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培育医药健康产业成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2015-04-17张秀岩郭秦生

当代经济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转型发展

张秀岩,郭秦生

(吉林省委党校a.经济学教研部;b.图书馆,长春130012)

加快培育医药健康产业成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张秀岩1a,郭秦生1b

(吉林省委党校a.经济学教研部;b.图书馆,长春130012)

摘要:近年来,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离支柱产业还有距离: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缺少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新常态下,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遇到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强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加强医药流通体系建设;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是医药健康产业成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强有力保障。

关键词:医药健康产业;支柱产业;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吉林省经济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中三大支柱产业的贡献举足轻重。当前,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没有到位,致使吉林省经济全面振兴还在路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主导产业变换的过程,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主导产业之间的竞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是产业的升级和创新。2014年吉林省经济下行压力大,排名位次靠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产业表现不佳,优势地位逐步减弱,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因此,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吉林省经济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共吉林省委十届三次会议作出把医药健康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将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

一、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包括现代中药(包括中药材)、化学药、生物药、生物健康材料与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制药检测仪器与装备、医药商业与流通(包括物流、批发与零售)、医疗与健康服务(包括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8个板块。其中医药制造业占比达70%。①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2014年,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实现经济规模3230.3亿元,同比增长39.6%,年均增长30%左右;全省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10.9亿元,同比增长19.1%;实现增加值502.3亿元,增长15.4%。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326户,完成产值1639.5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增加值485.8亿元,增长15. 5%。医药工业总产值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9%,列全省8大重点行业第3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6.0亿元,居全国第5位。2014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121.7亿元,同比增长21.3%,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9个百分点。2013年,吉林省有修正药业、敖东药业、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长春金赛药业、吉林省都邦药业等5户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利润百强榜。[1]

定稿日期:2015-11-10

2.产业链不断延长,产业体系日渐完善

医药制造业体系完善,重点突出。2014年,吉林省中药饮片主营业务收入163.2亿元,居全国第1位;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1058.3亿元,居全国第1位,中药制造业主要指标已经连续十余年居全国首位。生物药主营业务收入56亿元,居全国第14位;疫苗、胰岛素的研发和生产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化学原料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亿元,居全国第21位;化学制剂143.3亿元,居全国第15位。卫生材料16.6亿元,居全国第12位;医疗器械56.4亿元,居全国第10位;制药机械7.4亿元,居全国第8位。

中药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吉林省在20多个县建立46个道地中药材GAP基地,其中8个基地4个品种通过国家认证,数量居全国前列。2014年,全省中药材(包括初加工)实现产值397.1亿元。

人参产业走上快速振兴之路。吉林省现有人参留存面积5050万平方米,鲜参总产量2万吨,产量占全国的85%,世界的70%。2014年,全省人参产业实现产值404.6亿元,同比增长39.2%。人参国际标准科技联盟在通化市成立,实现了我国主导制定人参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启动建设了抚松、集安等6个人参产业园区,引进企业投入80亿元开展人参精深加工业。

保健食品发展迅速。目前全省保健食品批号总数181个,是2009年119个批号的1.5倍。现有获得注册受理通知书和在研品种220余个,2013年销售产值近百亿元。预计到2017年,全省保健食品批号将达到500个,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有力地促进了吉林特色资源的高值转化与产业发展。

3.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十一五”以来,吉林省共投入医药领域科技经费15.73亿元,其中投入省级科技经费8.55亿元,占全省科技投入的1/4以上,争取国家科技经费7.18亿元,重点支持了新药创制、大品种二次开发等项目。建立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平台。先后组建了省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室等18个重点实验室,认定了36个医药领域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户院士工作站、74户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企业、68户创新性科技企业。组建了人参、五味子、梅花鹿、化学制药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投入联盟专项科技经费2700万元,支持联盟成员单位开展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吉林省医药领域“重组人胰岛素的品种技术改造”等69个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争取经费3.15亿元。截止目前,共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9个、生产现场核查批件和新药申请受理通知单10个、新药临床批件和临床受理通知单17个。2014年,项目产品实现产值68.4亿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创制药物孵化(吉林)基地”项目,3年累计新增直接经济效益91亿元。

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加快实施“重大医药产业化项目推进工程”以来,重点扶持了一批投资3000万以上的重大医药产业化项目,促进了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受到扶持的通化东宝药业重组人胰岛素及制剂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销售产值和市场份额快速上升。2013年销售产值达到10.1亿元,是2009年的2.54倍,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由2009年的7.8%上升到2013年的13%。2013年,白山施慧达药业手性拆分的光学纯药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产业化项目,2013年实现销售产值19.7亿元,是2009年的2.4倍,列全国抗高血压药销售量和零售额双第一。

4.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已经形成以“通化、长春”两个核心区为主,以梅河口、敦化多个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为补充的产业格局,产业集中度和集聚水平不断提高。通化医药高新区2013年底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是继江苏泰州之后第二个以“医药”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是吉林省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2014年,通化医药高新区实现产值637亿元,占全省医药产值总量的38.9%。通化、长春两地2014年的总产值为1075.7亿元,占全省医药总量的65.6%,成为拉动全省医药产业增长的引擎。通过园区聚集和集中优势企业,进一步引导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增强了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2014年,全省科技园区医药工业总产值已达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78%,通化县等12个基地县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全省中药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园区(基地)成为发展和壮大医药产业的孵化器。

5.企业兼并重组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促进了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中,促进了产业的做大做强。通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国内百强制药企业,加快了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2010年以来,全面实施兼并重组企业近20家,白城百琦药业与中国医药集团正式签订合作重组协议,工银国际收购了吉林省博大制药99.9%的股权。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提高了实力。吉林四环、吉林丰生、万通梅河、玉圣药业等企业兼并重组后,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增长。其中万通梅河药业进入2013年全国医药工业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名的百强企业。通过积极推进企业改制,资产重组,既盘活了存量,也激活了增量。全省医药企业除4户为国有控股外,其余全部为民营企业。在推进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的同时,还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吉林省上市药企户数有14户(主板上市),占全国178户上市医药公司的7.9%,占全省39户上市公司的36.8%。

6.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产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近年来,吉林省以提高服务医药健康产业的水平和能力为重点,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先后构建了科技创新、中试转化、融资担保、专业培训和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公共研发平台步入正轨,2009年以来为80户企业提供了230余次新药创制、产品研发等服务。为加强中试服务平台建设,组建了吉林省动植物有效成份提取、生物制药、中药材精深加工和通化药业8个省级中试中心,促进了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医药产业融资担保平台运行良好,2009年以来为80户企业开展了107笔贷款服务,贷款额度近30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医药企业融资难题。

二、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八大板块,医药制造业一家独大,占据绝对优势,相对于医药制造业,健康服务业发展滞后。2013年,吉林省医药制造业占比69.2%,中药材产业占比19.4%,医药零售批发占比11.4%,健康服务产业尚未纳入统计体系,也缺少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同时,医药制造业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医疗仪器工业占3.8%,科技含量高的生物药占4%,化药占12.6%,而中药占65.6%,一直居主导地位。但中药材种植还没有形成有序的规模生产,处于布局分散、组织松散、加工能力小、转化能力差的状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较少,医药生产企业所用的医药辅材几乎都是从域外采购。同时,缺少大品牌、大规模的医药流通企业和医药市场。2014年,仅有吉林大药房、吉林省永新大药房2户企业入选中国连锁药店综合实力百强榜和中国连锁药店直营力百强榜。[2]

2.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现实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偏少。化学新药以仿制药为主,化学原料药研发能力薄弱,生物制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药现代化水平不高。吉林省的药品文号数量(全省现有药品批准文号14490个)虽然位居全国第一,但仿制药多、创新药少,普通药多、名牌药少。由于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创新能力较弱。相对于政府的创新投入,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只有少数大企业如敖东药业、东宝药业等建立了研发机构,大多数医药企业在研究、开发经费上投入均不到1%。企业创新投入不足既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也限制了医药健康产业核心技术的产业化速度。虽然吉林省每年涉及医药行业的专利受理、授权、科技成果鉴定及国家一类新药存量在全国位于前列,但转化为效益的少。吉林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明显落后,一些关键技术及成熟技术路线突破尚需时日,系统攻关和技术集成不够,技术间缺少关联,存在着“技术孤岛”。如“GLP”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吉林省一家没有,药企和科研单位要花费高昂费用去外省排队检测。全省没有一家药企通过CGMP、GLP等国际标准认证,出口的中成药以食品出口,大大降低了附加值。

3.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大企业少。吉林省规模以上326户医药企业产值超百亿元以上的只有修正药业1户,达到501.7亿元,百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企业22户,10亿元以下5亿元以上的企业51户。2013年吉林省仅有修正药业一户企业入选全国医药工业百强行列,同期医药大省山东14户,江苏12户,浙江10户。[3]

大品种少。吉林省的药品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只有维U颠茄铝胶囊,其他如10~20亿元的有11个品种,5~10亿的有14个品种,3~5亿元的有10个品种。虽然有些品种具备了成为大品种的条件,但距离10亿元的销售额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其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品种常年不生产,一些优秀品种处于休眠状态。

大品牌少。大品种少导致大品牌少,产品科技开发能力弱、市场核心竞争力弱,在全国医药领域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较少。

4.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人才不足

从总量上来看,吉林省科技活动人员及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总量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企业人才短缺严重。吉林省企业拥有的科技从业人员占总量的34.7%,企业拥有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总量的33.2%,同全国45.1%和40.5%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4]在医药健康产业,缺乏高端研发团队、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一些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尤为突出,医药健康产业后续人才的培养机构、专业设置、继续教育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人才不足制约了整个医药健康产业向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

5.融资渠道单一

医药行业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而吉林省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完善,天使投资缺位,资本有效供给不足,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做大做强的要求。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吉林省政府支持医药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投入量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吉林省2014年医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是5500万元,而江苏省省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首期就出资10亿元。[5]近年来,吉林省医药企业在前一轮GMP改造中投入较大,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成本高,后续发展资金短缺的困境。

6.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全国所有省份都制定出台了扶持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划,其中有20多个省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或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引导。如辽宁省举全省之力“打造中国药都,建设沈溪新城”。吉林省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扶持医药产业发展文件,但多数政策措施是常规性的,力度不强,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且,医药健康产业涉及主管部门众多,利益交叉,部门掣肘,协调成本高,导致有些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严重影响了医药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壮大。另外,医药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空间不足,政策扶持不够,安商硬件环境不优等因素也在制约产业发展。

三、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机遇

1.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医药健康产业是与生命科学紧密相关的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需求收入弹性高、弱周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医药健康产业是一个永远成长和发展的行业。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变化、医保体系不断完善、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强以及支付能力的提高等,为医药产业的发展释放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测,到2019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3813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6]

2.政策环境优化将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近年来,国家在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健康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健康中国2020发展战略》、《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规划意见,有关部门通过“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专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方式,加大对新药研发、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吉林省也出台了《医药健康产业“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共吉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将医药健康产业培育成吉林省新的支柱产业。随着一系列政策效应和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将明显增强。

3.国际医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权威机构预测,“十二五”期间全球药品销售将保持每年5-8%的增长速度。随着全球医药市场区域化资源整合步伐的加快以及药品市场逐步向新兴国家转移的趋势,中国作为全球新兴医药市场对全球药品市场增长的贡献度将会逐渐增大。IMS预测,在2012~2017年间,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21个新兴医药市场国家的药品销售额每年将增加1870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药品销量增长的2/3,其中“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的销量均在前10名内。[7]

4.国际化分工协作增强,研发外包成为热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研发领域的不断细分,制药企业借助强强联合或研发外包等形式,将非核心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制造业务发包给发展中国家的制药企业,分散研发风险,提高创新能力。中国将成为跨国制药企业实施研发外包和生产外包的重要市场。

5.全球专利药迎来期高峰,将对我国仿制药市场带来利好。据IMS统计,到2015年,将有包括辉瑞的立普妥、百时美施贵宝等价值1390亿美元的品牌失去专利保护,市场价值相当于2010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1400亿美元的销售额。预计到2015年,全球药品消费量将达到1.1万亿美元,其中仿制药至少占60—70%的市场份额,仿制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8]

据此,按照医药制造业占医药健康产业70%的比例计算,对医药制造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及GDP比重预测,按目前的增速,如不出意外重大变故,医药健康产业在2016~2017年实现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5%以上,成长为吉林省支柱产业。

医药制造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及GDP比重预测单位:亿元

(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作为全国重要的医药制造业基地,吉林省具有医药资源、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较强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1.随着“新医改”的深化,社会对提供“安全、高效、便捷、价廉”医药产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药品生产质量标准升级,《中国药典》2010年版、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的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提升技术、改进管理和加大投入以满足新标准的要求。

2.国际上加大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技术壁垒不断提高,国内药企将面临国际大型制药企业更为猛烈和有针对性的竞争,同样也对吉林省药企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严峻的挑战。

3.应对国际医药产业并购重组热潮,兄弟省市与国外大型医药企业合作发展提速,对吉林省在人才、资金、项目和市场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紧迫的挑战。

4.近10年来,吉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导致消费率偏低。2012年,吉林省消费率为38.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排全国第30位。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用于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的文化艺术、健身保健、医疗卫生等服务消费比重仅为22.9%,直接制约了健康服务业发展。[9]

四、加快培育医药健康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的思路与措施

以打造吉林省新支柱产业为总体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做强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三大主导板块”,并积极做大生物健康材料与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制药检测仪器与装备、医药商业与流通、医疗健康与服务“五大潜力板块”,全面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应是吉林省加快培育医药健康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总体思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具体措施。

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积极发动、推广、鼓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建设一批重点企业研究院,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研究院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申报科研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面向企业共享科技资源。各项科技计划继续向医药健康产业倾斜,重点扶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现代中药、医疗仪器与器械、化药联盟、人参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发挥作用,继续支持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联盟。认真落实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从院所设立、成果评估、下游采购、企业推广和资本市场支持等多个角度推动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力提升。鼓励各类科技人员直接创办科技型小微企业,夯实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解决其政策歧视、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等发展障碍,鼓励其进入医药健康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环节,充分发挥其市场嗅觉灵、技术捕捉准、创新动力足、反应速度快的特点,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10]创新扶持研发服务外包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药物安全性评价机构(GLP)、临床研究CRO服务机构建设。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中直研发机构来吉林设立分院或分支机构,进一步提升技术资源市场化水平。

2.加强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支持研发和生产、制造和流通、原料药和制剂、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之间的上下游整合,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支持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重组困难落后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资源集聚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加强新药研发、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技术精、质量高的医药中间体、辅料、包材等产品,提高为大企业配套的能力,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努力把集聚区打造成我省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产业创新的制高点、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带动开发区转型升级。优先支持通化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梅河口等省级医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适时新建化学药、保健食品、医药物流等省级医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推进集群化发展。

3.加强医药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医药物流与连锁经营

分类扶持流通企业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大中型药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有特色的中小药品流通零售企业做精做专。推动药品流通企业跨区域、多层次发展,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尽快在医药流通领域开展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促进医药流通业发展。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建立省重点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医药商业采购联盟和电子商务系统。进一步完善药品销售网络,积极开拓农村医药市场。推动医药营销创新,优化医药健康商业模式,鼓励制药企业和药品销售企业建立新型产销模式,降低药品购销成本。鼓励在有基础的地区建立药品及中药材交易集散地,带动和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

4.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强化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

以实施新版GMP为契机,结合企业破产重组,有针对性地引进域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投资我省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加强与国际500强和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的引资和合作。立足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园区)特色和优势,组织不同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质量。在巩固传统原料药出口市场同时努力扩大制剂和中药出口。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与国际医药行业标准的对接,积极推进美国FDA、CGMP欧洲COS注册及认证工作,制定政策,鼓励医药产品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逐步构建国外营销渠道。加强医药健康产业的宣传与推介,继续通过举办论坛、对接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我省医药健康产业资源、科技和产业优势,加强推介与交流,寻求合作与发展,为我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医药健康产业大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建设囊括药材资源、企业、项目等信息内容的全省医药健康产业全方位数据库,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和中试平台;发挥融资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培训平台服务水平;提高信息化平台服务质量,支持建设“吉药”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5.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企业的灵魂。通过专题培训、考察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育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借鉴华为的成功经验,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对于医药研究和产业发展贡献较大的高层次人才,应给予特殊津贴和奖励;企业自身通过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品进入企业推广应用;也可以采取联合办学或委托培养企业所需的科研、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定向人才。同时,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抓住教育结构调整契机,在中高等职业院校扩大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强化产业工人和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储备,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6.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联动协调,形成加快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合力

加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顶层谋划,积极开展医药健康产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做到全省一盘棋,确保统筹、合力推进。充分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推进组及办公室职能,赋予推进组及办公室医药大项目和相关资金扶持等涉及医药产业重大事项的申报、初审职能,积极组织协调产业推进工作。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制,定期召开例会,专门研究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问题。建立工作调度机制,推进组办公室负责调度考核各地、各相关部门支持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工作情况,一月一调度、每季一分析、半年一总结、年终一考核。建立工作考核机制,推进组办公室按年度分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尽快建立医药健康产业统计制度,完善医药健康产业统计体系。

注 释

①文中没有特别标注的数据均由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推进组办公室、工信厅医药工业处提供。

参考文献

[1]2013年度中国医药工业利润排名百强企业[EB/OL].中国食品网,2015-03-03.

[2]2014-2015年度中国连锁药店系列榜单[N].21世纪报,2015-07-01.

[3]2013年中国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2014-08-18.

[4]吉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N].吉林日报,2012-02-27.

[5]2011年<江苏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N].江苏日报,2011-08-09.

[6]段继东.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当自强[J].中国医药报,2012-01-30.

[7]kiki.新兴医药市场的仿制药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EB/OL].生物谷,2013-09-02.

[8]霍辰伊.中国药企的仿制之路能走多远[N].科学时报,2011-12-02.

[9]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N].吉林日报,2014-07-30.

[10]张文娟等.吉林省民营经济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4(6).

责任编辑:郑洪昌

作者简介:张秀岩(195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郭秦生(1956-),男,山西太原人,吉林省委党校图书馆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30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5)12-082-07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转型发展
房地产重回支柱产业
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向云南第一支柱产业加速迈进路径探析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海南:推进医疗健康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