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2015-04-15蒙云龙
蒙云龙
(钦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广西 钦州 535000)
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蒙云龙
(钦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广西 钦州 535000)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崛起的必然趋势,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责所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必须秉持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聚焦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瞄准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的神圣使命,发挥高校学术交流频繁、学科领域广泛、人才荟萃、学科齐全等优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加强高校思政课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主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服务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中国话语体系;使命;优势;路径
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体系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必然趋势,是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文化交流、思想交锋、教育国际化等飞速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体系与作为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疲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队伍,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促进交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以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神圣职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应该要直面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大时代问题,自觉担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伟大重任,在推进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走向世界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有所作为。
一、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使命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生态良好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建设道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的事实已经不容争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亦举世瞩目。但缘于各种原因的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依然落后于中国崛起和复兴的步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必然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话语体系的崛起和完善;否则保证国家和民族崛起和振兴的制度就难以实现制度自信、崛起和振兴的道路就难以实现道路自信、引领和提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论就难以实现理论自信。中国坚持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震撼的发展奇迹,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不可撼动的根基。但国内一些人依然罔顾中国发展奇迹,处处以西方话语体系马首是瞻,鼓吹西方宪政思想、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腔调,对西方话语体系推崇备至。因此,打造中国崛起和振兴的话语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更是促使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走出去”的迫切需要。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力军,应该要聚焦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瞄准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在做好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和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答,以融通中外的话语范式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经验、价值启迪,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高校是人才的密集地,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学生以及学者,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在频繁的学术交流中必然会在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等产生激烈碰撞和交锋,由此会产生话语体系的冲突和话语体系主导权的争夺。随着冷战结束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的旗号,兜售西方话语体系以腐蚀其他国家原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已经在一些国家中收到成效。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茉莉花革命”、“埃及之春”等,就是西方话语体系忽悠的恶果。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对此应高度重视,在与西方学者、高校以及其他学术研究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学术研究活动中,警惕文化交往、学术交流隐藏着的意识形态交锋。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应该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抓时代发展主题,着力构建体现中国发展特色、彰显中国发展力量的话语体系,以精品力作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
高校是研究、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重镇,也是西方国家隐性兜售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市场。毋庸置疑,我国高校在研究、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高校创办了举办了诸多高水准的国际性学术论坛,在众多重要领域取得了主导话语权。但从整体上看,高校研究、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依然滞后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诸多新兴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缺乏社会主义学科属性和本土化内容,无形中在高校课堂中培育了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催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发展,在大学生中为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培养了“后备军”。高校作为国家文化交流和学术交往的重要舞台,应该担负着党和国家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的重任。但因长期忽视以及弱化,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往往受到西方话语体系的忽悠,甘当西方话语体系的“打工仔”和“传声筒”,甚至错误认为追随西方话语体系,是高校学术发展的必然阶段,是高校发展国际化的先声。
二、服务国家话语体系构建是高校意识形态的优势使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担负着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重大使命。长期以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队伍凭借自身深厚的底蕴,担负着宣传教育、传承文明、启迪智慧、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当年陈独秀、李大钊就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通过著书立说、组织研讨、宣传讲授等方式,使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影响日甚,并因此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巨大地变革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使人民大众从当时统治阶级把控的话语体系中解放出来,促使了新的话语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子的加快,高校积极利用学术讲座、访学、学术会议、期刊、网站等方式,宣传优质科研成果,提升和拓展了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雏形渐显。高校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形式多样的话语表述范式,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据统计,85%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聚集于高等院校,这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研究、提炼、宣传、教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力军,是构建中国特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坚力量。
高等院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文化的集散地、思想的博弈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牵引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利用高等院校学术交流频繁、人员来往密集、思想表述相对自由等优势,传播本国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构建本国本民族所秉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象日趋增多。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研究、宣传、教育等主力军和主阵地优势,利用国家间的学术研讨会、讲座、论坛、访学等机会,力推凝聚和体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品力作,宣传和讲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成果和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展示方式的表述范式,切实担负起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神圣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充分利用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教学、宣传的主力军和主阵地的优势,以丰富多样而扎实有效的成果,提升了构建国家话语体系的服务水平。如2003年以来,北京大学连续举办了八届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的“北京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两千多位知名学者和政要名流;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已经成为学术界、商业界、政界的交流互动平台;“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建的‘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在全球轮流召开中国学研究高端学术会议,形成了世界研究中国学的学术网络和互动机制。云南大学承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吉林大学等高校推动建立的‘东北亚大学教授协议会’,为本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提供咨询,有效提升了中国学者在东北亚区域研究方面的话语权。”[1]高校正是具有多元高端的教育、学术交流优势,因而能广泛有效地服务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
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巩固方面具有人才荟萃、学科齐全等优势,是党和国家构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重镇。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为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了沃土、造就了队伍。据统计,“截至2013年5月3日,我国共有879所普通本科院校、1266所高职(专科)院校、287所独立学院、52个分校办学点。”①这些高等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和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能,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和服务国家话语体系构建的精兵强将。为确保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更强劲的话语体系,党和国家日益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如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为贯彻两办文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等配套文件。党和国家这些重大举措,必将进一步壮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人才队伍,提升阐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水平、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并能担当起服务党和国家构建国家话语体系的崇高使命。
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主要路径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队伍是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科学背景门类齐全、研究阵容庞大、研究领域广泛,以哲学社会科学论坛、会议、讲座等形式的学术交流的机遇众多。因此,最有机遇、最有力量、最有优势、最有潜质成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决定性队伍。但是,虽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总人数约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85%”[2],然而在以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方面,却无法发挥与科学队伍优势、学科优势、交流优势等相匹配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以中国声音讲好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能力、使命感、方式、路径等滞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步伐,滞后于中国崛起的速度,滞后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滞后于中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诠释。因此,探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主要路径,阐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总路线和方向,尤显必要和重要。
首先,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意识形态领域与自然科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等特征。意识形态阶级性、政治性等特征决定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巨大功能。马列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振兴中华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3]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指导,确保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政治性和方向性。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华民族革命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及蕴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队伍要担起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重任,就必须要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而又系统的学术研究、进行完整而又科学的理论概括,致力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形成符合中华民族话语表述范式的中国理论和中国学术。
其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必须加强思政课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因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与经济建设、社会需求的联系,不如自然科学紧密。但是,思政课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通过启迪智慧、滋养心智、塑造灵魂、传承文化、传播思想、陶冶情操等影响人类,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曾说:“拿破仑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4]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在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设立的“一级学科博士点41个、硕士点191个,6个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5]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教师的遴选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着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打造成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夯实科学的理论基础,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还必须要优化学科布局,着力打造一批原创能力较强的教材体系,一批立足应用对策研究的应用型学科,一批追踪和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体系,切实保证能为中国话语体系构建贡献金点良策和精品力作,真正担负起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崇高使命。再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必须主动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要担负起服务中国话语体系的使命,就要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在聚焦党和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以及社会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思考与破解的基础上,着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智慧,推向国国际,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争夺国际话语权。就要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科研研所、智库等交流与合作,共同围绕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生态危机、反恐维和、网络安全以及全球治理等国际问题进行研究,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成果,力争形成以中国话题体系解读和阐释国际问题的格局,提升中国话语体系影响力。就要充分利用教育交流频繁的有利时机,积极创办、主办、承办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充分发挥全球400多所孔子学院和600多个孔子课堂的作用,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国在国家上的影响,把国际学术交流方式作为提升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就要支持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推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积极鼓励中青年社科学术骨干等出国出境宣传优秀学术成果、学习他国社科工作者利用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国家话语体系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高校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到国际组织任职,争取把国际组织作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平台;积极翻译一批反映中国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以及体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水平的知名学者的代表著作,建好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文期刊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外文网站,最大限度扩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优秀成果的辐射力,争取在国际学术舞台赢得一席之地以赢得国际关注,切实担负起服务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神圣使命。
[注 释]
①笔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整理。
[1]李卫红.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新局面[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2]张东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7.
[4]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03).
[5]李卫红.发挥高校优势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1-17(B02).
[责任编辑:刘卫财]
2014-12-19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的学理支撑及实现路径研究”(14XKS009)
蒙云龙(1974-),男(壮族),广西崇左人,博士,钦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研究。
G641
A
1007-9882(2015)02-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