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
2015-04-15陈学军刘小佳
陈学军,刘小佳
(佳木斯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城镇化进程中的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
陈学军,刘小佳
(佳木斯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还是语言民俗旅游资源,均具有浓郁的渔猎文化特色。在当前城镇化深入推进的社会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具有适应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塑造民族旅游文化品牌、促进赫哲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针对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主题旅游和特色旅游,是增强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深度,加深游客旅游体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赫哲族;民俗旅游;旅游开发
一、赫哲族地区城镇化的背景
自2012年7月《黑龙江省城镇化“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赫哲族五个主要的聚居地,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四排赫哲族乡、敖其赫哲族村、抓吉赫哲族村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地深入推进。尤其是黑龙江省政府实施的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发展规划给赫哲族聚居地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当前,赫哲族聚居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城镇化区域处于不断的拓展之中。例如四排赫哲族乡作为赫哲族的重要聚居地,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注意彰显赫哲族传统文化元素,当地政府通过实施居民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等一系列项目,使得当地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抓吉赫哲族村以黑瞎子岛重点旅游名镇建设为依托,结合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当地旅游开发,重点打造赫哲文化牌,业已兴建了“百锅宴”、民族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如火如荼。
二、城镇化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适应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吸引物的民俗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尤其是当前深入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使得众多的传统村落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裂的危险。因此,把民族地区城镇化规划与区域民俗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无疑是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都会对旅游产品进行定位,即根据游客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而言,当下城镇化进程使得众多旅游地千城一面,特色雷同,游客旅游体验不足。通过彰显独具地域特色的渔猎文化元素,弘扬赫哲族民俗文化,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开发赫哲族文化旅游产品有利于满足游客追求旅游深度体验的客观需求。
(二)塑造民族旅游文化品牌
鉴于城镇化导致不少民族旅游地文脉中断,特色消失。进行民俗旅游开发有利于树立赫哲族地区独特的旅游形象,通过众多的旅游者向外界宣传赫哲族深远的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深旅游者对赫哲族地区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而且可以刺激更为广泛的旅游需求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快赫哲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人们常说:“爱屋及乌”,旅游者往往会基于对一个民族的喜爱而喜欢这个民族的旅游产品,也往往会因为喜欢上一个民族的旅游产品进而对这个民族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创造出个性化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塑造区域旅游文化品牌。[1]7
(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不少地方通过城镇化使群众从平房搬入楼房后,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问题非常突出。通过民俗旅游开发可以增加民族群众的就业机会,促进与扩大社会就业,增强民族旅游地的“造血”功能。比如街津口、四排、敖其赫哲族村通过开发民俗旅游,许多赫哲族群众开始从事餐饮、住宿、导游、歌舞表演、民族手工艺品销售等工作,一方面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宣传了本民族文化。与此同时,民俗旅游开发不仅有助于提高赫哲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赫哲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赫哲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一)物质民俗旅游资源
所谓物质民俗是人民群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6赫哲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带有浓厚的渔猎文化的色彩。主要包括渔猎生产民俗、食鱼习俗(如刹生鱼、炒鱼毛、鱼刨花、烤生鱼片等)、服饰习俗(如鱼皮衣、鱼皮套裤、鱼皮、狍皮衣、桦皮帽等)、传统民居(如撮罗子、马架子、地窨子、鱼楼等)、交通民俗(如桦皮船、滑雪板、狗拉雪橇等)等。
(二)社会民俗旅游资源
社会民俗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2]6赫哲族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生仪礼习俗(如赫哲族婚俗)、岁时节日习俗(如乌日贡大会、河灯节等)、民间游艺习俗(如叉草球、顶杠、拉杠、杜烈其、挡木轮、嘎拉哈等)等。
(三)精神民俗旅游资源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2]6赫哲族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间信仰习俗(如萨满教、图腾信仰等)、民间艺术(如嫁令阔、赫尼那、天鹅舞、空康吉、鱼皮画、桦皮画、图案工艺等)等。
(四)语言民俗旅游资源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两大组成部分。[2]6赫哲族语言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间说唱(如伊玛堪)、民间传说(如特伦固)、民间故事(如说胡力)等。
四、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独一无二的赫哲族渔猎文化。其次,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第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第四,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当前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使得赫哲族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起来,尤其是当地政府注重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俗旅游结合起来,加强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例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三级党委和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了敖其赫哲族村和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大力发展赫哲族民俗旅游,由于其区位优势突出,旅游资源多样,正逐步成长为黑龙省东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赫哲族旅游风景区。
(二)劣势(weakness)
赫哲族人口稀少,全国仅5354人,分散居住于街津口、八岔、四排、敖其、抓吉等地,这使得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首先,民俗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整体性不够突出。其次,民俗旅游开发缺乏主题内涵。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挖掘。第四,旅游规划操作性不强。例如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四排赫哲风情园、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分属三个彼此相距遥远的赫哲族村,民俗旅游开发主题单一,风格趋同,彼此之间缺乏特色。据实地调研,街津口旅游开发存在重复制定规划的现象,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亟待加强。
(三)机会(opportunity)
黑龙江省城镇化“十二五”规划以及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发展规划给赫哲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机遇非常明显,前文所述敖其赫哲族村和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的建设即为明证。此外,四排、抓吉、八岔的城镇化建设规划注意打旅游牌,突出赫哲族风俗风情游,城镇化建设与民俗旅游开发衔接,避免了重复规划,重复建设的不足,其中“百锅宴”项目、民族博物馆项目、居民住宅小区项目均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当前城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对于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的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无疑是利好消息。
(四)威胁(threat)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面临一些威胁。首先,民族地区财力不足,资金短缺。其次,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旅游专业人才欠缺,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第三,旅游客源的竞争。一方面是街津口、八岔、四排、敖其、抓吉等赫哲族地区彼此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是赫哲族旅游地与周边景区,如三江湿地、洪河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的竞争,以及与中俄边境旅游、界江旅游的竞争。
五、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一)内容不丰富
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主打项目是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其他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欠佳,比如社会民俗旅游资源类赫哲族婚俗于2014年7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目前赫哲族地区均未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民间游艺习俗是最具参与性的活动,游客往往也乐于亲身体验,但目前也仅限于在乌日贡大会上作为比赛项目,尚未开发为旅游产品。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与语言民俗旅游资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伊玛堪说唱也仅限于传习所和舞台表演,远离群众日常生活,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定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现状堪忧。
(二)主题不突出
众所周知,赫哲族渔猎文化独具特色,这也是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最大的亮点。就目前而言,渔猎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内容丰富,但是主题不够突出,游客体验度不高。旅游产品以参观、购物为主,游客缺乏参与,旅游体验有限。以鱼皮制作技艺为例,业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鱼皮衣深受国内外的游客的喜爱,但是其生产规模不大,类型不够丰富。再加上除工艺品销售之外,缺乏与此相关的其他衍生旅游产品,导致旅游产品不够多元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例如,几乎所有游客初次见到鱼皮工艺之后感觉都很新奇,但是由于游客不能亲身参与鱼皮工艺品制作过程,所以其旅游深度体验必然欠缺。
(三)特色不明显
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内容相似,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不足,地域特色不明显。虽然街津口、八岔、四排、敖其、抓吉均处于三江平原地区,地理位置较为接近,但由于分布较为分散,难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很难形成独具特色的统一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就民俗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实地调研发现各地旅游开发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相互间的联系,彼此互相模仿的现象比较突出,区域特色不足。
六、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对策
(一)文化旅游,增强开发深度
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对象以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为主,尤其是食鱼习俗与服饰习俗开发较早,影响也较大,而社会民俗旅游资源、精神民俗旅游资源、语言民俗旅游资源等开发不足。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社会民俗旅游资源、精神民俗旅游资源、语言民俗旅游资源是彼此密切联系的整体,不可分离,应该多元并举,不可偏废,因为这关涉民俗文化的整体保护与传承。区域文化传统是各个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财富,强调和维护本土文化传统实质上是强调和维护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3]346在当前城镇化步步推进,传统村落日益消失,地域民族文化趋于消亡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张扬赫哲族传统文化。例如,赫哲族音乐和舞蹈作为赫哲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大力的支持与传承,不能仅仅出现在民族文化村,民族节日盛会的活动上,要对其进行大力宣传,通过专题策划、网络推荐、编书出刊、新闻发布、旅游交易会等,形成全方位的宣传力量。同时也要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新的时代的元素,适应当下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形成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品牌。
(二)主题旅游,加深游客体验
鉴于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非常奇特,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可以此为主题,通过集中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比如推出“访赫哲人家”旅游产品,通过访问传统的赫哲族家庭的形式,了解赫哲人使用鱼皮服饰的习惯和食鱼习俗,让游客体验赫哲族的生活。还可以推出“做一天赫哲人”、“干一天渔家活”等旅游产品,游客通过“吃渔家饭、干渔家活、随渔家俗”,学习与模仿赫哲人的捕鱼生产方式,感受和体验赫哲族的渔猎生活。[4]78再比如推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为代表的赫哲族民间手工艺主题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民间艺人指导下,学习鱼皮衣、鱼皮画、桦皮画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美感。游客亲手制作的作品或许比较简陋,但敝帚自珍,独特的主题旅游经历和文化之旅正是旅游者所追求的高峰体验。
(三)特色旅游,打造区域品牌
民俗旅游资源是否有特色,直接关系着以此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是否受游客欢迎及其受欢迎程度。就赫哲族而言,虽然人口数量很少,但是拥有不少本民族所独有的特色民俗旅游资源,例如鱼皮工艺、鱼骨工艺、伊玛堪说唱等。赫哲族地区民俗旅游开发必须发展特色旅游业,找准区域特色民俗旅游资源。比如街津口以鱼皮、鱼骨工艺为特色,尤文凤等为代表性传承人;四排以桦树皮工艺为特色,付占祥等为代表性传承人;敖其以伊玛堪说唱为特色,吴明新等为代表性传承人。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必须在深入实地调研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旅游策划才能够形成为成熟的旅游产品。为此必须凝聚智慧,建立以代表性传承人、文化、旅游、民俗、文学、艺术、经济、管理、历史、规划等相关专业人士为成员的规划小组,协同开展以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为主题的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完成后,应该在充分的论证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予以落实,开发特色民俗旅游产品,进而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品牌。
[1]曹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战略研究——以赫哲族为例[J].商业经济,2014(9).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陈学军.赫哲族鱼皮服饰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4).
[责任编辑:田丽华]
2015-01-07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4-GM-09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D082;14E036);佳木斯大学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WZQ2012-003);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WQ2013-13;2014WY2)
陈学军(1975-),男,湖北孝感人,佳木斯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K892;F592
A
1007-9882(2015)02-01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