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鞠通“意疗”心法摭拾

2015-04-15吴剑浩熊为国南昌市第六医院南昌330000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南昌330000

江西中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吴鞠通吴氏易性

★ 吴剑浩 熊为国 (1.南昌市第六医院 南昌330000;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南昌330000)

“意疗”,又称为“心疗”,也就是中医的心理疗法,是指不用药物、针灸、手术等“有形”的治疗手段,而借助于语言、行为以及特意安排的场景等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唤起患者防治疾病的积极因素,促进或调整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作用的方法[1]。

吴鞠通,名瑭(1758—1836年),江苏淮阴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温病四大家之一。然今人唯在其温病学理论上阐述颇多,而在其运用意疗方面探索甚少。其实吴氏不仅精通温病,同时又是善于运用意疗治疗沉疴痼疾的大师。在《吴鞠通医案》中,记载了吴氏药疗和意疗相结合的诸多验案,疗效卓著,颇具特色。笔者不揣固陋,择选《吴鞠通医案》中的典型案例作简要探讨,俾后学得窥其意疗思想之一斑。

1 劝说开导,承于《内经》

劝说开导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取语言交谈的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的一种意疗方法。《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吴氏很好的继承了《内经》的意疗思想,并且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娴熟。

郭氏案:先是郭氏丧夫于二百里外其祖墓之侧,郭氏携子奔丧,饥不欲食,寒不欲衣,悲痛太过,葬后庐墓百日,席地而卧,哭泣不休,食少衣薄,回家后致成单腹胀……余思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必得开其愚蒙,使情志畅遂,方可冀见效于万一。因问曰:“汝之痛心疾首十倍于常人者何故?”伊答曰:“夫死不可复生,所遗二子,恐难成立。”余曰:“汝何不明之甚也……汝子之父已死,汝子已失其萌,汝再死,汝子岂不更无所赖乎?汝之死,汝之病,不惟无益于夫,而反重害其子。害其子,不惟无益于子,而且大失夫心。汝此刻欲尽妇人之道,必体亡夫之心,尽教子之职,汝必不可死也。不可死,且不可病。不可病,必得开怀畅遂而后可愈。”伊闻余言,大笑。余曰:“笑则生矣。”伊云:“自此之后,吾不惟不哭,并不敢忧思,一味以喜乐从事,但求其得生以育吾儿而已。”余曰:“汝自欲生则生矣。”于是为之立开郁方,十数剂而收全功[2]。

按:郭氏丧夫,悲伤过度,加之饥寒交迫,而致单腹胀。吴氏察脉辨证,分析病情后,认为“必得开其愚蒙,使情志畅遂,方可冀见效于万一。”于是用言语说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劝说开导。设身处地的分析了郭氏所处的境遇,巧妙地将患者的痛苦,转变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动力,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使患者心悦诚服,增强了抗病的信心,从此“不惟不哭,并不敢忧思,一味以喜乐从事。”在有效运用意疗的基础上,配合开郁方,而收全功。正所谓“善医着,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吴氏深得《内经》奥义,十分重视劝说开导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他曾深有体会地指出:“难治之人,难治之病,须凭三寸不烂之舌以治之。”“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情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吴氏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的意疗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发掘整理,并与今天的中医通道共研。

2 移情易性胜于药饵

移情易性,也就是转移注意,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从而排遣情思,改变心态,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意疗方法。历代医家皆十分重视移情易性的治疗方法。《续名医类案》云:“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叶天士更是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而吴鞠通运用移情易性之法,亦是得心应手。

陈氏案:酒客不戒于怒,致成噎食,其势已成,非急急离家,玩游山水,开怀畅遂,断不为功。盖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与进退黄连汤法[2]。

按:噎食,属中医“风、劳、鼓、膈”四大证之一。本病的形成,情志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案患者嗜酒,且不戒恼怒,而成噎食之证。吴鞠通分析病情以情志障碍为主,认为“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治疗上采取心药结合的疗法,“急急离家,玩游山水,开怀畅遂”并配合黄连汤等药物以取效。吴氏这种通过游山玩水来舒畅情志,祛邪除疾的方法,属中医移情易性的意疗方法。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曾对这种意疗方法作出了很好的诠释:“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人无不在外治调摄中,持习焉不察耳。”在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患者心身机能的刺激灶,使心身机能日趋紊乱,而这种紊乱又强化着这类刺激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病症迁延难愈。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的疗法,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弱它的劣性刺激作用。患者纵情于山水,丢掉了思想包袱,则病自向愈。由是观之,“玩游山水”犹如一剂良方妙药,它转移人的情性,使心身得到调养。

3 行为疗法根于文化

中医把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看成是异常行为,认为可以通过中医治疗手段来调整和改造,以建立新的健康行为。中医行为疗法与现代行为疗法有相似之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吴氏对行为疗法具有独到的见解,堪称运用行为疗法之典范,后学若能隅反,必将受益匪浅。

章氏案:先是二月间病神识恍惚,误服肉桂、熟地等补药,因而大狂。余于三月间用极苦以折其上盛之威,间服芳香开心包,医治三十日而愈。但脉仍洪数,余嘱其戒酒肉……至午节大开酒肉,于是狂不可当,足臭远闻至邻,不时脱净衣裤,上大街,一二男子不能搏之使回。……延至六月十六日午刻,复自撕碎其裤,人不及防,而出大门矣。……此症非打之使极痛,令其自着裤不可。盖羞恶之心,亦统于仁,能仁则不忍,忍则不仁,不仁之至,羞恶全丧。打之极痛,则不能忍,不忍而仁心复,仁心复,而羞恶之心亦复矣。……于是以小竹板责其腿,令着裤,彼知痛后而自着衣,着后稍明。次月十七日立秋,余与大剂苦药一帖而全愈。盖责打之功,与天时秋金之气,药之力,相须而成功也。后以专翕大生膏而收全功[2]。

按:此案吴鞠通成功运用于中医行为疗法中的责打法。责打法是指发病之时,用棍痛责,或掌其面与嘴,目的是“使之思痛而失欲也”,即以痛苦的刺激矫正变态行为。章姓患者病狂,吴氏用极苦寒之剂,愈而又发,“狂不可当,足臭运闻至邻,不时脱净衣裤子大街”。吴氏认为“羞恶之心,亦统于仁”,故必须使其“仁心复而羞恶之心亦复矣”。于是用小竹板责打其腿使极痛,患者知痛后自着衣,然后神志渐明。再配合大剂苦药一剂而愈。吴氏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出发,运用朴素辩证法,对患者施以适当的惩罚,把症状和不愉快的体验结合起来,使患者产生强烈的躲避倾向及明显的身体不适感觉,从而使病态行为得以矫正。这一生动的案例提示我们,要做好中医的心理治疗,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中医功底,还要注意地域文化背景、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4 结语

吴鞠通以擅长温病而著称于世,后世在研究吴氏学术思想时,多评论其温病学方面的成就,而较少提及他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其实吴氏博通诸科,尤其善用意疗疗法。吴氏认为,在诊治过程中,“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详告以病之所由来,使病人知之”。若不先告之病由,晓以利害,畅其情志,戒其酒色,调其饮食,则药物很难奏功。所以然者,“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因此,他常嘱咐病人“调情志,切戒恼怒”,倘“不能宽怀消怒,不必服药”。此外,在心理治疗的具体运用中,吴鞠通善于意疗与药疗相结合,故治疗难治之人,难治之病,每见奇效。他曾深有感触的说:“余一生得力于此不少。”可见,吴氏之所以临证疗效卓著,与其重视意疗疗法,采用综合的整体治疗是分不开的。

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就建立了以古典哲学为基础的类似“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把心理疗法放在比药物疗法还要重要的位置,认为治心重于治疾,重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医方考》曰:“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吴氏深明《内经》之旨,在长期的诊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意疗经验。尽管这些心理疗法有着较为明显的自发性和经验性,还不够系统完整,但仍存在着许多合理的方面,值得现代心理治疗借鉴和吸收。深入研究吴鞠通的意疗思想,对于丰富中医的治疗手段,建立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疗法及完善现代心理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董湘玉,李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2]吴鞠通.吴鞠通医案//李刘坤.吴鞠通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70,292,257,258.

猜你喜欢

吴鞠通吴氏易性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玛瑞原油生产和易性高黏高弹沥青的研究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钩吻
钩吻
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和易性研究
易性人会爱上同性还是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