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2015-04-15詹海波
詹海波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简评《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詹海波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时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唐力行先生于1999年推出了一部徽学研究力作——《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全书共三十万字,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辑录了唐先生三十多年以来在徽学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在该书中,唐先生深刻剖析了徽州宗族的强盛,徽商的历久不衰,商人对徽州文化的杂糅整合,徽州这个传统社会的时代变迁,以及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徽州人物。该书是对整个徽州区域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一次十分全面而又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徽州;变迁;商人文化;胡传与胡适
徽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与过去的传统史学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主要是通过剖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社会这一个局部,去认识整个中国社会的基本发展状态和特征。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徽州地区,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文化领域,发展都十分完善。在其漫漫历史中,有组织十分严密,势力强大的血缘宗族组织;有因经营盐、茶、木、典当四个行业而称雄商界几百年的徽州商帮;有理学支流——新安理学的昌盛,号称“程朱里阙”、“东南邹鲁”;有因历史鲜受燹火破坏,而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被称为“文献之邦”。故徽州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极佳的范本,通过对徽州这一区域史的深入研究亦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国整体史的研究。
一、唐力行与《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唐先生出生于1946年,江苏省苏州市人,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对徽学的研究。徽学对于先生而言如一片圣地,虽然路途艰难,但是先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徽学研究这条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耕耘。
细细翻阅全文,不得不对先生的学术底蕴和造诣产生由衷的敬仰,全书主要是从徽州的宗族、商人、文化、社会、人物这五个大的方面来系统阐述徽州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唐先生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刻分析了徽州区域史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于徽学研究的进一步纵深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对于全国整体史的发展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对于徽学研究所覆盖的区域,唐先生认为,主要有三个层次,最核心的层次是徽州本土地区即徽州府及下辖的六个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中间层次是广大的市镇农村地区,这个层次是以江南这个经济发达的区域为中心的;最外部的层次是全国这个大的区域,甚至远达海外地区。[1]5正如胡适先生提出小绩溪、大绩溪这一概念,核心层次可以认为是小徽州,而第二和外层次可以看做是小徽州的外延,谓之大徽州。正是因为在小徽州之外有一个大的徽州,才使徽学的研究能够形成局面,蔚为大观。
二、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的变迁
(一)徽州宗族与徽商
徽州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宗族社会,宗族组织在徽州这一区域的发展非常成熟,势力十分强大,长盛而不衰。“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父老常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丁之冢,不动一扌不,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2]此即是徽州宗族的真实写照。由于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历来受战乱波及较小,因此,此地成为了历朝人民躲避战乱的上佳之地,同时徽州景色如画、十分优美,亦有很多官宦因爱其山水而居住于此,明朝的徐霞客在登临黄山后由衷地赞叹道:“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并且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一诗句来形容黄山的如画美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徽州从历史上就成为了一个高移民的社会。而在这些移民当中,又以来自中原地区的士族为主。中原士族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发展成徽州地区的大族、望族,他们始终保持着士族本身所具有的严密的组织性和持久性,十分看重家庭的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即重门第,极力的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宗族的凝聚力。
在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徽州地区出现了弃儒从贾大量经商的社会风气,徽州子弟“业贾者十七八”[3]。徽商长盛不衰,执商界牛耳数百年,这是与徽州商人本身具有的冒险犯难的“徽骆驼”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离不开的。同时,由于徽州地处万山环绕之中,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故徽州自古以来聚族而居。徽州商人的经商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着宗族的支持,徽商经商的原始资本大多来源于宗族,雇佣的伙计亦多是族人乡党,宗族在财力和人力上的大力支持,使徽人经商历久而不衰。徽州商人借助宗族势力,建立起商业垄断,一为某一市镇的全部贸易,一为把持某一行业的全部业务。正如近人陈去病所言:“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有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杨,盖徽商殖民地也。”[4]徽州商人在和其他商帮竞争是也离不开宗族的支持,对市场的需求判断、正确估计季节物候对价格影响等,都依赖于遍布多地的宗族子弟。
徽州商人借助组织严密的宗法制度,严格控制从商的伙计,很多徽商不仅是商业上的主人,在宗族之中亦有宗子的身份。借助宗族势力,徽商能更好地攀附投靠封建权贵。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宗族往往联合势力,在所居住经商的场所,建立代表自身利益的商人组织,即徽商会馆,北京的歙县会馆是历史上第一个徽商会馆,它建于明朝嘉靖时期,它的建立标志着徽州商帮的初步形成。
徽州宗族与徽商是相互作用的,徽州的严密的宗族制度促进着徽州商人的发展,同时,徽商的发展也同样对强化宗族势力有很大的作用。徽商经商致富之后,往往捐资建祠堂,捐置祭田,组织纂修谱牒,添置族产等。
徽商足迹不仅遍布全国,在海外亦有徽州商人的经商活动,唐先生认为“徽州海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直接雄踞于海上的徽商,二是徽州行商,三是扎根于江南各个市镇的徽州坐贾和手工业作坊主”[1]137。徽州海商,获利大风险大,为了冲破统治者的海禁政策,海商多合资经营,建立武装商业集团,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汪直、徐海等海商集团。徽州行商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在向海商提供货品的同时,也将海商从国外带回来的商品销往国内,以此获利。徽州坐贾和手工业作坊主在这个系统中是起着“源头”的作用,他们的势力遍布江南地区。徽商海商通过宗族制度和地域观念很好地把这三个层次联合成为一体。
(二)徽州地区的社会结构
徽州在特定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有着自身特点的社会结构。徽州宗族组织严密,势力十分强大。徽州的家庭家庭结构是有多重模式的,有累世而居的“共祖家庭”;有三世同堂,合财共居的“直系家庭”;有三世同堂,但第二代兄弟分财分居的“主干家庭”;还有家庭成员为一对夫妻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在这四种家庭模式之中,以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为次。所以,整个徽州地区形成了大宗族——小家庭的社会结构。
(三)人口变迁与商人妇
对徽州区域的地理与人口的论述,唐先生主要是利用谱牒资料中各邑(歙县、休宁、绩溪)村庄的演变来进行研究。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战争的影响,各邑村庄只有少数能够持续发展,多数化为废墟,也形成了很多新的村庄,这些演变态势,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唐先生接着运用地理、数学等方法考订出了各邑的人口相对密度分布,当时人口的密度和宗族密度相一致的特点。
徽州商人的成功经商多离不开商人妇的支持,商人妇在徽州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她们有的为徽商提供原始经商资本,此资本有三,一为嫁奁,二为聘金,三为劳动所得;有的是通过商人之间的姻戚互助,组成商业网络;有的与官宦联姻,攀附封建势力;更多商人妇为主持家政,是经商在外的商人无内顾之忧;还有的商人妇,直接参与商业的经营。
三、徽州文化
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人杰地灵之地,被誉为“程朱里阙”、“东南邹鲁”。最早生活在徽州地区的是山越人,好为叛乱,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徽州设为黟、歙二县,汉时,两县归于丹阳郡,一直到隋唐时期,山越人才被彻底征服,历代政权和历任牧守的管理和教化,使山越人逐渐汉化。随着山越人逐渐被中原先进文化同化,山越人于唐朝末年消失,整个徽州地区,形成了“中原衣冠”后裔占主导地位的世家大族的宗族社会。
随着这一变化,徽州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尚武剽悍“劲武之风”的山越文化逐渐演变为“俗益向文雅”的新安文化。
随着徽商在经济上的成功,他们开始杂糅理学、宗族文化、通俗文化建立起体现自身价值观念的商人文化。徽州商人文化有以下基本特征:科学性和实用性、封建性和伦理性、通俗性,以及广泛性。
徽州商人重视教育在徽商经营致富以后不忘延师课子,教育子弟读书仕宦,“亢吾宗,大吾族”。亦有捐资兴教,建书院、书屋、私塾,设考棚,使徽州成为一个“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5]的尊儒重教之地。仅清一朝安徽省状元人数居全国第三,有9人,而其中徽州府就有4人。此外,进士、文人等人才辈出,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各种著作。
四、徽州人物
唐先生在徽州人物之中,主要介绍了铁花先生胡传和文化界的巨子胡适先生。
胡传为胡适之父,他出生于一个盐商家庭,拜师于刘熙载,研习经史。后在国家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之下,投笔从戎,毅然投效东北边荒,阻止沙俄军队对我国领土的蚕食。后乘船驶往台湾,在台期间,大力整顿军务,提升军队战斗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其在健康状况十分不好的状况下依然投身于抗日运动。1895年8月,病故于厦门。虽其过世时胡适尚年幼,但其思想对胡适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胡适,原名嗣,学名洪颀,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作为徽州历史上第三个文化伟人,胡适在继理学大师朱熹与考据大师戴震之后,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起来,赋予了徽州商人文化新的生命力。由于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他毕生信仰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坚持实证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他积极宣传自由、民主、科学,主张文学改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学;在哲学研究上,他采用西方近代哲学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上,《红楼梦》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还花费了巨大精力对《水经注》进行考辩。以上种种都透漏的着商人文化对其影响的影响。蒋介石曾用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来高度概括胡适先生的一生。胡适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伟大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徽州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变迁的脉络和发展轨迹。
在《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唐力行先生用自己独特的历史研究方法,运用整体史观,深刻地分析了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对读者有着很大的启迪意义。如若有美中不足,笔者认为,由于此书为先生论文集结出版,简单地把这些论文划分为徽州宗族、商人、文化、社会、人物这五大块,是有些勉强的,因每篇文章只是各有侧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因此在章节划分上作者应稍加修订,方使此书更趋完善。但总体来看此亦是瑕不掩瑜,不影响其是一部十分成功的徽学研究专著。
[1]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2](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泛叶寄[M].周晓光,刘道胜,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8.
[3](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之十七)[M].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4.
[4]顾公燮,陈去病,等.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M].甘兰经,等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
[5]光绪《婺源县志》卷二《风俗》[O].
[责任编辑:田丽华]
2015-01-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明以来徽州的地域开发与文化认同研究”(13BZS090)
詹海波(1990-),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历史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
K207
A
1007-9882(2015)02-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