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下的财富转移——以全球铁矿石行业为例

2015-04-17王智强

当代经济研究 2015年12期

王智强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下的财富转移——以全球铁矿石行业为例

王智强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凭借垄断权力,从社会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垄断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实现垄断利润的手段。垄断引起的财富转移,是剩余价值以垄断利润的形式,通过垄断价格,从非垄断资本家和劳动者向垄断资本家的转移。铁矿石三巨头凭借垄断势力推高国际价格,从全球特别是我国的钢铁企业手中获取财富。由三巨头代表的跨国公司垄断所引起的财富转移扩大了全球贫富差距。

关键词:国际垄断;铁矿石行业;垄断利润;财富转移;价值转形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进一步在全球的拓展,全球财富分配效应也具有了新的特点。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财富分配不平等不仅依然存在,并且在不断扩大。世界上最富有的1%人口占有全球50%的财富,……处于下半段的一半人口所拥有的财富额绝对在全球财富总额的5%以下;[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称,占美国人口10%的最富裕阶层其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由1980年的30%增长至2012年的48%。[2]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也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瑞士信贷银行发布的《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拥有全球总财富的34.7%,而拉丁美洲和非洲共同拥有的财富总额不到全球总财富的5%;“最富国”和“最穷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平均值的差额,从1981年的17,882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57581美元。[3]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根源,而垄断引起的财富转移则会加剧这种不平等。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市场日益被少数的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他们不仅无偿占有本国工人创造的财富,而且还凭借国际垄断地位占有其他国家的财富。本文,首先说明垄断利润的形成与垄断价格的构成;然后,在此基础上说明垄断引起的财富转移,是剩余价值以垄断利润的形式,通过垄断价格,从非垄断资本家和劳动者手中向垄断资本家的转移;最后,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全球铁矿石行业为例,说明国际垄断引起的财富转移的机制。

一、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资本彼此间为争夺利润和市场份额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4]资本之间的相互并购成为资本家扩大资本规模的主要方式。并购使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竞争在导致资本集中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引起一般利润率的下降,这是资本家不愿看到的。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资本家们“必然希望取得垄断地位。”[5]34客观条件使资本所有者的欲望变成现实:一方面,集中而成的大资本,能够设置各种壁垒阻止其他资本进入,从而造成竞争的困难,产生垄断的趋势;另一方面,生产的集中,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减少,大大降低了他们之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的谈判成本。因此,“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6]585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定稿日期:2015-11-02

1.垄断利润的形成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能够在各个部门之间充分流动,资本之间为获得等量利润而展开的竞争,使剩余价值最终平均化为平均利润,商品按照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出售。在垄断阶段,垄断的存在,排除了自由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一些部门被垄断资本所控制,剩余价值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遇到垄断的障碍。平等地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权利,而更多地占有剩余价值、获取垄断利润则是垄断资本的权利。垄断资本必然要凭借自身的垄断权,从社会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多于与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按高于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出售商品是实现垄断利润的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剩余价值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在不同生产部门内遇到人为的垄断或自然的垄断的障碍,……可能形成一个高于受垄断影响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垄断价格。”[7]975

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被垄断资本控制,该部门的剩余价值不参与或较低程度地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垄断资本家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实现垄断利润。如果一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自然力被垄断资本家占有,垄断资本家不是按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调节市场价格的生产价格出售,就能够实现垄断利润。如果垄断资本家凭借自身的垄断势力,能够按这样一种垄断价格销售商品,“这种价格只由购买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而与一般生产价格或产品价值所决定的价格无关”,[7]876那么垄断资本家将实现相当大的垄断利润。垄断利润的高低取决于垄断资本家的垄断势力与购买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

我们将第一种形式的垄断利润称为“绝对租”,将后两种形式的垄断利润称为“级差租”。在当今垄断资本主义,级差租是垄断利润的普遍形式。绝对租和级差租与平均利润一样都是表象形式,其本质仍是剩余价值:绝对租来自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级差租则来自于其他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垄断价格的构成

在垄断阶段,商品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出售。然而,对于平均利润(率)是否存在、垄断价格如何构成等问题,学术界尚存争议。但正如列宁指出的,垄断是从自由竞争发展而来的,但“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6]650“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持自己”。[5]256在垄断阶段,存在着垄断资本与垄断资本之间、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以及非垄断资本之间的激烈竞争。虽然,在垄断阶段资本不像自由竞争阶段那样能够充分地流动,但是,“平均利润……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追求平等占有剩余价值的倾向”[8]仍然存在,垄断资本设置的壁垒,只能阻碍中小资本的自由进入,而不能成为大型垄断资本的障碍。如果一个行业中的垄断资本获取的利润率很高,那么,其他一些实力雄厚的垄断资本势必会冲破壁垒进入这个行业。在垄断阶段,资本追求平等占有剩余价值的内在倾向外在地表现为:占少数的垄断势力相同的资本获取大致相同的利润率;而占多数的非垄断资本获取的利润率基本相同并且接近于(略低于)平均利润率。另一方面,经历过自由竞争阶段,“正常利润在资本家的观念中表现为理所当然的收入”,[9]248即使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仍然要先保证资本的权利——获取平均利润,然后再根据垄断权利和市场状况决定获取的垄断利润。因此,在垄断阶段,平均利润(率)依然存在,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10]垄断价格由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构成,它与生产价格一样,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垄断转移财富的机制

(一)财富转移的一般性讨论

1.财富转移的本质

所谓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11]45一方面,一种物质成为财富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另一方面,一种物质要成为财富还需要具备稀缺性,因为稀缺,所以需要通过人类劳动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因此,财富具有两重性:第一重性,它的具体存在形式是使用价值;第二重性,它的社会实体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财富的二重性决定了财富转移的二重性:从具体形式上来看,财富的转移是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使用价值的转移;然而,从本质内容上来看,财富的转移是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价值的转移,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凝结的价值的转移。

2.财富转移的实现机制

财富转移是通过市场交换进行的,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其实现手段。在市场上,商品按照价值的转化形式进行交换会引起财富的转移。

对于同类商品的生产,各个企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在相同的时间里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多,因而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高。然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使得所有企业按照市场价值出售其商品。市场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1]。因此,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能够获得额外的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市场价值,因而会损失一部分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商品,就会实现一个额外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而个别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商品,却不能实现它们所包含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7]199由于商品的市场价值总量等于各个企业个别价值的总量,所以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得到的额外剩余价值,正好是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所损失的剩余价值。这也就是说,财富(剩余价值)通过价值的转化形式——市场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

在自由竞争阶段,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本有机构成千差万别。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投入等量的资本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剩余价值,这使其个别利润率高;相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个别利润率低。然而,“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7]196即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因此,各个部门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其商品。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商品的价值低于生产价格,因而获得额外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商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因而会损失一部分剩余价值。并且,“一部分商品出售时比自己的价值高多少,另一部分商品出售时就比自己的价值低多少”,[7]176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价值的总和。因此,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额外剩余价值正好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损失的剩余价值。这也就是说,财富(剩余价值)通过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到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

(二)垄断引起的财富转移

在垄断阶段,垄断资本家在市场上出售其商品,所实现的价值不是商品的价值,而是它的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由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构成,因而垄断资本家在交换中获得超出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而其他商品的所有者不得不按照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其商品,因而会损失一部分利润。垄断本身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垄断价格总额总是等于价值总额,利润总额总是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这也就意味着,垄断资本家得到的垄断利润正好是其他商品所有者损失的利润。垄断利润又是剩余价值的表象形式。因此,垄断引起的财富转移,是剩余价值以垄断利润的形式,通过价值的转化形式——垄断价格,从其他商品所有者向垄断资本家的转移。

我们可以用表1加以说明。首先假定商品的价值、市场价值与生产价格相等。商品A的价值为10小时:4小时的不变资本,3小时的可变资本,3小时的剩余价值;商品B的价值也为10小时并且构成与A相同。如果不存在垄断,两者按照正常价格即按1:1的比例进行交换,那么,商品A和B的所有者各得到10小时的劳动,不存在财富的转移。如果A的价值不变,但其所有者为垄断资本家,能够按照垄断价格:4小时的不变资本、3小时的可变资本、3小时的平均利润、2小时的垄断利润进行交换,那么1件A能够交换到3/2件B。A的垄断所有者实现的价值为12小时,B的所有者实现的价值仅为8小时,损失了2小时利润。这表明,通过垄断价格,商品A的垄断所有者从商品B的所有者手中转移2小时的垄断利润,在具体形式上则表现为多交换到0.5件商品B。

表1 垄断的财富转移过程

如果垄断资本家出售的商品为中间产品(生产资料),商品的购买者为其他资本家,那么垄断资本家的垄断利润就来自于这些资本家的部分利润;如果该商品为最终消费品(生活资料),购买者为广大劳动者,那么垄断利润就来自于劳动者的部分收入。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如果这种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进入工人的必要的消费,那末,在工人照旧得到他的劳动力的价值的情况下,这种商品就会提高工资,并从而减少剩余价值。它也可能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但只是工资要高于身体最低限度。这时,垄断价格就要通过对实际工资(即工人由于同量劳动而得到的使用价值的量)的扣除和对其他资本家的利润的扣除来支付。”[12]

三、全球铁矿石行业垄断的财富转移效率

(一)生产的集中——“三巨头”占据主要的国际铁矿石市场

铁矿石是制造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材料——钢铁的唯一自然资源,然而,这一重要资源在全球分布并不均衡。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的铁元素储量分别为170吨、160吨、140吨,这三个国家铁元素含量之和占世界总量的近60%。澳大利亚、巴西也是铁矿石产量最多的国家,这两个国家铁矿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半壁江山,但这两个国家对铁矿石的需求却比较少,因此绝大部分用于出口。从表2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的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0%。

表2 2009~2013年国际铁矿石的生产与出口

全球铁矿石行业为争夺世界市场份额与经济垄断地位的并购,使铁矿石的生产逐渐集中到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和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力拓(Rio Tinto)三家公司手中。对比表2和表3可以看出,巴西铁矿石的生产和出口,可以说完全由淡水河谷控制;必和必拓、力拓占据了澳大利亚近70%的铁矿石生产与出口。这三家国际巨头的铁矿石产量占世界铁矿石总产量的逾1/3,出口量更是超过世界出口总量的50%。

表3 2009~2013年三巨头的铁矿石业务相关资料①

(二)集中走向垄断——“三巨头”获取垄断势力

1.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双方力量的变化

近十多年来,国际铁矿石市场的需求方发生了与供给方截然相反的变化。欧盟、日本和韩国一直是世界上铁矿石进口绝对量比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我国铁矿石产量比较丰富(见表2),早期国内铁矿石的需求缺口不大,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国内铁矿石产量愈来愈不能满足钢铁企业的需求,于是我国开始大量进口铁矿石。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铁矿石的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比例在不断攀升,2009年高达64.21%。随着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迅速增加,世界铁矿石的需求主体的位次发生了变化。

图1 中国、日本进口铁矿石的平均到岸价格及中国、欧盟、日本、韩国铁矿石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比重(单位:美元/吨)

需求主体位次的变化,打破了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双方力量的平衡。欧盟、日本和韩国的钢铁生产比较集中,由少数几家钢铁企业完成,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仅在国际钢铁协会公布的世界前50强钢铁制造企业中,就有29家来自中国。在2004年之前,铁矿石进口主要集中于欧盟、日本和韩国,国际铁矿石市场的需求方——钢铁企业阵营,主要由欧盟、日本和韩国的几家钢铁企业组成,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双方的力量相对平衡。随着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不断攀升,中国钢铁企业逐渐加入并成为国际铁矿石需求方——钢铁企业阵营的主角,供求双方的平衡局面也随之被打破,国际铁矿石市场演变为如下格局:全球铁矿石的供应仍主要由“三巨头”控制;而需求方却变为,来自中国的众多钢铁企业与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几家钢铁企业进行竞争。

2.“三巨”头垄断性定价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三巨头“必定希望取得垄断地位”,客观条件使得他们的希望成为现实。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双方力量相对平衡时,面对与自己力量几乎相同的钢铁寡头,“三巨头”不具备垄断势力。铁矿石的国际价格主要由欧盟、日本和韩国的几家钢铁巨头同“三巨头”谈判决定。在长期谈判中,形成了“首发定价,市场跟随”的模式,以及“长协价、离岸价、同品种同涨幅”的定价原则,[13]此时铁矿石的国际价格比较稳定。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4年之前,中国和日本进口铁矿石的平均到岸价格维持在20~25美元/吨的水平。随着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三巨头”获取了垄断势力,开始垄断性定价。首先,在长期谈判中形成的铁矿石定价模式和原则,遭到“三巨头”的违背和修改:同品种价格涨幅不再相同;离岸价格被改为包含超额运费的到岸价格;铁矿石价格指数取代了“长协定价”机制。相对于“长协定价”,价格指数定价模式在供给方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更容易使铁矿石价格受到操纵。其次,采取歧视性定价策略,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制定不同的价格。此外,“三巨头”还不时地散布由于矿山或码头事故影响铁矿石产量和海外供应量的信息,试图推高铁矿石的价格。“三巨头”垄断性定价,引起铁矿石国际价格的上涨。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进口铁矿石的平均到岸价格,从原来的20~25美元/吨涨到120~130美元/吨的水平,2011年高达160~170美元/吨。

(三)三巨头凭借垄断价格攫取垄断利润

“三巨头”,凭借垄断势力推高国际铁矿石的价格,将钢铁企业每年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变为自己的垄断利润。财富以垄断利润的形式在钢铁企业和“三巨头”之间转移,导致三巨头的利润率奇高而钢铁企业的利润率偏低。从表4、表6可以看出,“三巨头”的利润率高的惊人,2009~2013年,力拓的税前利润率维持在40%左右,必和必拓的利润率几乎都在50%以上,2011年竟高达64.27%;纵览全球钢铁企业,除了印度的塔塔钢铁企业之外,其他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偏低。对比表5不难发现,必和必拓、力拓的利润率远高于澳大利亚的工业利润率;而许多钢铁企业的利润率则低于所属国的工业利润率。塔塔钢铁企业之所以有较高的利润率,是因为塔塔钢铁拥有自己的矿山,不需要高价进口铁矿石,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未被转移。这也间接地说明,三巨头通过垄断价格,将财富从钢铁企业转移到自己手中。

表4 2009~2013年铁矿石“三巨头”税前利润率②

表5 2009~2013年部分国家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③

表6 2009~2013年全球大型钢铁企业税前利润率(%)④

由澳大利亚统计局公布的行业数据,⑤我们可求得能够代表澳大利亚实体经济利润率的非金融部类企业利润率。⑥再结合表3、表4的数据可估算出:2009~2013年,力拓从全球获取的垄断利润约为320亿美元,铁矿石国际价格最高的2011年高达90亿美元;必和必拓从全球获取的垄断利润约为366亿美元,2011年为105亿美元。在这两家企业从全球获取的垄断利润中,约一半来自中国。

四、简要的结论

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只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中的代表,由这些跨国公司垄断所引起的财富转移,会加剧全球贫富差距的程度。通过卖方或买方垄断势力,非垄断资本家以及广大劳动者手中的一部分财富,被转移到跨国公司控制者——少数的国际垄断资本家手中。国际垄断资本家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与之相比,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群变得越来越贫穷。并且,这些跨国公司大多聚集在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这一国际垄断资本的载体,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变为自己的财富,这势必会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

注 释

①必和必拓、力拓公司的财年,从每年的7月1日开始,截止到下一年的6月30日;必和必拓、力拓的铁矿石出口量用来自(除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同铁矿石总产量的乘积近似地表示。

②这里的税前利润率指的是铁矿石业务(iron ore segment)的税前利润率,该税前利润等于该业务的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净收入中归铁矿石业务的部分;力拓公司铁矿石业务的税前利润用的是基本收益(underlying earnings)。

③澳大利亚与中国的销售利润率为税前利润同营业收入的比值;美国和日本的为营业利润同营业收入的比值,并且日本的是法人企业(incorporated company)的销售利润率;美国销售利润率是按季度发布财务报告,年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由四个季度数据相加得到。

④这些企业为多元化经营,除钢铁生产业务之外,还经营其他业务,对于利润率明显高于钢铁生产业务并且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重超过5%的业务予以剔除。

⑤详见澳大利亚统计局网站,http://www.abs.gov.au/ausstats/abs@.nsf/PrimaryMainFeatures/8155.0 OpenDocument.

⑥国内外学术界(如:Weisskopf,1979;Dumenil、Levy,2004;谢富胜,2010;鲁保林,2013等)普遍认为非金融部类企业(Nonfinancial corporate business)利润率能够很好地代表实体经济利润率.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皮凯蒂.巴曙松等译.21世纪资本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51.

[2]廖政军.两极分化动摇美国人追梦信心[N].人民日报,2014-06-17.

[3]杨志军.从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5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5.

[7]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丁重扬,丁堡骏.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国际交换领域的运用和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4).

[9]白暴力.价值价格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48.

[10]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

[1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5~976.

[13]黑色金属:国际铁矿石谈判的前世今生及09年谈判展望[OL].转引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10-17.

责任编辑:魏 旭

作者简介:王智强(1986-),男,河南焦作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6

中图分类号:F0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5)1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