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校园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2015-04-15王凤双张宏韬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大学生

王凤双,黄 巍,张宏韬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和谐校园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王凤双,黄 巍,张宏韬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诸多影响,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探讨网络对构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大学生;和谐校园文化;网络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

自1994年互联网技术进入中国至今,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普及和应用。这不仅是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样态。大学生是众多网络群体中最年轻、最活跃、影响力和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据媒体报道:中国目前的网络用户约为5亿人,而大学生占其中的21%,是所有网络用户群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因此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网路行为现状,积极利用网络文化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我们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大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特征

大学生处于身体发育、心理成熟和人格形成的特殊时期,具有可塑性和矛盾性,其网络心理特征表现为:第一,学习兴趣浓,但缺乏判断力。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自发性特点,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之后,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自然成为大学生学习渠道的首选。然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各种主流和非主流的文化、健康有意的知识和低俗消极的信息资源同时并存,大学生群体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没有正式接受社会的历练和考验,在多元化信息资源并存的情况下,容易陷入迷茫和怀疑中,从而陷入选择困惑;第二,释放内心情感,但又变得孤独冷漠。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但是承受打击的心理较弱,时刻需要情感的沟通和交流,网络交流具有隐匿性和平等性,因此可以在网络天地里尽情寻求精神伙伴,表情达意。然而物极必反,过度沉迷于网络交流,减少了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交往和锻炼,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孤独和淡漠;第三,实现人生价值,但又容易消极避世。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可以满足大学生塑造自身光辉形象,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理需要,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经常使他们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逐渐脱离现实的竞争与挑战,进而变得孤僻和消极避世。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第一,需求多样化,但以消遣娱乐为主。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如认知和情感的需要、获得信息和舒缓压力的需要等,但在众多需求中以消遣娱乐为主,据调查他们对网络娱乐工具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如对网络音乐使用率为91.4%,网络影视使用率79.6%,网络游戏使用率67.1%;第二,张扬个性,但存在低俗化倾向。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日益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网络文化消费可以追求个性化,这刚好符合大学生的行为追求特点。如在网上可以建立个性化的个人网页,把个人具有个性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通过网络空间传递给网友,建立个性化的博客,发表自己的独创性观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和渴望。但是这种个性化也容易滋长庸俗化倾向,如有些学生为了夺人耳目,故意发表反调言论,表现另类性格,与实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第一,网络文化促使大学生思维方式由一元走向多元。网络文化的丰富多彩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思维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第二,网络文化促进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大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拓宽了交往的领域和渠道。通过网络结交国际友人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理念,通过网络与精英对话,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和不同性格的朋友交往,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三,网络文化提升了大学生主体的素质。网络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信息,还为学生创造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成就个人事业提供了契机。

网络对大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第一,网络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下降。网络的虚拟性和复杂性,使大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作为,而不需承担社会责任和舆论压力,久而久之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规范,丧失了做人的道德操守;第二,网络行为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经常使用并沉迷于网络,大学生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不仅思想行为难于与社会接轨,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很难胜任将来的岗位责任。

二、扬长避短,发挥网络对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

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一直发挥着骨干和带头作用。和谐校园建设是培养人才、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网络的发展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多元文化交融充实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缺少对新鲜文化血液的吸收和前沿文化动态的关注,缺少时代感。而网络的出现以多元文化交融为基础,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首先,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文化的涤荡促使我国文化内涵不断拓宽,同时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朋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进行反思和批判,有利于青少年朋友的进步和成熟;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语言的融合,无疑会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扬弃。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促使网络语言迅速走进日常生活,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而且许多网络语言被赋予新的寓意,并被许多媒体和期刊采用。这就促使传统文化不断吐故纳新,在网络语言的推动下积极扬弃自身;最后,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融合,必将推动网络文化出现异彩缤纷的景象。互联网交流的普及,使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这种精英与大众的交融,使普通百姓具备了话语权,充分体现了网络平台的平等性和包容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2.形式多样的网络载体创新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模式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注重理论说教,效果微不足道。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大学和谐校园构建开辟了新的领域。网络传播信息渠道多样化,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手段于一身,形式新颖、直观生动,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大学生可以置身其中,把网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达到身临其境的教育效果和目的。

3.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拓宽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功能

网络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渠道,首先,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可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其次,网络还具有教育、渗透、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功能,为将来成为合格人才奠定基础;最后,网络还具有监督和服务功能,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对不良言论进行过滤,并及时防患于未然。网络的服务功能更是不可小视,网络可以及时传递信息,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 构筑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边界

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最具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首先,在文明上网活动方面,各位高校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文明用网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适时地把这种正面信息传递给学生;其次,在健康上网方面,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道德自律。只有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格培养,增强学生自身对低俗网络内容的抵抗力,做到深思慎取。通过良好的上网习惯,自然构筑对学生的网络行为道德边界。最后,高校相关部门如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部门积极开展倡导网络文明的活动,如通过网络文明演讲活动,文明上网征文比赛、文明上网主题班会、公映网络文明影片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宣传文明上网的益处,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强化文明上网的思想,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自觉维护校园网络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2.把握教育方向 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

校园网络的高效性、及时性和便捷性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严格把握教育方向和原则,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内容,帮助大学生早日成才。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主题网站,积极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可以建立一些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专题网站如马克思主义网站、文学天地网站、中国传统文化网站、心理咨询网站等,实现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的自觉转变。为了积极支持高效网站建设,高校还必须组织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3.综合治理 建设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文明网络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首先,高校要加强技术建设,通过建设信息防火墙检测网络信息,如在主要网站上建立虚拟警察,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和攻击。同时对校园网络运行进行技术改造,加强防病毒、防不良信息入侵、加密与认证技术等规范校园网络运行的行为;其次,加强校园网运行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秉承依法管理的原则,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理念,充分发挥法制的有效性;最后,完善网上学生监督举报平台,网下迅速处理网络问题的配套工作机制,全员参与网络环境治理,牢固树立文明上网光荣的观念。

4.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从虚拟走向现实

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弱化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然而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脱离了集体和社会活动,健康的人格就无法形成。因此要积极倡导大学生尤其是那些上网成瘾、性格内向的学生,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参加体育类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参加棋类和计算机类竞赛,可以发挥网络高手的优势,进而增强自信心和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总之督促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充分体验网络的高效性和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

[1]居学明.和谐高校视野下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1).

[2]陈巧蓉.大学生网络心里特征分析及导向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

[责任编辑:刘卫财]

2015-01-08

佳木斯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和谐语境中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研究”(WQ2013-07)

王凤双(1976-),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5

A

1007-9882(2015)02-0087-0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大学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