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直觉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2015-04-17陈菊芬
陈菊芬
【内容摘要】有效地培养和运用数学直觉思维,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阐述了加强直觉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问题。
【关键词】直觉思维 数学训练 能力培养
数学直觉是一瞬间的思维灵感和顿悟,虽然表现形式高度简化,却是人们长期积累的一种思维升华。数学直觉思维让学生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恰当的自我分析、及时的自我调整,努力减少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使得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更大的效果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不可割离的数学思维,而教师往往重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常常忽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甚至把两者割裂开来,这样就在无意中限制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运用,忽视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一、恰当设置教学情景,促进学生整体思考
对学生来说,对于意识孕育成熟的课题,深入钻研,将心理活动推向高潮,形成“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思想白热化状态,也就形成了一触即发的待发势态,从而激起题感和丰富的联想。就教师而言,在实施有效的时标和效标的调控下,要充分发挥感情动力的呼唤功能,具体动作时可采用如下方式创设学生的创造心境:(1)角色转换;(2)问题变更;(3)激发联想;(4)奇异刺激;(5)美感诱发;(6)点示哲理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行为最深层的动力因素,它能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研究对象,促使其潜能得到最佳发挥。例如在《多边形》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如下图之类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启迪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调动学生大脑对世界的直接洞察。我借机又给学生课后布置了一个题目:你们能否从中得到启发,比蜜蜂更高明,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筑自己的“蜂房”,再把它画出来,或者利用更多的几何图形设计更富有寓意的图案?学生热情异常活跃,设计了很多出乎意料的图案,让人惊叹,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其直觉思维。
二、引导发现内在联系,帮助寻找直觉思维点
1.利用概念特征
许多数学题中有明显的数学概念,利用概念很容易产生直觉思维,进行简捷解题。例如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单靠教师的灌输强记,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通过类比的方法,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最集中、最精确的形式显示出来,学生就会在鲜明的对比中澄清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如学生初学“幂”这个概念时,常与“乘方”混淆,教师可设计下列板书:
幂:乘方运算的结果;积:乘法运算的结果;和:加法运算的结果
通过对比,学生能利用原来对“加法——和”、对“乘法——积”的概念的理解来理解“乘方——幂”关系,从而顿悟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利用数字特征
数字在数学题中大量存在,仔细观察数字,把握其中特征,这些数字往往预示着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3.利用结构特征
有时题设条件不易直接代入或直接应用,可进一步观察其结构是否有内在联系,借助于结构特征,有时可找到捷径。例如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在解这题之前学生必须有五种方法常用的判定三角形全等(SAS、ASA、AAS、SSS、HL)的方法灵活的应用。首先要分清题设和结论,然后按要求画出图形,根据题意写出、已知求证后,再写出证明过程。一题解毕应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回顾:5个(SAS、ASA、AAS、SSS、HL)在这些方法的条件中都至少包含一条边。还要探讨多种解法:引导学生对图形的结构和角度数特征进行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学生突然提出新方案——换另一条边证明等。
4.利用条件暗示
有些数学题条件非常明了,利用已知条件可以很简捷地得出结论;而有的数学题,结论与条件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要得出结论有点儿摸不着“路”,此时不妨从已知条件去考虑。例如在《垂直于弦的直径》这一课教学时,我出示:
已知⊙O的半径为10,弦AB∥CD,AB=12,CD=16,则AB和CD的距离为_____。(2或14)
学生一看题目,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个题目没有图形?”直觉告诉他们:图形可以任意画出来,或者有不同的画法而不影响对题目的解答。当大家都画好后在认真解题的时候,他们又感到奇怪:“弦AB很快可以画出来了,弦CD到底画在哪里好呢?”带着这些惊奇,他们有了不同的想法:“画在圆心的同一侧”;“画在圆心的不同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画在圆心的同一侧,另一种是画在圆心的不同侧。”这个问题带给学生惊奇,随着这些“惊奇”的扩大,黑板上出现了如下两个图形,问题最后得到了解决。只有思维周密的人是最正确的!
5.利用结论特征
有时解题很难从题设入手,但若以结论特征去考虑,可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6.利用数形结合
教科书中渗透着大量的数形结合思想,从数轴开始,就非常重视学生这方面思维的培养,充分运用数形结合,利用数式特征和几何图形提供的直觉信息相结合,往往可以找到解题的新思路。
例如:观察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1和A2的坐标
A1(2,___)和A2(-2,___)
(2)分别过点A1和A2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
是B1和B2,则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①OA1=OA2
②∠A1OB1=∠A2OB2
③点A,O,A在同一直线上。
本题对于初学函数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难度,他们对于函数比较熟悉的是由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进而求出函数值,而对于数形结合则比较陌生,此时,我们只要启发学生从要说明的几何形式的结论出发,或从A1和A2两点的坐标特点分析,前者是图中存在的两个三角形的边和角,而通过三角形全等证明边和角相等是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基础,只要具备了这一知识,本题就极易解决了;若从坐标特点来看,只要具备轴对称(尚未学中心对称)知识,把OA1关于x轴和y轴进行两次轴对称变换就能得到OA2,问题也就解决了。进而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是解决函数题最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
7.运用“类比联想”
数学类比联想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数学现象进行对照,交合类比,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的类似点,从而把其中一个数学对象的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数学对象中去,引起联想,在不同对象中找到相似和相异的地方,通过直觉思维,在类比中联想。正如康德所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在《方差》这一节教学时,我出示题目: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种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如下表,根据这些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种子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学生一看到这种问题,学生的直觉就是用平均数和极差,这两种计算比较简单,而学生刚刚学了极差,所以他们就很容易想到,于是他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极差甲=0.25,极差乙=0.14
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极差显然都不一样,如果根据平均数,学生会选择甲,根据极差,学生会选择乙,所以在课堂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这样就在比较中产生了直觉冲突,让学生更有学习新内容的意愿与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奠定基础。
学生做完上题后,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既然利用方差也是可以比较的,那为什么我们平时考试的成绩不用方差来衡量,而都是用总分或平均分呢?”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水平!”于是我就借机出示下题:
例题:为了从甲乙两人中选拔一人参加初中数学能力竞赛,每个月对他们进行一次测验,如图给出了两个人赛前的5次测验成绩。如果你是他们的辅导老师,应该选派哪位学生参加这次竞赛,请你结合图形简要说明理由。
在比较中让学生产生了广泛联想,开阔思路,并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同时让学生产生一种直觉习惯,他们会对方差、平均数和极差进行区分,并加以灵活地应用,达到了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三、妥善安排直觉阶段,留足直觉思维空间
杨振宁教授说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要你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则,而是一个新的现象,抓住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在着重讲明基本概念、观点及提示有关材料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经验,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其探索精神,使其直觉思维、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例1:已知(z-x)2-4(x-y)(y-z)=0,求证:x+z=2y。
分析:整体考察可知,已知等式为x的一元二次方程。直觉猜想:解关于x的方程可以得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证明:由已知等式得:x2+2(z-2y)x+(z-2y)2=0
于是有(x+y-2z)2=0
故x+z=2y。
例2:如图,在以AB、AC为腰的等腰△ABC外一点D,满足AD= AC,若∠BAC=40°,求∠BDC的度数。
分析:常规解法涉及到角的一系列运算,没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往往难以顺利求出结果。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整体观察,整体思考,从AB=AC=AD很快就有学生发现B、C、D三点在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敏捷洞察到图形的本质,已知与未知立即沟通,于是∠BDC= ∠BAC=20°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的经验、知识背景都不尽相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直觉思维判断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尖子生的直觉思维可能更严密些,后进生的直觉思维可能更奇异些,中间生的直觉思维可能更飘忽一些,教学中重点抓几个典型、重视各方面的意见,往往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形成直觉判别意识,养成总结反思习惯
直觉是运用有关知识组块和形象直感对当前问题进行敏锐的分析、推理,并能迅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或途径的思维形式。在数学中,直觉的判别是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数学对象、数学现象、数学过程、数学系统的结构、特征、规律等等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提倡学生动用大脑中的全部知识,运用类比、联想、猜想等,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宏观上对问题进行整体分析,抓住数学问题的框架结构和本质关系,弃掉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确定解题的总体思路和途径。
教师鼓励学生凭直觉大胆地进行猜测,先理出大致的总体的思路,再具体着手推理、运算。同时,教师要不断地纠正学生这样的坏习惯:一拿到题目,匆匆读完后就进行具体的运算,只要能算出具体的数值就算出来再说,有了这种坏习惯的学生往往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解题时手忙脚乱,经常忙了很长时间后,才发觉是错的,由于考试时间有限,每道题目都蜻蜓点水般几个简单的得数,感觉每道题目都会点,就是不能得分。作为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在理清思路后,运用所学知识、性质、定理、方法列出数学方程或代数式,然后作出评价判断,判断所列方程或代数式是否正确,判断问题所包含的数学情景是否都已经表达出来了,判断所列方程或代数式是否可解,判断是否还有补充方程或代数式,最后才是具体运算。
徐利治先生说:“数学直觉力的培养应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形成有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策略,并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罗增儒、钟湘湖. 直觉探索方法[M]. 大象出版社,2009.
[2] 赵思林、朱德全. 试论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策略[J]. 数学教育学报,2010(1).
[3] 陈建.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13(6).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