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
2015-04-15刘淑梅
刘淑梅
(佳木斯大学 社会科学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
刘淑梅
(佳木斯大学 社会科学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主要是从高校层面看:一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作用;二是强化“三育人”中的师者人格魅力作用;三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从家庭层面看:一是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二是培育亲情浓郁的家庭关系。从社会层面看:一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教育引导;二是媒体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三是榜样力量的示范;四是常态化的行为实践。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策
大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然重要,但切实践行更为重要。为此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层面的对策
1.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作用
没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和启迪,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难以有理论上的系统掌握并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认同。但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通常只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来学习,而社会实践教学则会让大学生在“活生生存在的生活体验中”加深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并可以通过实践来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社会实践大课堂的入口和基础,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功能,这不仅有益于对大学生的培养、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而且对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因而必须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基础作用。
2.强化“三育人”中的师者人格魅力作用
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按照德育首位原则要求,育人的过程首先就是培养大学生确立正确“三观”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认知和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全体师者的人格魅力相当重要。充满人格魅力的师者必须仪表端庄、德行高尊;严师传道、授业求新;学识广博、专业精深;廉洁方正、勤奋耕耘;爱生如子、解惑求真;团结协作、自强诚信;移风易俗、报国利民。当然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不断加强对师者的教育,师者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进而才能以人格魅力发挥出无声胜有声的示范、表率作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为日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导向作用
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环境教育力量,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等等,都会在其中表现出来。扰人心怀,催人思索,或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充满创造力的校园文化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社会上低俗媚俗的负面思想文化的大量存在不可避免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一个充满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的育人小环境,即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大学生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也才能具有长期稳定性。
二、家庭层面的对策
1.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个让人感到最温馨、最放松的地方,也是个使人确立什么样的“三观”最基础、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施加教育的起点和永久的平台,家庭氛围不同,或优或劣就会对人的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正面或负面的深刻影响,以至于影响到他的人生发展。可见,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的确,家庭不是个整天谈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方,不一定非要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等等,但积极向上的家庭,一定会祈盼国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充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每个人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内化为“观”的内容,正常家庭之所以这样祈盼是因为老百姓希望国泰民安。家庭氛围如此,即使大学生在校接受的德育教育并不理想,但他也一定会在充满正能量的家庭氛围长期熏陶下,以强大的惯力在自然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主要通过国家发展的力量凝聚、人们生活改善的吸引、社会道德加强的教化、自身文明素质提高等来实现。
2.培育亲情浓郁的家庭关系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本应该是给人以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但缺少亲情的家庭不仅难以给人幸福,还会给人带来噩梦和创伤,导致孩子扭曲成长。如果家庭中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悌、婆媳和睦、长幼有序,充满浓郁的亲情,必然会使家庭成员心顺、气顺,情绪好,正能量强。一般说来,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成员,则会在事业上表现为不断追求成功、进取心强;在婚姻家庭生活上责任心强且有担当;在人际关系上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而且会在家国一体理念作用下爱家、爱国并且为之奋斗……。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以常态化的实际行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亲情浓郁的家庭关系不可或缺。如何培育?主要是在提升社会公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
三、社会层面的对策
1.国家大政方针的教育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他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此必须通过彰显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国梦的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形式来加强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种教育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必须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的在全社会深入展开。通过这种教育以达到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坚定人们在道路、理论和制度方面的“三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1]93-94从而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2.媒体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
各种媒体发挥的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由于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其导向作用愈发显著。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必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在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的原则基础上确保网络媒体可管可控、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同时,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通过不断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展示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反映光明进步的社会本质,凝聚奋进力量的思想精神来发挥出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作用。这种舆论宣传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关于重大工作的部署及对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斗争,面对错误思想,要以坚持原则的主动精神敢于亮剑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有力批驳,增强阵地意识和加强阵地管理,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从而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3.榜样力量的示范
榜样的力量如同一面旗帜,照耀着身边的人,榜样的事迹如同一弯新月,安静、朴素却感动着身边的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每个时代的榜样都起到了引导当时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给人们做出了符合时代精神的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也必须树立起当今的榜样,通过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和寻找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等活动树立起更多的榜样,通过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以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来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而普遍的追求。
4.常态化的行为实践
若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和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不是远离人民群众、遥不可及、而是犹如空气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就需要做好常态化的行为实践工作,把它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不仅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同时还要使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与之符合的行为便会得到鼓励、与之违背的行为就要受到制约。而且还要通过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和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都要融入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来增强人们对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95-96从而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知行统一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G].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卫财]
2015-01-06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践行研究”(11E022)
刘淑梅(1955-),女,黑龙江富锦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641
A
1007-9882(2015)02-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