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下的医院急诊能力建设与管理探讨
2015-04-16杨晓兰周培根路定珍
杨晓兰 周培根 李 瑛 路定珍
新医改下的医院急诊能力建设与管理探讨
杨晓兰①周培根①李 瑛①路定珍①
文章结合武进人民医院急诊能力建设工作实践,从加快推进急诊急救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加强学习型专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创建覆盖全区的紧急医疗救援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针对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急诊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承担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进行探讨。
急诊能力 人才队伍 专科建设
我院急诊医学科作为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积极抢抓机遇,坚持多科合作,努力构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监护康复的急诊急救手术监护康复一体化急诊新模式的医疗体系,不断加强急诊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急救水平,为挽救生命提供及时、安全、有效、快速的绿色通道。在此我们结合我院急诊医学科的工作实践,谈谈综合医院急诊科的能力建设与管理。
1 医院急诊能力建设实践
1.1 我院急诊医学科基本情况 我院急诊医学科从2000年以前的占地面积不足80 m2、抢救设施设备陈旧、抢救技术落后、人员结构老化、急诊医师不固定(靠各科轮转支援),每年急诊诊疗约8 000人次、仅能从事“转运站”功能的一个小科室发展到如今拥有本部与南院一体化管理的两个急诊医学科(同时在南院成立急救创伤中心)。目前,我院急诊医学科抢救设备先进,抢救技术全面,是一个拥有100%在岗固定的急诊专业医师52人的独立型临床一级学科。2009年,急诊医学科成功创建为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2013年又以总分199分的全市最高分通过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复评,该科室多次被评为医院优秀科室,2012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为了适应现代急诊发展的需求,该科在特聘急救专家岳茂兴教授的指导下,提出将抢救现场前移,构建快速反应、有效救护的救治理念。急诊医学科拥有一支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的高素质医护人员队伍,拥有标准手术室两间(配套相应的手术设备),抢救室内设抢救单元9个,重症监护病床(ICU)15张,急诊住院病床37张,留观床位14张。配备有装备先进并可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手掌式血气分析仪、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体外起搏仪、心电图机、呼吸机(含便携式)、有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麻醉深度监测仪、电子降温毯、洗胃机、吸引器、CRRT等等。急诊服务涵盖内、外、妇、儿、耳鼻喉科、眼科、口腔、血管介入等,全天候实行24小时不间断服务,医辅科室紧紧围绕医院急诊,开通绿色通道服务。2013年,我院急诊诊疗人次达12万以上(平均每年以20%~30%的幅度快速增长),业务收入达到7 461万元,急诊抢救成功率高达98%(ICU为85%)。特别是在2010年突发性群体性郑陆氯气泄漏中毒事件抢救过程中,同时抢救患者140多例,其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仅出生7天,实现抢救成功率100%,无1例患者死亡。
1.2 加快推进急诊急救人才梯队建设 医护人员是急诊医学科最重要的人力资源[1]。一是引进急诊急救方面高尖端人才,推动急诊医学科发展。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院领导的不懈努力下,我院急诊医学科引进了著名航天急救外科专家、神舟一号至六号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岳茂兴教授,岳教授在普通外科、ICU、急救外科、特种医学及航天特发事故紧急救治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加盟促进了医院急诊医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急诊急救危重病人抢救水平的不断提升。7年来,岳教授带领急诊医学科的同仁们不断创新,获科技成果奖21项。其中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2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科研立项9项,其中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各1项。并撰写著作7部,岳教授也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会主任委员,同时在我院创办了《中华卫生应急》杂志,并担任总编,医院对编辑部进行专项基金投入建设。急诊医学科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该科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在全国进行推广,同时,可喜的是,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也决定成立灾害医学委员会,由岳教授担任主委。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急诊医学科团队的综合素质。急诊医学科作为一个跨多学科专业的临床一级学科,一方面医院不断鼓励有一定临床经验、热爱急诊事业、有高度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青年医生从事急诊工作,稳定急诊医疗队伍。另一方面抓好科室医务人员在职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学科发展,每年选送医生外出进修深造,同时每年引进硕士4~5名研究生,并要求新入科的年轻医师必须经过相应的轮转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方可上岗。经过近10多年的培养,急诊医学科的人才梯队逐渐完善。同时,鉴于急诊工作的重要性和风险性,我院在奖金绩效分配、职称晋升、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对急诊外科医生开放手术权限和住院系统,专门设有急诊病房,可以收住一定的亚急诊病人,进行择期手术,提供医护人员发展平台,稳定人才队伍建设。
1.3 通过加强学习型专科建设来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 一是加强急诊医学科的专业培训。科室围绕着“急诊、急救、危重症救治”这个重点,进行急救理论和相关技术的专门训练,在培训途径和形式上,坚持外出进修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参加学术交流与请院内外专家讲课并举,着力在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上下功夫。每年安排1~2名医生和护理骨干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大医院学习深造,使知识更新与国内外接轨。院内每周进行全科业务学习和病历讨论,营造学习氛围。同时,我院作为武进区卫生系统的龙头医院,承载着突发事件中的医疗救治及院内后续进一步重症救治、康复治疗的重任,我院急诊医学科通过举办急诊的适宜技术培训班,定期对武进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新观念、急救基础知识、心肺复苏技能操作等现场急救知识培训,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及基层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急诊技能培训。
二是不断提升自身专科特色项目水平。我院急诊医学科在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等危重症临床救治、“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现场救治”新模式、严重脓毒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危险化学品中毒伤员救治研究、自动心肺复苏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创了大剂量VitB6联用20AA氨基酸救治创伤凝血功能障碍新疗法,首创狭窄空间事故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应用,首研便携式乡村医师急救包、急救箱及瞬锋急救切割器在急救中的临床应用,首研柴黄参祛毒固本新药等等,并将这些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是科研水平实现新突破。急诊医学科在岳茂兴教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创伤救治、脓毒血症、中毒等开展一系列的科研与新技术引进工作。《MODS中西医结合诊治降低病死率的研究》获200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创建急救新模式新理念及创建流动便携式ICU病房研究》获2010年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急诊新模式及急诊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获2010年武进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的研制及其应用》获2010年武进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急性及迟发性化学性肺水肿的临床救治》获得2012年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急性及迟发性化学性肺损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荣获2012年度常州市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便携式“瞬锋急救切割器”在突发事故及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及“农村突发事故医学应急救治平台关键技术应用”两大创新项目被江苏省列为2013年度“江苏省城乡基层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参与编著了《急诊入门》《逃生宝典——灾害现场自救互救》《珍爱生命——灾害逃生500问》系列图书。
1.4 创建覆盖全区的紧急医疗救援系统 由于武进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常州“120”急救系统不能全面覆盖武进区。2009年3月,在我院的努力下,由区应急办牵头,区卫生局、安监局、公安局等部门参加,建立了农村紧急医疗救援网络,该网络作为常州“120”边缘辐射区域的一项补充,对危重病(伤)员实施“就近可及、方便病人、快速反应、救治有力”的现场抢救和转送途中的医疗救护。该网络由6个急救站点组成,每个紧急医疗救援驻点,由相应片区的乡镇卫生院的救护车和医护负责,负责本片区范围内的急诊医疗及应急任务。该医疗救援系统纳入了常州市“120”急救调动指挥系统,统一标识,统一配置装备,统一调度,实现集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真正做到院前院内无缝隙连接,缩短救护半径,真正打造了15分钟急救圈,这样使得急救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有效救治,合理分流病人,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确保急救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救治。我院主要负责急救技能培训,同时也参与到各个急救点的院前急救工作中,真正做到了区、乡、村三级农村急诊救治全覆盖。
同时我院将1辆流动便携式ICU投入到紧急医疗救援中,在该急救车上具备救命性手术功能及自动心肺复苏功能,真正做到“医疗与伤员同在”,将救命性的外科处理等延伸到事故现场,有效降低危重伤员的死亡率及伤残率,也提升了紧急医疗救援的水平。
2 体会与思考
2.1 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院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快人才开发、科教兴院步伐。一方面要继续加大高尖端人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人才引进,充实急诊急救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大引进像岳茂兴教授这样的高端人才。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引进人才方面的奖励及激励政策,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真正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急诊医学科现有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鼓励在职医护人员进行硕士、博士等在职学历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在医院考评体系、绩效激励机制等政策上,院领导将全力以赴为急诊医学科医务人员排忧解难,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外出学习进修、晋升聘任职称、奖金发放等政策上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与扶持,并适当向急诊医务人员倾斜。让我院急诊医学科逐步形成中青年技术人员挑大梁的急诊急救队伍。
2.2 进一步加大对急诊的投入 目前,我院急诊医学科由南院和本部两个部分组成,南院是2012年启用的,其基础设施完备,条件良好,功能齐全。而本部是由武进展览馆改建而成,急诊医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差,不管是建筑面积,还是就医条件都与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其过道狭窄、垂直交通拥挤,不符合快速转运与抢救的要求。为此,院领导审时度势,决定对现有急诊医学科投入约6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工作。一方面在新建的综合外科病房大楼中拿出3层楼的面积,按照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医学重点专科的标准新建科,真正建设成集急救、急诊、手术、EICU、康复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急诊医学科来满足患者医疗需求。
2.3 进一步提高承担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 医院作为突发事件中提供医疗救援和心理服务的关键场所[2],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院急诊医学科首当其冲。面对不断变化的突发事件,加强急诊医学科建设,提高医院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能力,是加快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一件大事。一方面医院应建立专门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应急管理机构,包括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医疗护理部门、后勤部门等,并对各个部门的权力职责做出明确规范。建立相关多学科的医疗专家救治小组,负责院内病人的会诊及排查,指导临床救治工作;同时也建立了一支各个学科组成应急院前医疗小分队,做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具有较高现场救治能力。一方面医院急诊医学科在多次突发性群体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积累丰富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出适合不同情况的救治方案与措施,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应对能力。
1 于学忠,郭树斌.关于建立急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2): 128-130.
2 苏宝锋.医院危机管理策略[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1):32-33.
·本文编校 程福珍·
2014-10-10)
①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常州市 21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