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助推目标落实

2015-04-16马莉莉

中小学德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细化品德维度

马莉莉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自2013年来,松江区以“小学品德与社会实施公民教育的课例研究”为核心课题,开展了主题式教研活动。如何在学科中落实公民教育实效性的评价研究,无疑是本课题的难点。为此,区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心组成员对此展开了探讨。

我们认为,评价应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一是从“孤立”到“贯穿”的转变,评价应该是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的;从“抽象”到“生动”的转变,评价要基于事实、数据的生动;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评价的起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评价应始终以“学习、学生”为中心。思想的转变为行动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在一次次课题研讨中,我们的研究思路越发明了。

我们使用“目标细化表”“课堂观察量表”“自主实践评价表”三份表格,在开发—操作—反思—提炼的逐步实践中,让目标从课前——课中——课后,步步深入,有效落实。

一、目标细化表,让评价有“尺”可依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细化教学目标,并非要让教学目标琐碎化,而是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使学习目标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清晰可操作。

在制定目标细化表时,我们首先研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深化对各领域目标的理解,将宏观、抽象、概括的目标进行系列化、科学化的中观分解,为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架构桥梁。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将公民教育内容从知识、技能和价值三个维度进行细化(见表1)。

根据上述维度的划分,我们对教材中每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制定了每一节课的公民教育目标细化表。主要整理出以下内容:①教材内容所涉及的公民教育维度及相应内涵特点;②教材中能直观反映出这些内涵特点的知识点;③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含义说明,细化目标;④教学建议,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是资源较为丰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拓展教学,增强其思辨能力。

最后,结合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参中的原定目标,细化公民教育目标。对照公民教育内涵表(见表1),现以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先后有序》为例,制定本课目标细化表(见表2)。

细化后的目标不仅有助于教师更为明晰这节课的目标,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此作为评价工具,利用目标中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性动词,更准确直观地观察学生行为,从中挖掘学生真正能够习得的技能。这对于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观察量表,让评价有“据”可查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分解细化教学目标要和教学活动观察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活动观察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效度。而课堂观察量表则是统一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最佳支架,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课堂观察框架。这样的思维框架使我们的观测点更为细致、丰富、全面,从多维度思考目标是否落实,如此,以评价助推目标落实就有了“有肉之躯”。参考这一框架,以《运河名称——扬州》一课为例,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份观课量表(见下图):

从观课量表中,我们可以获取以下信息:本节课的观察维度是“资源”,研究问题是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观察量表使观课教师始终带着问题,去寻找课堂教学目标落实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去发现问题。在教学研讨中,老师们指出,这一观察量表内容详尽,能帮助大家了解评课应该关注哪些内容。但观察维度过多,评课任务繁重,不利于老师们开展有效观察。

根据老师们的建议,我们在第二次研讨中改进了这张量表。根据不同的观察维度和观察任务,如目标、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等,设计了若干子观察表。以下以《公共设施在哭泣》第二次研讨课其中一个观察维度——目标量表(见下表)为例。课堂观察表的第一部分具体呈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二部分则观察课堂教学中目标的落实情况。

改进后的课堂观察量表分为若干子观察表,由每位老师自由认领一张表格,从而确定自己的观察维度。观察维度的分工设计与“认领”,让执教者加深了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也让评课者在全面理解课堂观察内涵的同时,能集中精力落实评课任务。每一位老师都各有收获,在交流时有话可说、有据可依。这样的研讨、磨课,让教师们在团队合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三、自主实践评价表,让目标有“规”可循

细化教学目标,让执教者更清晰地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制定课堂观察量表,让执教者更自觉地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行为。那么,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学生,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自己是否完成学习目标了解多少呢?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评价表主语用“我”。学生才是评价的主体,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个体努力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感受到是自己的努力方向,而不是老师在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评判。

2.评价内容体现层次性。既有学生普遍能够达成的目标,更有跳一跳才能达成的目标;既能让孩子增强达成目标的信心,更让孩子明确努力的目标,对于孩子的奖励不仅仅是达成目标的星数,更是更高目标的激励。正如索尼掌门人井深大说的“工作的报酬是工作”,同样“学习的报酬是学习”,高目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得到最大的乐趣。

3.评价突出实践性。自主实践评价表,既有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还应该有课后的延时评价;既有认知评价,更应该有实践任务评价。实践任务更多的是合作性、长期性的评价。通过这一份表格,构建起课内与课外、认知与行为目标的统一。

4.评价主体多元性。自主实践评价表的评价者有教师、同学、家长,甚至社区及自我评价,多主体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学习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社会群体关注学生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细化《公共设施在哭泣》一课的学习目标时,作了层次性排列;再根据细化的目标制定了课堂“自主实践评价表”,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如在“我是公共设施小卫士”这一环节中,老师请孩子们小组讨论交流保护公共设施的办法,依据目标细化表(见表5),制定了一份课堂“自主实践评价表”(见表6),让学生在交流结束后,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即时评价。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执教者将目标、教学、评价融为一体。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评价表的分阶要求,将任务又内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由浅入深,逐步提升自我商议能力。学生不仅要表达自我的观点,还要获得别人的支持,更能为别人的意见出谋划策。这样的评价表使学生在有“规”可循的“攀爬”中,实现了目标的有效落实。

当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许多目标并非一两节课就能落实到位。为此,我们还将短期和长期评价相结合,通过多主体评价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判断感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的评价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目标。

评价在教学决策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建立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视角,用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学,落实目标,实现“评价助推目标落实”。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沈晓敏.在社会中成长:社会主题的研究性学习[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杨向东,崔允漷.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猜你喜欢

细化品德维度
“细化”市场,赚取百万财富
“住宅全装修”政策亟需细化完善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基于数据分析的大气腐蚀等级细化研究
人生三维度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