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国际比较:2008~2013
2015-04-17蒋海曦
蒋海曦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国际比较:2008~2013
蒋海曦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摘要: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及第四大支付货币,而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通过修正企业国际化水平公式,可以测量出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通过对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外国典型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进行测算,可发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有水平与国际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发展很不平衡。要提高中国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必须运用新途径、新手段以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对原有的“企业走出去,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从而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战略进行反思及调整。
关键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国际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人民币国际化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课题。然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程度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些专家也承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低,但与国际比较到底差距有多大,学术界一直没有对其进行过量化估算,因而也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数理表现值,从而给中国的金融改革带来许多难题。例如,如何借鉴外国经验提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有无新的途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哪些要素的改变才能实现?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是否一定要首先依靠人民币的国际化?如此等等。作为一般企业,其国际化水平是可以测度的。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一般用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指数或称之为跨国化水平指数来表示。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标准,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或跨国化水平指数一般表示为“企业的国外资产量与企业的总资产量(企业国内资产量与国外资产量之和)的比、企业国外销售量与企业总销售量(企业国外销售量与国内销售量之和)的比及企业国外雇员量与企业总雇员量(企业国外雇员量与国内雇员量之和)的比的平均值”,即:
这里,Y表示企业国际化水平;Y′表示企业跨国化水平指数;A0为企业国内资产量;A1表示企业国外资产量;B0表示企业国内销售量;B1表示企业国外销售量;C0表示企业国内雇员量;C1表示企业国外雇员量。
上述公式对于测量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是合理的,这是因为,无论任何国家的何种企业,它们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进行经营都离不开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或者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产品的销售量(不论是何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以及雇员量(不论是商业企业还是生产性企业)。在相同管理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前提下,任何国家的企业其国际化水平只与资产、销售量、雇员量的数量规模有关。而企业在国外的资产量、销售量、雇员量越大,则表明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越高。
定稿日期:2015-10-28
商业银行与一般的企业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经济史表明,企业的生产行为往往与融资、投资行为相伴而生,因而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在企业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实际是企业所有经营行为中的一部分,只是在后来,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才独立存在。[1]所以,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企业国际化水平指数公式是否也可以运用于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的测量呢?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关文献。从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测量公式可知,跨国化指数与“企业的国外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国外销售量与总销售量的比”、“国外雇员数与总雇员数的比”这三项指标有关。如果我们在测量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时套用该公式,则将遇到下列问题。
第一,普通企业的资产形式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形式的统一问题。企业的资产形式,从大类划分,可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等)、长期投资(包括长期债券、股票等)、固定资产(包括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包括矿产、森林、草原、水资源等);无形资产又可分为可确指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包括商誉)。这些资产的确认,使得企业在经营这些资产时会出现诸如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对坏账的冲销、对存货的处理等等情况。而对商业银行而言,其资产形式以及资产结构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是不尽相同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拥有的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无论在总量还是在种类上都比企业少得多。如商业银行一般不需要拥有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一般也不需要如矿产、森林、草原、水等自然资源性资产。[2]而在流动资产中,商业银行很少拥有存货,而一般企业却是大量拥有。且商业银行拥有的诸如货币资金的流动资产,不像企业主要是属于自己的货币资金及其他流动资产,绝大部分则是通过向企业及社会公众举债形成的流动资产,即如果不考虑所有者权益,根据会计平衡式,商业银行的负债就是其资产。
第二,企业的销售额与商业银行的销售额统一问题。企业的收入一般分为销售收入及非销售收入,或者分为主营业务收入与非主营业务收入。而无论是商业性企业还是生产性企业,其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了它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销售额或销售量越大,则销售收入越大。因此,其国外的销售量与其总销售量作为其国际化的一项指标是完全可行的。但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不生产及销售产品,故不具有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没有生产性企业或商业企业的销售量。因此,它们无法套用企业国际化水平公式中的国外销售量与总销售量之比这一项。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其一是资产业务,即商业银行运用吸收的存款或借款作为自己的资产进行放贷或对外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业务;其二是负债业务,即通过各种手段及途径,向企业、社会公众甚至国外政府进行借债充作资本的业务;三是中间业务,即通过代发工资、代客购买、咨询等途径收取一定手续费的业务。从商业银行的这三项业务的特征来看,的确与企业迥然不同。
第三,企业的雇员数与商业银行的雇员数统一的问题。显然,任何企业及商业银行根据生产经营或业务的需要,都需要雇佣员工,从而拥有一定的雇员数。因为任何生产性企业与商业性企业,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总体上都无法做到真正的“无人工厂”或“无人商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如日本等出现的“无人工厂”,仅仅只是局限于某些企业的自动化车间或个别企业。对整个社会而言,企业的雇员数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企业整体雇员数是呈上升趋势的,只是“蓝领”、“白领”、“金领”雇员的结构比例在不断变化罢了。如果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总体工人”的理论,自动化车间“机器人”的增加,仍然是生产资料的增加。基层部门活劳动的减少,实际上将转移及增加设计、制造、控制、维修等部门的活劳动,并刺激这些部门活劳动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随着当今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企业也将减少雇员。
商业银行的雇员情况则不一样。由于商业银行没有生产性雇员的存在,同时,由于商业银行不会销售诸如传统商业企业及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故而也没有销售类雇员。其雇员主要是办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的柜员和管理人员。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三项业务的办理,越来越形成“自主化”状态。客户只需在柜员机上自行操作,即可完成有关业务,即雇员大多可由客户自主取代,这进一步导致商业银行雇员不断减少。此外,商业银行的业务甚至可以利用电子网络等手段“超国界”办理,这也导致商业银行雇员的下降。事实也表明,当规模一定,各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雇员减少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二、企业国际化测量公式的修正: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测量
鉴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测算,不能完全套用企业国际化水平的公式,因而我们必须对企业国际化测算公式进行修正。我们首先讨论“企业的国外资产与其总资产的比”这个指标。考虑到商业银行的资产与一般企业的资产相比,尽管在形式和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就总资产而言,其形式与结构并不影响其资产的属性。且在计算商业银行及一般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时不会考虑资产的结构与形式,只会考虑总资产的量,因此,我们仍然可以以“商业银行国外总资产与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作为计算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要素之一。
测算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要素还要考虑销售额与雇员数。前已所述,在国际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雇员数一般会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减少。因此,如果我们仍像研究一般企业一样,将“国外雇员数与总雇员数之比”作为衡量银行国际化水平程度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则可能产生较大误差,甚至得出较荒谬的结论。但如果我们将商业银行的雇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蓝领雇员),商业银行的雇员数则可以看作人力资本数,即将商业银行的雇员看作人力资本,计入资本量,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由于商业银行雇员数量相对同量固定资本的企业较少但质量更高因而无法忽略不计的问题,又解决了不能将商业银行雇员数单独作为一个要素,与一般企业同量固定资本具有更多的雇员数量进行比较而产生矛盾的问题。
从销售量来看,商业银行自身并不销售产品,也不提供一般商业企业的销售服务,因此无法以销售量来作为衡量其国际化的一个要素。但考虑到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都是针对具体的机构或个人客户,这与一般企业的融资、投资行为在服务及经营性质上有所不同。因此,商业银行三项业务中的每一项,实际上都表示的是在向客户销售自己的银行服务。而这些银行服务量可以等同于销售量。这样,就会使我们克服在计算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时,因为没有销售量,而不能借鉴企业国际化水平计算公式的困难。如同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计算销售额一样,商业银行的服务量我们可以用营业收入(营业额)来计算。这样一来,采用跨国化指数计算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时,考虑到由于商业银行的雇员数作为人力资本归入总资本,且商业银行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雇员量的大小实际上反映了购买雇员劳动力的资本量的大小,故这部分的资本或资产也可包括在流动资产中,并以商业银行的营业额代替销售量。因此,测量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这里,Y代表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Y′代表商业银行跨国化指数;A′0代表商业银行国内总资产量(A′0=A0+ C0);A′1代表商业银行国外总资产量(A′1=A1+C1) B0代表商业银行国内销售量;B1代表商业银行国外销售量。
三、中外典型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比较
根据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测量公式,我们可以利用相关商业银行的数据,计算出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2008年~2014年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指数计算表
表2 2008年-2013年外国四大知名商业银行国际化指数计算表
根据表2从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国外典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指数可绘出这些商业银行自2008年以来的国际化水平变动趋势(见图1)。
图1 国内外典型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指数示意图
图1表明,与外国典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是较低的。在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高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中外典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呈现下列特点。
第一,一般情况下,外国典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均普遍高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与外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一般在30%以上。这说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起步晚、基础差,但也说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外国典型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较为稳定。从图1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新加坡星展银行、英国汇丰银行,还是美国银行,尽管其国际化水平均处于较高位置,但发展速度保持稳定状态。说明这些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已处于一个成熟的稳态阶段,此阶段属于国际化战略稳定时期。
第三,一些外国典型商业银行已在进行新的国际化战略的调整,不再单纯追求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以美国花旗银行为例,它在2008年及2009年的国际化水平分别达到了47.258%和46.005%,但在2010~2013年间,它的国际化水平依次调整为32.862%,34.895%,34.378%及35.922%。此外,美国银行在2008~2013年的近6年间的国际化水平则一直在10%左右徘徊。数据说明,这些外国典型商业银行已将自身的国际化战略看成为整体目标战略服务的一个部分,已不再单纯追求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其国际化发展速度已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相应调整。
第四,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及外国典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影响不大。我们注意到,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一年,许多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均受到重创。然而,无论是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外国典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还在不断提升。尽管我们不能说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及外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但至少可以说明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影响不大。
第五,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外国商业银行,但总体呈现国际化水平逐步走高的趋势。2008~2013年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基本上都在逐年提高,而不像一些国际典型商业银行(如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那样有所起伏。这说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的国际化战略进展较顺利,具有成效。
第六,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程度不同。综观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2008~2013年间,中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最高,其国际化水平的年均值为10.919%;其次是交通银行,国际化水平3.78%;再次是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水平年均值为3.159%;中国建设银行位居第四,其对应期间的平均国际化水平年均值为1.264%;中国农业银行位居第五,国际化水平年均值为0.879%。显然,中国五大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程度存在差别,说明各银行实施的具体国际化战略有所不同,经营业绩不同,甚至改革进程不同。如中国农业银行改制较晚,这不能不影响其国际化进程。
第七,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在加快。根据2014年1~6月的数据,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已分别达到下列数值:中国银行12.190%,交通银行5.084%,农业银行2.211%,工商银行5.051%,建设银行2.327%,较2013年都有一定的提升。
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难以提升的原因
上述比较,有两点应特别关注:第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很低,且各银行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第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与国际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差距太大。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迫使我们要寻求新的国际化途径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显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有提升,但很不理想,这必然引起我们对原有的国际化战略进行反思。根据学者们的最新观点,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分为五大阶段,[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正处于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4]
在其国际化初期的1979~2014年,我们是实施“让企业走出去,使人民币国际化,从而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战略,因此,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下达之后,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不少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这时,中国银行业开始由中央集权计划金融体系转变为以中央银行及按照产业分类的专业银行的双层银行体系,以适应企业国际化的需要。[5]1985年,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首的寡占型二级银行体制建立;1987年4月1日,交通银行组建了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更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
但在1979~1993年期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从事国际业务少,基本没有海外分支机构。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建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支持进出口贸易融资,为企业的国际化与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金融保证。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商业银行法》颁布,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逐渐向总行一级法人制度转变的管理体制过渡,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较充足的物质保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活动,国外分支机构的数量也开始增加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许多外向性企业倒闭,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受到冲击,这表明通过“企业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从而实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提升”的战略是脆弱的。于是,政府加强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并强化了其他措施。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改革了银行准备金制度;同年5月,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同年8月,国家财政部为了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定向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1999年4月,国家通过成立4家金融资产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进行清理和剥离,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直到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形成了新的监管系统,保证了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制度环境。从2004年起,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的综合改革,真正成为了市场化经营的主体。在2005~2010年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先后在中国上海及中国香港两地上市。至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条件已较充分。但是,30多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仍很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企业国际化障碍较多。中国的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跨国经营历史更短。而真正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数量较少、经营规模较小,即便是一些国有大型跨国企业,真正达到理想的经营规模也面临许多困难。这样,通过企业国际化从而促使人民币国际化来达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自然障碍很多。
第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效益不高。根据统计数据,依据一级资本实力,2007~2013年间,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全球排名迅速提升。根据世界银行公布数据,除中国银行基本保持在全球第9位之外,中国交通银行从2007年的68位上升到23位;中国农业银行由2007年的65位提升到第100位;中国建设银行从14位上升到第5位;而中国工商银行则由第7位上升到全球第1位。即便如此,大资本投入并未带来大利润。除中国银行海外税前利润由2008年的8.17%提升到2012年的18.62%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均不理想。[6]根据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海外税前利润率为4.12%;中国农业银行为1.49%;中国交通银行为4.29%;中国建设银行为1.26%;显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现状,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国际化,也制约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导致自身国际化水平较低。
第三,搬用国际经验短时间难以奏效。前已所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按一级资本实力测算已有国际领先的资本规模,而这种资本规模的形成主要靠国外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并购、新建投资及国外上市等途径来完成的。但是,由于受其他条件的制约,资本效益并不高。这也说明完全按照国外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途径来实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是不行的,无法在短期内通过资本扩张使人民币国际化从而促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提升。[7]
第四,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待时日。在实施“企业走出去,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从而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战略中,企业国际化因中国企业一些先天不足的条件及数量较少、经营规模不够理想而面临许多障碍,因而人民币国际化就成为促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及桥梁。但是,尽管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其国际化的道路却还十分漫长。例如,其币值是否能长期稳定;国家经济实力是否能长期支持币值的实现;人民币能否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否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博弈的筹码,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我们作长期努力。所以,在现有条件下,实施“企业走出去,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从而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战略是困难的,我们应当对此战略进行调整。[8]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已有良好的国际市场基础、资本基础,这完全可与国外典型商业银行比肩。特别是近期中国政府力推的“亚洲投资银行”的成立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疑又给人民币的国际化增加了正能量,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国际市场基础及资本基础。因此,应通过改变传统国际化战略的实现途径,如加强社会关系网络、补充性货币扩张等新途径来提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缩小差距。
参考文献
[1]Aliber.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J].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1978,16(4).
[2]Grubel.A Theory of Multinational Banking[J].Quarterly Review,Banco Nazional del Lavoro,1977,12.
[3]蒋海曦,银行国际化发展阶段及实现途径的理论比较与评析[J].经济学家,2014,(4).
[4]沈炳熙.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问题研究[J].金融纵横,2012,(1).
[5]范洵.跨国银行发展论[D].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学位论文),1997.
[6]姜建清.工商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2012,(4).
[7]刘博.银行异质性与银行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1).
[8]刘侠.中国商业银行的渐进式国际化推进[J].求索,2012,(6).
责任编辑:黎贵才
作者简介:蒋海曦(1984-),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项目基金(2015M57248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JBK150152)
收稿日期:2015-09-17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5)12-0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