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大别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015-04-16吴国琴
吴国琴
(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0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目标。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国外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历了概念—模式—能力评价3个阶段,其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内涵、理念等方面;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模式、路径等方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等[1]。国内学者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发展战略、对策、个案分析等方面的定性研究[2-5]。近年来定量研究成为旅游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分析开始引起关注,如马勇等提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由旅游资源潜在保障力、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环境潜在承载力构成,并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测度模型[6];崔凤军等提出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社会支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7];王良健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了包括旅游市场、环境保护、旅游效益、设施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8];金准等以安徽龙港镇为例对王良健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9];余凤龙等构建了STD管理框架,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4种评价结果[10];万幼清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用系统环境支撑、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旅游与区域协调4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体系[11]。此外,还有学者对生态旅游、地域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12-14]。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定量评价和经验总结,探讨和研究如何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但由于研究视角和空间地域情况的差异,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并以豫南大别山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以期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构建原则及方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其实质是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涉及旅游资源、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错综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的筛选要遵循“科学、系统、定量、动态”的原则。结合对豫南大别山区旅游业发展进行广泛调研的结果,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类,运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首先,邀请高校、各市县旅游局高级管理人员共计30名专家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初选的65项指标进行筛选;其次,将筛选结果进行反馈,多轮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构建指标体系。
1.2 指标体系的内容
构建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是指标体系的最终结果,是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B)=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D1)+旅游环境承载力(D2)+旅游经济发展(D3)+社会文化的保护(D4)+旅游发展机构与管理(D5);准则层包括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的保护、旅游发展机构与管理5个子系统,是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指标层是各子系统最具代表性的20项重要评价指标(表1)。
表1 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2 评价方法及步骤
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主成份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2.1 层次分析法评价步骤
2.1.1 构造判断矩阵A。假定评价目标为B,评价指标集D={dij},构造判断矩阵A:
选取1~9尺度的分级标准(表2),对每一个指标,依据实践效益比较对应其某一准则层的相对重要性,参照专家打分结果,进行相对重要性排序,确定该层相对于其他准则层的比重。
表2 两因子相对重要性标度[15]Tab.2 Relative importance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2.1.2 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通过本层元素相对其上层某元素的重要程度而确定权重值,首先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然后对特征向量进行正规化处理,得到正规化处理后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就是其所对应的元素排序的权重值。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旅游业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相关专家经验、评价认知和判断标准等又存在差异性,上述计算所得的层级元素权重值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因此,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才能判断结果的精确性。运用公式:R=ID/IR,ID=(λmax-n)/(n-1)。式中:R为一致性比;ID为一致性指标;IR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范围见表3;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成对比较因子的数量。一般来说,当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当R≥0.10时,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其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的取值[15]Tab.3 Values of average random consistency index
2.1.3 层次总排序。运用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同一层次相对于上一层次的相对权重,由上到下逐层排序,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标准与层次单排序相同[15]。
2.2 计算方法
运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第一,计算每一行元素的乘积j=1,2,…,n);第二,计算三,将向…,μn]T即为所求特征向量,即各个元素的权重值;第四,计算得出最大特征根
2.3 指标标准化处理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经济发展3个准则层的数据从信阳市旅游统计报告中获得,社会文化的保护、旅游发展机构与管理2个准则层的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多轮专家征询法进行打分赋值。满分为10分,划分0~2,3~4,5~6,7~8,9~10共5个等级[15],经过计算后得到最终总分值。然后将单位不一致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将数据标准化。利用如下公式来转换:si=di/max{di}。式中:si为转换后的无量纲指标;di为转换前的指标值。
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利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再利用评价模型来评价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公式中:B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值;μ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si为第i个指标标准化数值;n为评价指标的数目。最终计算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值,对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表4),判断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3 豫南大别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
豫南大别山区主要包括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淮滨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光山县、息县、潢川县10个县区,全区总面积1.89万km2,总人口858.96万。豫南大别山区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交错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已审批和备案景区有28家,其中,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15家,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6处,省级湿地2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16]。豫南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是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也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的任务,其中包括大力发展旅游业、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因此,探讨豫南大别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大别山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豫南大别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判断
采用2010—2014年的信阳市旅游统计报告和实地调研数据,对豫南大别山区近5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豫南大别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准则层(D)的评价结果和目标层(B)的评价结果(表5)。
表5 2010—2014年豫南大别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Tab.5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ern Dabie Mountains from 2010 to 2014
表4 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12]Tab.4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3.24 A级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豫南大别山区目前有4A级旅游景区5个,选取鸡公山风景名胜区、南湾湖水利风景区、灵山风景区、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4个具有代表性的4A级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纪念馆是博物馆,故没有作为本研究的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第一,4个景区代表豫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发展起步早,知名度高,是成熟景区。第二,4个景区分别是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鸟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功能区,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第三,4个景区在地脉、文脉上具有相似性,具有较强的比较意义。利用2013年的信阳市旅游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构造判断矩阵,采取专家征询法确定权重,运用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再用方根法求出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加权求和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得到4个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准则层(D)和目标层(B)的评价结果(表6)。
表62013年豫南大别山区4个4A级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Tab.6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4A scenic spots in the southern Dabie Mountains in 2013
3.3 结果分析
3.3.14 A级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对4个4A级景区横向比较,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发展阶段,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湾湖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基本阶段,灵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这与实地调研的结论基本一致,准则层的评价结果也表明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本研究构建的五大评价指标密切相关。其中,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在首位,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排在第2位,南湾湖水利风景区与灵山风景区分别排在第3,4位。原因主要在于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正在以建设5A级景区为契机,加快旅游业转型与升级,强力推动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建设文化改革综合试验区,把旅游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合,注重环境、社会文化建设,推动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与管理;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是2014年新批准的4A级景区,以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潜在旅游资源丰富,原生态文化保存良好,居民的旅游参与度高;南湾湖水利风景区正在以建设国家生态示范景区为契机,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但是,早期旅游资源开发过快,同时由于处于水源地,旅游开发对于水源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社区居民对南湾湖开展旅游业态度不积极,影响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灵山风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鸟类自然保护区,以生态旅游和宗教旅游为发展重点,但是,宗教旅游开发中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旅游机构的管理水平不高,也影响了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
3.3.2 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发展阶段。对2010—2014年旅游可持续发展纵向比较分析表明,豫南大别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发展阶段。主要因为“十二五”期间,豫南大别山区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制定了可持续性发展规划。一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产业结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的低消耗、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与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绿色GDP水平,实现“生态立市”的发展目标;二是坚持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豫南大别山区处于淮河源头,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功能区,发展旅游业要保护第一,即通过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绿色规划与改造,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景区建设,使豫南大别山区绿色景区更绿,红色景区更红,走“红绿结合”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评价结果看,D1平均值在0.11左右,说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偏低,在旅游资源开发时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开发,使旅游资源能持续不断地满足下一代的需要,突出代际公平;D2平均值在0.20左右,说明旅游环境承载力不高,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通过对豫南大别山区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实地调研,发现旅游环境污染客观存在,需要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水平;D4平均值在0.18左右,并呈上升趋势,说明旅游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保护水平逐年提升,说明旅游企业市场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公众对于旅游业的支持度和参与度在逐年提高;D5平均值始终在0.25左右,上升趋势不明显,说明旅游发展机构的管理水平徘徊不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4 结论
从时间序列看,2010—2014年豫南大别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体处于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发展阶段,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湾湖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基本阶段,灵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层次分析法是进行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快捷有效方法,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较好的判断,同时通过比较分析,还能有效识别可持续发展在某指标方面的不足,继而找到需要加强的地方,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章杰宽,姬梅,朱普选.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39-146.
[2]赵西萍,邹慧萍.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可持续旅游的资源环境政策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5):58-61.
[5]明庆忠,范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伦理学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1):122-124.
[6]马勇,董观志.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1997,12(4):37-40.
[7]崔凤军,许峰,何佳梅.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1999,14(4):42-45.
[8]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1):67-70.
[9]金准,庄志民.区域旅游可持续力分析的修正方案——以安徽龙岗古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5):77-81.
[10]余凤龙,陆林,汪德根,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框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4):351-353.
[11]万幼清.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与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6(2):10-12.
[12]徐菲菲.滨海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连云港为例[J].经济地理,2003,23(4):547-550.
[13]李星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3.
[14]程道品,何平,张合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2):28-32.
[15]王丽.基于AHP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105-108.
[16]吴国琴.豫南大别山区旅游一体化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6):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