我讲了事实而已,你不该打孩子。而大同却说:“我把你当朋友,你却出卖我。”面对昆兰的质问,大同说出了这么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一句话表现了中国人的交友观,也体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哲学观。
2.亲情观
在影片中,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虐待孩子的证据。为了让父亲能够成功办理到美国绿卡,许大同谎称是自己给儿子做了刮痧。为了不让父亲担心,大同还隐瞒了官司的事。后来当昆兰得知是丹尼斯的爷爷给其刮痧,不明白大同为什么始终隐瞒真相。大同的妻子只回答了一句“因为他是中国人”。而这一切还是令大同的美国朋友和搭档昆兰费解,在他看来,诚实守法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都不应凌驾于它之上。
在中国人眼里,大同代父受过,勇于担当的行为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孝道。子女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和保护父母,哪怕个人做出牺牲。在数千年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注重伦理道德,人们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集体(包括家庭)利益高于一切。在中国人眼中,“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家人要互相关心、休戚与共,子女要遵守孝道。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便形成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思想意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欧美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即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人生哲学。它强调保护个人利益,尊重个人目标、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人权力,强调个人是价值的主体,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应保护个人利益。同样,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即便是对待家人也不会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
3.人权观
不论是中西方父母亲对未成年子女都有着不可推卸的养育和教育责任。但是,中西方父母在对待子女教育、管教方式的观念与方法上可谓大相径庭。
影片中当许大同得知自己儿子丹尼斯打了朋友的儿子后,不分青红皂白当着昆兰夫妇的面打了自己儿子。而昆兰夫妇却用惊诧的眼光看许大同,并问他为什么无故打儿子。随着剧情的发展,许大同后来说打儿子只是为了给昆兰夫妇面子!这在昆兰夫妇所代表的西方人看来是如此的不可理喻。西方人提倡人性,力主人权,强调个人权利与价值,西方家庭里较之中国传统家庭更加尊重各自独立和享有人格平等的权利。每个成员,无论男、女、老、幼没有上、下、尊、卑的意识,大家都是平等的。
在美国,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父母长辈打骂孩子都是违法的,父母有可能被指控虐待儿童或疏忽照顾儿童,父母则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丹尼斯背后的刮痕意外地被医院的医生看到了,然后医生“出乎意料”地通知了美国儿童权利保障部门。丹尼斯马上被儿童福利局收留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灌输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的传统家庭教育理念在中国人心里根深蒂固。至少在20年前,多数中国父母都认为管教孩子甚至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法律制度。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集体对个人的约束。集体主义社会具有很强的等级观念。相反地,以昆兰夫妇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受到希腊古文明、罗马古文明以及文艺复兴自由、平等思想启蒙的熏陶,他们更注重个人权利的保障,理性的思维。这便是整部影片贯穿始终的矛盾原因所在。
4.面子观
汉语中有“保面子”“丢面子”“留面子”“给面子”“不给面子”“争面子”“损面子”等说法:面子在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文提到影片中大同当着朋友的面打了丹尼斯一巴掌,但昆兰对此大为不解,后来当大同解释说他打孩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时,昆兰气愤地吼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如果说西方人也要“面子”的话,自由则是西方人的面子。“西方人舍什么不舍自由,中国人丢什么不丢面子,自由是西方人的面子,面子是中国人的自由。西方人体面不体面就看你实现还是没有实现自由,中国人自由不自由就看你够得上还是够不上体面。你要是够得上体面就能实现你的目标,就能把事情给做成了,所以这是自由。西方人讲的是一种相对自由,这个自由的前提是说你能做我也能做,你不能做我也能不做,基于的是一种平等理念。我们的自由相对说是一种绝对自由,就是说我做你就别做了,这个就是中国人的面子”(唐林,2009)。
中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对“义气”“面子”等十分重视。这是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人无法理解的。中国人的面子观主要来源于过去的“士大夫精神”,其根源还在于“恐惧”,害怕被“边缘化”,也就是所谓的“尊重”。面子顾名思义:“脸面”的意思,有曰:“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揭示了中国人的“面子”对于“生存”的重要性。
在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已传承了五千年的思想价值观与西方的思想还会不断出现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只要人们愿意对他国文化用开放的心态,抛开偏见,持有同理心和包容心,终会让冰雪消融。在电影中,昆兰亲身体验了什么是刮痧,证明刮痧的确是中国的一种治病方法,最终,一场由文化障碍引发的冲突得以解决。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文化会有冲突,但只要人们愿意像主人公“大同”名字预示的那样,就能到达从冲突到磨合再到融合的美好境界。
David, L.Doing Cultur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2012.
Hall, E.T.Beyond Culture[M].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1976.
Hofstede, 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M].New York: McGraw-Hill, 1997.
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唐林.中国人的面子观[EB/OL].http://elite.youth.cn/sd/200912/ t20091207 _1103372.htm,2009-12-07.
H030
A
1006-2831(2015)11-0141-3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40
2015-8-20;修改稿:201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