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淫羊藿的研究进展
2015-04-16熊厚溪熊灿霞陆祖霞张耀丹
熊厚溪 熊灿霞 陆祖霞 张耀丹
[摘 要] 粗毛淫羊藿常用于治疗阳痿遗精、筋骨萎软、风湿痹痛等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粗毛淫羊藿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在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等方面陆续有新的发现。笔者对淫羊藿属的分类历史,粗毛淫羊藿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粗毛淫羊藿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粗毛淫羊藿;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6-0024-02
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um Franch.为小檗科(Berberdrace)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为贵州地方药材,收入2003版《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1]。粗毛淫羊藿以全草入药,具有强筋骨、祛风湿、补肾壮阳的功效[2]。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淫羊藿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心肾血液循环、促进核酸代谢及抗癌、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3-4]。笔者对淫羊藿属的分类历史,粗毛淫羊藿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粗毛淫羊藿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1 分类历史
淫羊藿属是小檗科中较大的一个属,中国是淫羊藿属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和物种多样性中心,约占该属全部种数的80%,再加上该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备受关注。淫羊藿属建立于1694年,并在1700年用拉丁文Epimedium定义,Morren和Decaisne于1834年进行首次系统分类整理确认为6种;1993年,郭宝林[5]确定全球有30个种,我国有19个种,5个变种。近十年来,国内外植物分类学工作者不断发现该属新分类群约26种之多,使该属种类增至约55种,我国约40余种[6]。淫羊藿属主要的特征是小叶卵形、卵状披针形或近圆形,基部心形,两侧基部通常不对称,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花两性;萼片8,两轮排列;子房上位,1室;蒴果背裂;种子具肉质假种皮。由于本属植物在长期的生物演化中,其茎生叶数目、地下茎形态、花瓣与内轮萼片长度比及花粉的外壁纹饰形态常有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近缘类群,分类学者相继将它们分为不同的亚属、种和类群。如1938年Stearn[7]依据茎生叶的数目和花瓣上距的长短进行属下分类,将淫羊藿分为21个种;梁海锐[8]于1989年根据淫羊藿属地下根茎形态将该属分为两个亚属:短粗根茎亚属、细长根茎亚属;1993年,Stearn[9]将淫羊藿分为大花类群(花瓣远长于内轮萼片,花直径大于1cm)和小花类群(花瓣短于内轮萼片,花直径小于1cm);1998年,郭宝林[10]根据花粉的外壁纹饰形态将淫羊藿属分为3种基本类型:① 以不规则条纹状突起为主,该类型是淫羊藿属花粉的原始式样;② 穴状、穴网状或网状但脊上有微刺,为该属的主要类型;③网状或条网状、条纹状;网脊平,这是淫羊藿属花粉的另一主要类型。粗毛淫羊藿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湖北、云南等省区,贵州为其分布中心,主要分布于紫云、罗甸、独山、贵阳、遵义、桐梓、荔波、正安和铜仁等地[11]。
2 生物学特性
粗毛淫羊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于灌木林下生境、疏林缘旷地生境、稀灌木杂草丛生境、河谷沟渠生境中,株高30~50cm[12]。根状茎横走,多须根。根状茎是粗毛淫羊藿植株重要的组成器官,种子萌发后,下胚轴发展为幼茎,主根在第二年即退化,子叶残基处须根逐渐增大,幼茎逐渐入土层成为地下茎,最后结节状膨大、横走,形成根状茎[13]。一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叶薄革质,狭卵形或披针形,上面深绿色,无毛,背面灰绿色或灰白色,密被粗短伏毛,叶缘具细密刺齿。圆锥花序,无总梗;花梗长1~4cm,密被腺毛;萼片2轮,外萼片4枚,内萼片4枚;花瓣远较内轮萼片长。从现蕾到开花需15d左右,3月中旬为始花期,4月上旬为盛花期,最晚花期可至6月上旬。果为蓇葖果,3月下旬为始果期,4月上旬为盛果期,5月上旬果实全部成熟。每个果实内最多含有种子17粒,最少3粒,平均9粒。种子肾形,存在休眠现象[6-14]。
3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粗毛淫羊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只有零星报道,即对淫羊藿苷和总黄酮等进行研究。粗毛淫羊藿中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淫羊藿苷、藿羊淫次苷、藿羊淫新苷)、木脂素、有机酸、脂肪酸、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具有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的影响等药理作用。
3.1 总黄酮 粗毛淫羊藿是常用中药,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15]。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属于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10多个类别,黄酮、黄烷醇、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噢弄、黄烷酮、花色素、查耳酮、色原酮等,现已发现约400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果实、根、根茎、皮中,研究人员对其提取方法、成分测定、功能作用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6]。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花色形成、花粉萌发、吸引授粉虫媒和种子传播、抵抗紫外线辐射、防止病原微生物侵染以及植物与微生物互相识别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17]。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心脑血管系统[18]、血液系统[19]、免疫系统[21-22]、骨骼系统[22]的功能以及具有抗肿瘤作用[23]。
3.2 淫羊藿苷 淫羊藿中黄酮类有效成分主要是淫羊藿苷(Ica),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中药单体[24]。Ica分子式为C33H40O15,分子量676.65,淡黄色针状结晶粉末,溶于乙醇、乙酸乙酯,难溶于水,不溶于醚、苯、氯仿。Ica具有滋阴补阳、保护心血管系统、调节免疫、抗肿瘤和促进造骨细胞的增殖和发育等多种重要的药理作用,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中药单体[25]。然而,对粗毛淫羊藿的开发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粗毛淫羊藿中有效成分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要利用我国的粗毛淫羊藿资源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资源开发、有效成分、药理研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4 栽培技术
粗毛淫羊藿的种植应按照其野生生态环境进行选地。栽培用地应选择土质疏松、林下腐殖质土层厚度达15cm以上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坡地坡度应在25°以下,坡向以背阴坡为好。如选平地栽植,应选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透水性强的沙质壤土,并需种植遮荫作物或搭设荫棚。林下地将栽植带或栽植穴的蒿草清除,再进行耕翻。整平耙细后按1.2~1.5m宽做平畦或高畦待播种。植株出苗后可追肥1次,促进叶片生长,提高开花、座果、结实率。夏季6月种子采收后第2次萌发时再追肥,促进萌发。秋季还可再追肥1次,再一次促进生长。冬季施足越冬肥,确保地下活动芽的生长有足够营养,保证第2年有足够的新叶萌发,应会有较高的产量[26-28]。
5 病虫害
近年来对粗毛淫羊藿的病虫害的研究较少,现淫羊藿常见病虫害有12种,其中病害有淫羊藿叶褐斑枯病(Macrophoma sp.)、淫羊藿皱缩病毒病、淫羊藿锈病( Pucciniasp.)、淫羊藿白粉病(Oidium sp.)、淫羊藿生理性红叶病和淫羊藿根肿病( Plasmodiophora sp.)等6种。虫害4种,即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短额负蝗( Atractomorpha xinensis)、淫羊藿尺蠖和沫蝉。其他2种为螨类和鼠害。淫羊藿叶褐斑枯病、淫羊藿锈病和稻蝗是3种危害淫羊藿生产的主要病虫。淫羊藿叶褐斑枯病、淫羊藿锈病和稻蝗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即培育无病壮苗、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杂草、加强管理促进淫羊藿良好生长,病虫害初发生时及时做好施药剂防治,可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29]。
6 展望
近年来,粗毛淫羊藿相关中药产品不断开发问世,如仙灵骨葆胶囊(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心神宁片(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仙灵脾冲剂(四川长威制药有限公司)、仙灵脾胶囊(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更年灵胶囊(通化斯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骨松葆颗粒(贵州富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骨松葆胶囊(石家庄德泽龙医药有限公司)、抗骨增生片(陕西盘龙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及淫羊藿片等。目前需求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对粗毛淫羊藿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粗毛淫羊藿的开发和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DB52/YC001420—2003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350,42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选本 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53.
[3]陈 瑜,沈自尹,陈伟华.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揭示淫羊藿总黄酮重建衰老免疫稳态的分子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59-62.
[4]黄秀兰,王伟,周亚伟.淫羊藿总黄酮注射液对犬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3):185-189.
[5]郭宝林,肖培根.中国淫羊藿属药用植物种类和地理分布研究[J].中药材,1993,16(7):14-17.
[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Stearn W T.Epimedium and Vancouveria (Berberidaceae), amonograph[J].J Linn Soc Bot,1938,51:409-535.
[8]梁海锐.淫羊藿属的根茎形态和分类[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3):44-45.
[9]Stearn W. T. Four more Chinese speciesof Epimedium (Berberidaceae)[J]. Kew Bulletin.1993,48(4):807.
[10]郭宝林,肖培根,何顺志淫羊藿属花粉的外壁纹饰及其分类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1998,20(2):220-224.
[11]郭宝林,肖培根.中国淫羊藿属药用植物种类和地理分布研究[J].中药材,1993,16(7):14-17.
[12]周涛,张小波,郭兰萍,等.粗毛淫羊藿不同部位、不同生境中淫羊藿苷、总黄酮含量的变化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3):1917-1921.
[13]周涛,熊厚溪,蔺阁,等.野生粗毛淫羊藿生长周期的形态特征及淫羊藿苷的含量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48-51.
[14]孙超,韩见宇,董燕,等.野生粗毛淫羊藿生物学特性观测[J].中草药,2001,32:158-159.
[15]孙朋悦,徐颖,文晔,等.朝鲜淫羊藿的化学成分(1)[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8,8(2):122-125.
[16]朱丹,袁芳,孟坤,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6):387-389.
[17]张华峰,王瑛,黄宏文.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进化及其在淫羊藿中的研究展望[J].中草药,2006,37(11):1745-1751.
[18]王敏,刘崇铭,张宝风.淫羊藿苷扩张脑血管作用的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1,8(4):272-276.
[19]高其铭,袁秉祥,李先正.淫羊藿总黄酮对家兔血小板功能及小鼠镇静催眠及耐力作用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1992,7(3):15-17.
[20]郭宝林,罗崇念,肖培根.淫羊藿多糖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7):52-53.
[21]孙奕,路家珍.淫羊藿及其提取物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近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4):49-57.
[22]李青南.淫羊藿提取液对去睾丸大鼠骨代谢的影响[J].中草药,1993,24(12):528.
[23]李贵新,张玲,王荟,等.淫羊藿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7,4(3):235-236.
[24]吕祥,吴金峰.淫羊藿苷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医杂志,2009,50:258-259.
[25]刘雪花.淫羊藿苷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49-50.
[26]孙超,皱剑灵,钟雁,等.淫羊藿属3仲植物引种栽培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74-275.
[27]孙超,韩见宇,董燕.粗毛淫羊藿的引种栽培试验[J].贵州科学,1998,16(1):73-76.
[28]童红,江维克,周涛,等.贵州粗毛淫羊藿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2):23-25.
[29]曾令祥,杨琳,陈娅娅,等.贵州中药材淫羊藿病虫害种类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89-590.
(收稿日期: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