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
2015-04-17俞勇彪
俞勇彪
(上海嘉定区教育局,上海,201808)
一、坚持重心向下,夯实网络基础
搞好社区教育,必须坚持重心向下,扎根社区,面向居民,面向新市民,这不仅是为了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促进社区教育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势。嘉定区加大统筹力度,整合区域内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发展了社区教育“3+1”网络体系,即已建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12所街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279个村、居委市民学习点为基础,以居村委下沉一级的百姓学习中心户、客堂汇、社区学习中心等为落脚点的新市民学习平台,提高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与参与率,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十分钟学习圈”。
(一)在动迁农户中建立“百姓学习中心户”
嘉定工业区的海伦小区,接纳了3842名动迁农户。为加快动迁农民向文明市民的转变,丰富文化生活,小区居民以“百姓学习中心户”为平台,逐步形成了“百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活动模式。通过百姓“话”百姓、百姓“育”百姓、百姓“引”百姓的活动形式,增强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二)在商贸市场建立“外来从业人员学习型团队”
真新街道针对辖区内大型专业市场众多、外来人员高度聚居的区域特点,为商贸市场外来人员量身定制了“心桥驿站”平台。通过党课培训、行为规范专题培训、家长学校教育培训、成人学校技能培训、“新上海人”素质培训、社区文化艺术培训等多途径的教育培训,引导商贸市场从业人员参与团队学习,促进商区和谐。
(三)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区建立“社区学习中心”
马陆镇永盛公寓入住员工4000多人,成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的典型。公寓专门成立了信息教育培训中心、图书室、阅览室、文体娱乐室、科普园地和体育健身等各类设施,开设了读书俱乐部、英语学习沙龙、民俗班、普法班、办公室自动化班等多种课程,成为外来人口学习交流、获取信息和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现代化场所活动中心。“社区学习中心”不仅提高了外来入住人员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职业技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坚持多措并举,提升新市民学习品质
为了更好地构建服务支持体系,满足新市民学习需求,嘉定依托四个支点,采取实用、适用的社区教育方法与策略,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新市民学习品质。
(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点,开发新市民学习资源
嘉定区自主开发了19本适合新市民学习的社区教育教材,为区域内的新市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素材。结合嘉定新城建设的实际,区指导中心、工业区社区教育联合开发了《新市民文明教育》,对入住新小区的居民提出了入住的规范要求,为入住居民提供精神食粮,普及文明教育。在社区学院的指导下,12所社区学校协作开发了以《科学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内容贴近、贴紧了市民生活实际,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二)以数字化学习为切入点,提升新市民信息素养
2010年,嘉定区被评为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四年来,区学习办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目前,村居学习点建有212个不少于5台电脑的“数字化学习教室”,“嘉定终身学习网” 开设的生活类、修养类、工作类等六大专栏共3000多门课程共吸引了全区20万人注册参与学习,访问人次近200万,累计学习时间超过190万小时。此外,区社区学院、区指导中心还结合新市民学习特点,开发了一批区级“科学生活”、“嘉定民俗”、“嘉定文化地图”系列移动终端微课程。
(三)以职业培训为着力点,开展新市民技能培训
在“上海市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嘉定形成了由“学校出菜单,企业出订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式”培训模式,将技能培训、就业推荐、跟踪服务融为一体并形成长效机制,有力地提升了在嘉定工作的新市民职业技能水平。嘉定还率先在全市组建首个职业教育集团,利用优质的职教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专业组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对接,提升全区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大批企业中的新职工成为嘉定工业产业的新生力量。
(四)以教育活动为支撑点,丰富新市民文化生活
在学习型社区的创建过程中,嘉定区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积极鼓励、支持各部门、行业培育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学习活动,努力实现“一镇一品”、“一街一特”,如除了连续十届举办的嘉定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季之外,还有安亭镇的“汽车城文化活动”、嘉定镇街道的“孔子文化周”活动、马陆镇的“全民读书月”活动、新成路街道的“社区教育节”、江桥镇的“终身学习论坛”等等,都在繁荣发展民俗文化、提升市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该区域范围内的品牌活动。
三、坚持创新驱动,探索新市民学习监测体系
(一)以标准引领发展,形成评价体系科学化
学习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社区教育步入专业化建设轨道。以《上海市中等成人技术学校内涵建设评估指标》、《嘉定区居村学习点标准化建设评估指标》、《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进区评估指标》为目标引领,进一步探索新常态下的社区教育发展规律,推动嘉定区新市民学习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以学分认证成果,推动新市民学习常态化
积极探索“双证融通”和学习成果认证及转换的尝试。以学分银行课程申报、学习、评价、转换为流程,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制度,调动广大市民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群众性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让学习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自觉。
(三)以专业提升培训,促进管理队伍专业化
全面落实市委一号课题研究,结合“1+6”文件精神,以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办学干部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形成自主接受再教育的有效机制。
四、坚持实用实效,助推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
(一)新市民综合素养有了提升
一是新市民学历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嘉定区各类新市民高中以上学历(含高中、中专、中职)为44.4%,2014年比例为61.2%,增长幅度为16.8%,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二是新市民职业技能大有长进。继续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0多万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2014年,嘉定区各镇、街道成人学校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6989人次。嘉定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共完成高级工培训1631人、中级工培训5409人,会计继续教育培训25425人,同时完成40061名职工素质培训,培训人数逐年递增。三是新市民文明习惯明显改观。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转变了传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和生活理念,他们逐渐开始摒弃不良陋习,现代文明的生活习惯在新市民身上逐渐显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新市民身上不断体现。四是新市民收入水平不断递增。据统计,全区新市民收入水平每年以11.5%以上的速度递增。以安亭镇成校铲车工培训来说,培训前工人工资每月2500元左右,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后平均工资4500元,2014年全年铲车工培训1174人次,为新市民增收234.8万元。
(二)新城镇面貌发生了改变
一是文明新风得到弘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家园的目标指引下,新市民主动参与清洁环境、维护交通、看守站点等志愿活动随处可见,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家风社风世风得以传播;二是社区情感得到增强。在学习知识、技能才艺的同时,新市民教育还将“家乡情·家庭味”融入其中,提高新嘉定人对“新家乡”的乡土情感、认同意识,增进了社区凝聚力,社区情感更加融洽。三是社区稳定得到落实。许多学习点开展的“身边社区事”、睦邻文化、道德宣讲等活动,帮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今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嘉定区获得全国文明城区提名资格。
(三)社区治理的善治局面逐步形成
新市民学习以创新各类载体、培育学习团队为重点,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学习内容、时间、形式,提高了市民的自主管理意识。在社区事务的处理中,新市民享有与本地户籍人口同样的义务和权利,遵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社区基层管理方式由原来的行政管理、被动管理转变为居民积极参与管理、主动管理。社区居民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比邻而居、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更浓,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矛盾纠纷日益减少,治安秩序变得可控,辖区刑案发生率有了较大幅度的递减,社区治理的善治局面逐步形成。
[1]叶忠海.社区教育学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继星,龙一芝.中国城市化与社区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文件.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Z].2014-09-15.
[4]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R].北京: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