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穿孔急诊治疗的体会
2015-04-16新疆兵团第六师医院外一科新疆昌吉831300
吉 勇 (新疆兵团第六师医院外一科,新疆 昌吉 831300)
胃肠穿孔作为急腹症极其重要的病症之一,具有病情紧急、发病快等特征。为保障治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需要对胃肠穿孔病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升治愈率。笔者在文中引入笔者所在医院2013 年6 月之前所收纳的38 个急性胃肠穿孔病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以本院收纳的38 例急性胃肠穿孔患者作为分析的基础,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为18 ~76 岁,发病时间均在1 ~24 h。引发急性胃肠穿孔病症的原因中,胃肠溃疡穿孔20 例,交通事故有8 例,刀刺伤导致者为8 例,坠落伤者为2 例。经过B 超检查,发现有积液,腹部有渗液。CT 和X 线检查则表现有游离气体。
1.2 方法:院中目前主要使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甲硝唑来辅助治疗,经过术前紧密、专业的准备后,对血容量和患者的病中休克问题严密观察,在充分了解内脏器官的具体损害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估后,进行相应手术如胃肠修补术等的实施。其中18 例患者主要使用开腹单纯胃穿孔修补手术,14 例患者予以胃大部切除术,6 例患者则应用十二指肠修补手术。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禁食禁水,常规消毒,以硬膜外麻醉,行单纯修补术具体为在患者剑突下正中做手术切口,明确穿孔部位后彻底清洗,以1 号丝线对穿缝合穿孔部分,后以大网膜覆盖并结扎固定;行胃大部分切除术为,明确穿孔部位后彻底清洗,根据具体情况切除胃远端组织,后结扎固定;十二指肠穿孔者,取右侧腹直肌切口,清洗腹腔内暴露手术视野,贯穿肠壁全层,逐一结扎闭合。所有患者术后均予常规抗感染,均禁食一段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逐渐恢复普食。
2 结果
38 例患者中1 例未参与治疗休克死亡。经过治疗后,37 例实施手术的患者中仅1 例因感染而休克死亡,3 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保守的治疗后,患者被治愈。
3 讨论
3.1 胃肠穿孔的外伤性早期判断障碍:在急性胃肠穿孔的诊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以下两种表现:①因为外伤严重引发休克和颅脑外伤,腹部疼痛有可能被忽视,直到出现胃肠穿孔的严重症状如严重腹膜炎等,胃肠穿孔病症才能被确诊,但是此时的胃肠穿孔患者已经被延误了病症治疗的最佳时期。②外伤出现之后,破口小,尤其是食物残渣、外翻黏膜及血块凝结等导致的伤口被堵塞,肠胃的内容物暂时没有出现外溢表现,以至于医生无法明确的发现患者的胃肠穿孔病症。对于以上问题,以及因为在医生的疏忽之下,医生并未对患者的腹部做出明确判断,以及患者不配合医生诊断的问题,医生应该结合多方面的资源来对患者进行判断,比如在病史采集时,详细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问询,不忽略错过每一个病患信息。在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医生还需要对患者的腹部病痛表现,如是否存在肌张力,是否有腹膜刺激的临床表现,是否存在反跳痛和肠壁音等进行基本判断[1-2]。对于不配合医生的患者,医生可以对病患者的往期病史进行了解,不放过病患者所出现的呕吐、腹痛等现象,并在手术的前严密关注患者的肠胃道反应等。
3.2 胃肠穿孔治疗的其他体验:在病症判断的过程中除明显出现肠胃不适的患者可在第一时间获得医生治疗外,患者在出现外伤后很容易忽略肠胃脏器的检查。由于胃肠穿孔多为紧急性外科病症,其以突发性腹痛为临床表现。患者一般的腹痛从上腹部开始逐步向全腹快速扩散,一些患者会出现休克。在治疗过程中,基本会以腹部穿刺作为胃肠穿孔初步获取资料的方式,除此之外,还会使用观察法来作为胃肠穿孔病症的判断方式。比如对患者体征表现、心理反应等进行观察,使用X 线及B 超等仪器对患者是否是患有胃肠穿孔进行评判[3-4]。正确的判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病症能否被及时的诊断,但是目前引发胃肠穿孔早期判断失误或者胃肠穿孔患者被误诊、漏诊等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外伤严重引发其他病症、医生疏忽大意、患者不配合医生的诊断等。
综上所述,胃肠穿孔作为外科急性治疗病症的一种表现,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疗人员的术前观察和术后护理极为重要。一般而言胃穿孔多使用修补手术来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创口和时间均较短的肠部穿孔可以使用修补术来治疗,反之则使用胃空肠吻合术、穿孔术结合造瘘方式来治疗。但是由于每个胃肠穿孔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具体治疗应对时,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 梁礼华.外伤性胃肠穿孔36 例急诊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96.
[2] 李培增.72 例急性胃肠穿孔急诊的治疗体会[D].吉林医学,2013,34(25):5209.
[3] 徐炯清.急性胃肠穿孔急诊手术84 例术后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8(12):23.
[4] 石建伟,郝玉芝,王永生,等.消化道异物致胃肠穿孔诊治教训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