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高目标
2015-04-15江涛
2008年5月8日,率领团队在珠峰峰顶点燃奥运火炬后,王勇峰如释重负——这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最艰难的时刻,你的上司、同事及所有人都希望你能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不论是做企业,还是登山,或者要把人类送上月球,这些极具挑战性的活动,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如何应对因身处绝境而带来的恐惧?如何让团队团结一致?为此,本刊高级编辑江涛对中国著名登山家王勇峰进行了专访,以探寻在多年挑战高峰的经历中,他所沉淀的心得和智慧。
王勇峰拥有多重身份,作为登山者,他曾和李致新一起实现了中国人首次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梦想。此后,他担任中国国家登山队队长,并开始了中国商业登山的探索。2008年,他带领队员在珠峰峰顶点燃了奥运圣火。而在王石、黄怒波、王秋杨等企业家实现“7+2”*的过程中,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石曾表示:“他(王勇峰)具有包容、助人的优点,是一个非常果断的登山指挥者,更是一个了不起的组织者。”此外,王勇峰还担任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一职,也是一名高层管理者。
为什么会选择登山作为职业?让你不断挑战高峰的动力是什么?
我从小就有英雄主义情结,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在我上小学时,他就教育我,男孩子要做大事,而且,只有意志坚定才能做大事。为了锻炼意志,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每天早上练长跑,并且坚持用冷水洗脸。另外,我对自然很亲近。在我的家乡内蒙,冬天零下三十多度,但我仍然喜欢待在户外。接触登山这项运动后,我发现登山的挑战性很强,而且又是和自然打交道,便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登山带给我的最大乐趣就是,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在攀登的过程中,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我曾经说过:“人就应该像高山一样活着。”
在多年的攀登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
印象最深刻的是1993年,我第一次冲击珠穆朗玛峰的峰顶。那时候每个人分配到的氧气比较少,在接近顶峰时,由于缺氧,我的右眼失明了。因为担心大本营让我下撤,我没有告诉任何人。下午一点二十分,我终于登上了峰顶。二十分钟后,我们开始下撤,而此时,我的氧气已经耗光,再加上右眼看不见,行动越来越艰难,被队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在8,700米的一个陡壁,有一个人工搭建的金属梯,因为一只眼睛目测不准,在下到一半时,我的右脚突然踩空,一个倒栽葱向山下扎去。在那一瞬间,我闪过一个念头:完了,这下命要丢在这里了。还好我挂着下降器,左手本能地抓住下降器的绳子,阻止了下坠。最终,我头朝下,倒挂在了梯子上。以我当时的状态,能翻身就是奇迹,但我还是有一个强烈的欲望:我要活着!不知道过了多久,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我终于把身体调过来了。
最终,我和死神擦肩而过,实现了登顶珠峰的梦想,平安返回。遗憾的是,由于严重冻伤,在下山后,我的右脚被截掉了三个脚趾。但每次看到珠峰,我还是充满了感激,因为她并没有把我留下。
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人适合登山?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可以去登山,除非是因为基因缺陷无法适应高海拔,或者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我们甚至看到,有人失去了双腿,但装上假肢后,仍然可以参与这项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也在用事实证明,年龄、性别等都不能成为阻止人们攀登的理由。例如,2008年5月25日,尼泊尔登山家敏·巴哈杜尔·谢尔占(Min Bahadur Sherchan)以76岁的高龄登上了珠峰,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实,和身体条件相比,更重要的是你想登山,对山有极度的向往和纯粹的渴望——这是一个成功登山者必不可少的特质。另外,就是要拥有顽强的意志,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都要坚持活着。
作为登山家,你的经历非常完美,成功秘诀是什么?
登山需要面对很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又是不可控的。因此,登山前的准备很重要。例如,你要收集很多资料,对攀登地点有充分的了解;你要严格训练以储备足够的体能;你的装备和物资都要很完备。另外,你还要制订合理的登山计划,并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登山中出现问题,之后回过头来反思,大部分原因都是之前的准备不完善,对于某些方面或某个节点没有考虑到。如果你的实际操作和计划是吻合的,出现意外时也有应急方案,就会很顺利,否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另外,一定要循序渐进。先登四五千米的,再登六七千米的,积累丰富经验后,再登更高难度的山峰。随着社会的发展,参与登山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我想提醒一点:作为业余登山爱好者,至少要经过五年以上的训练才能向珠峰发起挑战。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刚登了几座山,就要冲击七大洲最高峰了,这只能导致失败甚至危及生命。
你曾表示,登山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哪怕是错带一双袜子,也可能会危及生命,有这么“夸张”吗?
的确如此。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下,登山者需要保暖,必须穿很厚的高山毛线袜,如果你带的是薄袜子,那就很可能引起冻伤。再比如,登山鞋看起来都很像,本来你穿43的,却错带了一双42的,就会影响整个计划,甚至带来危险。因此,在准备装备时,我们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装备清单,不能出任何差错。总之,登山既讲究战略,也要注意细节。在生活中,忽略了细节只会带来麻烦,但在登山的过程中,在某个细节上出错,就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
在极端环境下,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感到恐惧,你是如何克服恐惧的?
从实践中看,这种应对恐惧的韧性是逐步增加的。我们都是“以老带新”——老队员带着新队员。在和老队员相处的过程中,新队员会明白,遭遇暴风雪时应该怎么办、迷路时应该怎么办、受伤时怎么办……在最初,新队员并不会感到恐惧,而是需要学习。因此,战胜恐惧是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人就学会了如何和恐惧共处。endprint
另外,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把焦点放在“需要做什么”上。例如,当你被困,你首先要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考虑如何和外界联系,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在等待的过程中,需要做什么事情。例如,食品和水如何分配,如何防止野兽袭击,等等。
在登山时,为了互相保护,有时几个人会连在一条绳子上,如果一个人不慎跌落,就会牵连其他人——这意味着要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队友,同时也要为队友的生命负责。作为队员,要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换句话说,你愿意把生命交到什么样人的手中?
对于登山者而言,品格永远是第一位的。例如,有的人会放弃登顶而参与救援,即使受伤的人和他素不相识。这样的人,当然能赢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从技术的角度,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都不一样,需要合理的搭配。另外,队员之间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这样才更有默契。
在向顶峰发起冲击时,通常会规定“关门时间”,时间一到就必须下撤,即使离顶峰只有十米——如果耽搁得太久,可能由于气候变化、体力不支等原因,不能安全返回。但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并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什么?
当顶峰近在咫尺,受梦想和光环的影响,有的人会失去理智和判断力。但是,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登山是一个过程,重在体验——登顶并不是唯一目的。有句话说得好:山永远都在哪里,但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登顶;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就下次再来。
和很多事情一样,登山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气象条件,“地利”是地面情况,“人和”则是自身和团队情况。回顾很多山难,我们发现,悲剧之所以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登山者对风险估计不足,而又对自身能力过度自信。其实,在所有条件都具备,各个环节都准备好的前提下,登山是一项很安全的运动。
登山时一定要快速决策,例如,在遭遇险情时,要在刹那间决定该怎么做,也许迟一秒钟就会遇难。你曾表示,很多决定都是下意识做出的。那么,你通过什么方法来保证决策的质量?
做决策,需要果断,但也必须谨慎,很多决定都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对很多动作和做法进行多次演练。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还没有上升器和下降器这些设备,需要用登山绳打出不同的绳结,来帮助我们上升和下降,并保护自己。当我在家的时候,我就会把那些绳结打开、系上,再打开、再系上,直到系这些绳结成为我下意识的动作。另外,登山是一门经验科学,得靠不断遇到情况、解决问题来积累经验。因此,一定要在事后对每次决策进行总结,也就是“复盘”。这样,当你遭遇紧急状况时,就可以提高正确选择的可能性。
你和李致新从1983年参加登山以来,无数次的合作都获得了成功,被登山界誉为“双子星座”和“登山福将”。看你的攀登经历,有时候也不得不感叹,你们的运气似乎也非常好。你相信运气吗?
很多时候,能够平安归来,的确离不开幸运的眷顾。每次登山前,我们可能都会有一个简短的仪式,来祈祷攀登能够顺利——这不是迷信,而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平安的渴望。在前面我曾提到1993年攀登珠峰的经历,在我右眼失明,脱离金属梯后,我下撤到了一个营地。我的手指已经冻伤,谢天谢地,营地的帐篷门没有关——如果栓死了,我就解不开帐篷。更幸运的是,帐篷里还有遗留下来的氧气,让我恢复了体力。
另一方面,信念也很重要。在极端情况下,有的人为什么能够生存?当你拥有强烈的信念,你身体的各个机能都在支持你与危险和恐惧做斗争,从而能坚持更长的时间。因此,当身陷困境时,你一定要坚持,一定要相信其他人在积极地营救你。如果你觉得全世界都把你抛弃了,那就没戏了。
每个人都渴望站在峰顶,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义无反顾地放弃?
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条件不允许,例如气候恶劣、本人有伤病从而无法坚持、补给不足,等等,一定要记住生命高于一切。二是别人有生命危险,需要参与救援。在对登山活动进行总结时,我曾经写过一句话:毫不犹豫地伸出手去,去帮助别人,哪怕这会断送自己的成功甚至生命。2009年,黄怒波第一次登珠峰,在8,500米的时候,有一位山友的头被石头砸伤,为了救人,黄怒波选择了下撤,和一名高山摄像师一起,护送这名山友下山。事后,黄怒波在珠峰上大哭了一场,为了这次攀登,他做了很多准备,没想到功亏一篑。但他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位山友被抢救过来了,而截至目前,黄怒波已经三次成功登顶珠峰。
你曾表示,作为一名登山指挥者,就如同在指挥一场战争。那么,如何才能做一名称职的队长?
我曾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如果在登山时走在最前面,下撤时走在最后面,你就可以做队长了。作为队长,你会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别人不仅把信任交给了你,还把生命的一部分交给了你。所以,“队长”首先意味着责任。在登山时走在最前面,就意味着你要第一个面对最危险的情况,而下撤时走在最后面,则意味着你要对所有队员的安全负责——这就是责任。
当然,队长还需要具备其他素质。例如,他要具备指挥能力和专业性。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并妥善处理。他要具备全局观,能协调好天气、后勤补给、安全、队员信心等。另外,他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其他人可能会绝望,但队长不能绝望。对于危险,队长最清楚,但他一定要稳定队员的信心,并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处理。
对于队长而言,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选人——不合适的人可能会给整个团队带来灾难。在选择队员时,你通常会依据哪些标准?
这取决于登山的目的和目标。如果要完成国家任务,例如2008年在珠峰点燃奥运圣火,那么整个团队就要很强大,也很专业。如果是业余登山,就要看登哪座山,登这座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另外,要强调骨干力量(例如教练团队和保障团队),把可控的事情控制住。具体到每个队员,要考虑品格、技术、经验,等等,但有一点很重要,不能“拔苗助长”,绝不能让不具备足够实力的人登山。如果某个队员只能上五千米,和你关系再好,愿望再强烈,也不能让他登七千米。很多时候,一些商业登山出现问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能力不够的人“上了船”。endprint
团队协作非常重要,你如何让登山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登山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合作的运动,一个人能够实现目标,离不开队友的支持。在大的登山活动中,突击队员也离不开修路组和后勤保障人员的帮助。对我而言,就是要在登山前给所有人讲清楚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某个方面出了问题,会影响整个队伍,甚至带来生命危险。在登山过程中,也要和大家不断地沟通。在攀登、磨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根据我的经验,在经历登山后,每个企业家都会调整自己在企业里对团队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如果每个人都能将合作当成理所当然的事,队伍就好带了。登山如此,做企业应该也是如此吧。
在团队中,个人之间发生冲突,可能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你如何处理这种冲突?
有时候,发生冲突未必是坏事,它可以让团队发现问题,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找到正确的选择。如果冲突是负面的,就一定要面对并解决——就如同你面临危险一样。在处理冲突时,我通常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安全第一,不能让冲突对任何人的安全有影响。第二,不管什么问题,一定要服从最高目标。也就是说,个人目标要服从团队目标。在这两个大的框架下解决问题,就不会让冲突造成严重的损失。
登山时,会出现各种意外,还要向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发起挑战。在各种艰难时刻,你是如何激励队员的?
不同的队员,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专业队员,在承担国家任务时,会更强调责任。例如2008年我们要在珠峰的峰顶点燃圣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了暴风雪,却仍要执行把物资运到8,300米的任务。正常情况下,如果遇到这种恶劣天气,队员是不能行动的。但之前已经确定了一定要在5月初登顶,如果往后拖就会错过最佳登顶周期。因此,我们还是要迎难而上。在阐明这次行动的重要性后,大家都深感责任重大,最终,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对于业余队员,更多的是鼓励。当他情绪萎靡时,要善于鼓励,告诉他“这个事情你行”,让他感受到坚持的意义。
2000年,你开始了中国商业登山的探索。和专业队相比,业余队要复杂得多,如何才能让一支多元化的团队成功实现目标?
首先,你要对每个队员有充分的了解,他的身体状况行不行,有没有相关经验,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甚至兴趣爱好是什么。其次,一定要多沟通。在极端环境下,往往更容易发生冲突。例如,有的队员可能不认可你的计划安排,有的队员可能实力不够却非要登顶。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开诚布公地沟通,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讲清楚。当队员明白和理解后,就会服从和支持你。
实际上,大家是有共同目标的——都想实现自己的登山梦想。如果有了共同目标,出现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不是你要往东我要往西,而是往东走行不行的问题。例如2003年,中国搜狐登山队攀登珠峰。在登顶前,我做了安排,将队员分成两组,第一组登顶后,第二组再登顶。但根据气候状况,第二组可能会取消登顶——实际上,第一组也一样。但王石有不同意见,因为每个队员都收取了一定的费用,他认为从契约的角度,应该让每个队员都实现登顶目标。但登山就是这样,永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任何行动都有放弃的可能。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但最终,他还是理解了我的决定,第二天我们又重归于好。幸运的是,天公作美,后来两组人都登顶了,也创下了中国业余登山队首次登上珠峰的壮举。
你曾做过王石、黄怒波、王秋杨等企业家的队长,在他们实现“7+2”的过程中,你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你看来,企业家队员和其他队员有没有不同之处?
能在登山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很优秀,在我眼中,他们和其他队员一样,都有坚强的意志和对山的热爱。当然,企业家的一些特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自我管理做得非常好,而自我管理做好了就可以弥补一些弱势。例如,王石开始登山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在体能上,没法和年轻人比,但他非常自律。在休息时,很多人都出去看风景、拍照,但他可以忍住“诱惑”,待在帐篷里。我记得一次登山,央视派了摄制组跟拍,他特意告诉记者不要拍他,因为人都有虚荣心,面对镜头,可能因为顾及形象而消耗多余的体力。另外,企业家的学习能力都很强,也乐于学习。我记得有一次徒步南极,在等暴风雨的时候,我们不能行动,只能待在帐篷里,王石就组织来自不同行业的队员做讲座,让大家互相学习。
你担任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一职,多年的登山经历,对你的管理风格有没有影响?
登山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准备到执行,会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既注重战略,也注重细节。另外,事后一定要进行总结。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登顶?为什么出现了事故?这些都对我的做事风格和管理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登山一定要坚持,要勇于面对困难,这也是我对工作的态度。
你已经和登山结缘29年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登山给你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我觉得山能教会人平和、宽容。登了这么多年山,我发现在看问题时,我能更平和,更包容。对于人生,也更豁达一些。所以我每年都要进山,不一定非要登顶,哪怕只是在大本营里待一待,哪怕只是去体验山里的环境。其实我就想找一下这样的感觉,每次和山亲密接触后,就会有一个非常好的精神状态。我感觉,山已经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观点概要
这些极具挑战性的活动,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著名登山家王勇峰,分享了他如何实现高目标的经验。登山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准备到执行,会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既注重战略,也注重细节。另外,事后一定要进行总结。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登顶?为什么出现了事故?在登山过程中,细节很重要。在任何细节上犯错,都可能会危及生命,哪怕是错带一双袜子。在面对恐惧时,我们永远要把焦点放在“需要做什么”上。
此外,他还就如何赢得队友信任、如何保证决策质量、如何做一名称职的队长、如何选择队员、如何让登山队团结一致、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带领多元化团队等问题,分享了多年积累的心得。
王勇峰的登山寄语
每次登山前,你能心平气和地告诫自己这原则吗?
1这是一项探险活动,存在着受伤和死亡的危险。
2安全下撤的时间到了,就算你离峰顶只有十米,也要放弃攀登。
3 生活中忽略了细节只会带来麻烦,但在登山过程中,你不能允许自己在任何细节上犯错误,因为那会危及生命,哪怕是错带一双袜子。
4 毫不犹豫地伸出手去,去帮助别人,哪怕这会断送自己的成功甚至生命。
5 有时候,登山伙伴比自己的妻子还重要。把信任无条件地交付给你的登山伙伴。
6 登顶不是唯一目的,和群山交往才是你所珍惜的。现在,可以让高山来检验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