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字穴命名规律及其作用刍议
2015-04-16时旭平田苑李婷李
时旭平田 苑李 婷李 岩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300042)
经穴命名始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孙思邈《千金翼方》曰:“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1]神,《说文解字》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本文着眼于对诸“神”字穴的命名由来、归经、分布规律、主治特点及其与中国古建筑之间的关系诸方面进行分析,以飨读者。
1 诸“神”字穴命名特点
腧穴的命名,是古代医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从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根据当时的天文、历法、气象、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知识着手,逐步总结而成[2]。“神”字穴的命名亦是如此。
1.1 四神聪与字形相关 聪,《说文解字》曰:“察也。 ”《广韵》曰:“闻也,明也,通也,听也。 ”通过耳听、眼看、口述、心悟,最终使人“聪明”。又因此穴名共有4穴,故命名四神聪。
1.2 本神与物象相态相关 本者,草木之根,事物之根源也。《医经理解》曰:“脑者,人之本。”古人借喻草木之根命名此穴,意指此穴处于人身元神之根本。1.3 神庭、神堂、神道、神阙及神门与中国建筑相关 庭者,《说文解字》曰:“宫中也”,《玉篇》曰:“庭,堂階前也”,有厅堂、庭院之意,神庭穴在脑海前庭,脑为元神之府,为神识之所。堂者,《说文解字》曰:“殿也。”神堂穴为经气流注而深居之穴位者也。道者,《说文解字》曰:“所行道也。”督脉为上输精髓以充养脑髓的重要途径,《会元针灸学》曰:“神道者……心神仗督脉之气,所行之道。”阙者,《说文解字》曰:“门关也。”阙为中门,为帝王出入之通道,出入中门,以显尊贵。人身以神志最为显贵[3]。神阙穴正当脐中,脐即为先天之结缔,又为后天之气舍,实为元神出入之处及所居之宫阙[2]。门者,《说文解字》曰:“门者,谓外可门于内,内可门于外也,从二户。”即为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具体到人体,为经络之气出入人体的门户,也是经络之气所至所归之处[4]。《腧穴命名汇解》曰:“神门,出入之处为门,穴属少阴,心藏神,穴在少府下以示心气出入的门户。”
1.4 神封、神藏与解剖位置及中国古代人事活动相关 此二穴的解剖位置与心相近,而心藏神,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封者,《说文解字》曰:“爵诸侯之土也。”神封,犹云神识封藏处也。藏者,《说文解字》曰:“匿也。”《医经理解》曰:“神藏,则君主之室矣。 ”[2]
2 诸”神”字穴分布与心、脑密切相关
诸”神”字穴的归经与分布直接或间接体现的就是“心主神明”和“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人的神志活动与心、脑、肾、胆、膀胱经和任督二脉均相关,与心脑功能更有着密切的关联。《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管人一身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的神志活动与心有着密切关系。《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类证治裁·卷三》曰:“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说明脑为精神汇聚之场所,主神智活动。
2.1 神道、神堂、神封、神藏、神门5穴与心密切相关
2.1.1 神道、神堂、神封、神藏与心的生理位置密切相关 西医学认为,心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前方对向胸骨体,处于第2~6肋软骨之间;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连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而在中医学中亦有与西医学观点相一致的关于心的生理位置的记载。《十四经发挥》曰:“心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着于脊之第五椎。”[2]结合心的生理部位及诸“神”字穴的分布,可知神道、神堂、神封、神藏4个腧穴与心的生理位置密切相关:神道,归属于督脉,位于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神堂,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神藏,归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神封,归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2.1.2 神门穴归于手少阴心经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此穴不仅归经于手少阴心经,更为心经的输穴及原穴,是心经经气渐盛之处,更是心经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根本之穴。此穴可宁心安神定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曾载其 “治疟心烦……数噫恐惊……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临床中,神门穴是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的要穴。
2.2 四神聪、神庭、本神3穴与脑密切相关 经外奇穴四神聪,原名“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因共有4穴,故又名四神聪。神聪穴名最早见于《银海精微》,原载在百会四边各开2.5寸。现在的定位源自《太平圣惠方》[5]。《太平圣惠方》曰:“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疯痫,针入三分。”该穴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用,可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与目疾。从腧穴位置看,神庭、本神均位于脑部。神庭归属于督脉,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本神,归属于足少阳胆经,入前发际0.5寸,督脉(神庭穴)旁开3寸。从经脉循行上看,神庭、本神所属督脉、足少阳胆经均与脑直接联系。《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缺盆。”头为诸阳之汇,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统领足少阳胆经等诸阳经,与阴经会合于头项部。脑为元神之府,胆为神之枢,胆经可以调节神志,协同脑共同完成人的神志活动[6]。
2.3 诸”神”字穴与脏腑、神志的关系密切 诸“神”字穴均以“神”字命名,又与人的精神意志密切相关,除了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点,“神”字穴对于神志病的治疗值得关注。《针灸甲乙经》曰:“癫疾……其不呕沫,本神及百会,后顶主之”,“小儿惊痫,本神主之”。《太平圣惠方》曰:“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针入三分。”《针灸大成》曰:“本神主惊痫吐涎沫,颈项强急痛。”结合归经而言,神门归手少阴心经,心藏神,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本神归足少阳胆经,胆为決渎之官,主决断,且胆气通心,胆为“小心”,“小心”地位次于心又有类似心的功用[7];神阙归任脉,神庭、神道归督脉,督脉为阳脉之都纲,任脉为阴脉之妊养,任督二脉一主阴,一主阳,共同调理人一身之阴阳,且任督同源,与肾精有关;神封、神藏归足少阴肾经,肾藏志,藏精,生髓通脑;神堂归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近、现代医家在临床上亦会选取一些“神”字穴配合他穴协同治疗神志病,如邵经明教授常以大椎、风池配神门、内关、丰隆、三阴交等穴治癫狂、不寐诸疾[8];谷世喆教授常用其独创的“七神针”(组方为督脉之神庭和百会,手太阴心经之神门,足少阳胆经本神及经外奇穴之四神聪)配合他穴用于治疗癫痫、失眠等各种精神、神志病[9];亦有以百会、四神聪、本神、神庭、神门为主穴称为“四神针法”配合他穴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及文献记载[10]。
3 从中国古建筑学看诸”神”字穴
从命名上来看,神阙、神门、神庭、神堂、神道这几个腧穴名称借鉴了中国古建筑学的智慧,然而诸”神”字穴与中国古建筑的关联不仅限于此。中国古建筑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中轴对称,且具有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通过分析诸”神”字穴在人体的分布后,发现诸”神”字穴的分布也符合中国古建筑的这一特点。
3.1 诸“神”字穴于人体上呈中轴对称分布 依据人体的矢状解剖图,任督二脉分布于人体的正中轴上,神阙、神道、神庭三穴分属于任、督二脉,分布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上,而余下的诸“神”字穴均以任督二脉所在轴线为正中轴,对称地分布于人体腕部、近心处胸背部及头部,符合中国古建筑中轴对称的特点。
3.2 9个“神”字穴在人体上有群体组合与布局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中国古建筑群的布置在遵循中轴对称的基础上,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的两侧。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在主要建筑的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这就形成了多进、多院落的空间布局。通过分析诸“神”字穴在人体的整体分布后发现:当人处于平躺体位,双臂平置于身体两侧,且掌心向上时,会发现位于腕部的神门穴就犹如诸建筑的门;而位于腹部的神阙穴,及与心的生理位置密切相关的神封、神藏、神道、神堂穴,加之位于头部的神庭、本神、四神聪,犹如古建筑中多进、多院落的空间,符合中国古建筑中的群体组合特征。
4 结语
含有 “神”字的9个腧穴有以下特点:(1)诸“神”字穴与心、脑关系密切;(2)诸“神”字穴在人体的分布符合中国古建筑特征,即中轴对称,且具有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3)诸“神”字穴均以“神”命名,与人体的精神意志密切相关,临床上在对诸神志病的治疗中,选取一些“神”字穴配合它穴协同使用,有一定的积极治疗作用。
[1] 孙思邈.千金翼方.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0
[2] 张晟星,戚淦.经穴释义汇解.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110
[3]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1
[4]王淑兰,倪光夏.“门穴”浅析——头面、胸腹部“门穴”.针灸临床杂志,2011,27(9):62
[5] 姜爱平.四神聪穴的临床应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78
[6] 郝龙,韩斐.论中医心、胆、脑与神的关系.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129
[7] 杨化冰,张茂林.李今庸辨治神志病经验.中医杂志,2013,54(8):646
[8] 王民集.邵经明教授治疗神志病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5):73
[9] 王朝阳,冯永伟.谷世喆教授临床应用“七神针”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7):488
[10] 刘淳.四神针法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针灸临床杂志,2007,2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