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三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2015-04-15齐兴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协同区域旅游

齐兴田

(佳木斯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东北三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齐兴田

(佳木斯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区域旅游协作已经成为旅游界业内人士的一种共识,对促进本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阻碍区域协作发展及利益相互倾轧的严重现象。本文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协同发展模式选择、协同发展路径的建立和运行等方面,对其加以梳理和讨论。

区域旅游; 协同发展; 实现路径

一、 区域旅游合作及东北三省合作现状综述

区域旅游合作的提出是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济合作大背景。全球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的同时,也造成了区域间旅游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不但没能使得各地区的旅游业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甚至还给各区域旅游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这种现状迫切地要求区域间旅游走上协同合作、资源互补、良性发展的道路。

我国旅游业的区域间合作研究理论与实践起步较晚,但发展得较快,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987年,范家驹首次提出了“大旅游”的区域旅游合作理念,成为指导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实践的重要战略思想。1994年,旅游学者涂人猛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形成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区域旅游可达性” 和“互补增强效应”的区域合作理念。2001年,钟俊等人提出了以“契约”为纽带,通过相互间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合作来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合作目标[1]。以上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的产生和实践运用的推广,为我国各区域间的旅游合作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促进了我国各区域间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东北三省的区域旅游合作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旅游观念还没有象今天一样深入人心,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对于普通大众来讲,旅游显得如此“陌生”,还只是停留在政治接待这一层面上(当时的旅游活动主要是单位集体组织的公费性质的出游)。在这个阶段,三省区际间的旅游主要呈现出政府主导、业界推动的特征。

到了90年代,东北三省区间的旅游合作开始进入了积极、稳步发展的“快车道”。这个阶段,三省的旅游主管部门协调促成了一部分以旅游资源城市为中心的“旅游协作体”,拓宽了区域旅游合作,理顺了区域旅游协作的脉络。统一开发区域旅游产品、统筹规划旅游线路、逐步完善旅游合作市场,标志着东北三省区之间旅游合作的不断加强,相互间的配合也逐渐向纵深发展。然而,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体制保障也不够充分,区域旅游合作缺乏有效的市场参与和制度保障[2],省域之间还没有真正实现区域合作协同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构建。所以说,这个阶段的区域旅游合作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但是业界研究的深入以及大众参与的广泛度已经非常显著。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大众旅游热的持续升温以及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化转型,东北三省区域旅游合作也正式进入了一体化发展阶段,合作形式也从局部合作升级为全面合作,从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合作发展,从零星合作向全方位合作迈进。世纪之初,三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以及东北地区最大的旅游城市大连四个城市签订了《东北四城市区域旅游联合公告》,打造“东北四城市区域旅游联合体”。这一旅游组织的成立,不仅是东北地区成立最早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此后,又在该组织的基础上,整合了三省有效旅游资源,发挥区域优势,从整体上打造东北旅游品牌。此后,三省区又陆续通过各种节庆活动、旅游博览会、论坛等多元化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区际间的旅游合作和理论探讨。通过多元化的旅游合作方式,相同的旅游文化内涵、独树一帜的旅游产品品牌,借力发达的区际交通网络,开创了三省区间“大发展、大推进”的旅游合作新局面。

二、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来自于区域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大

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通过这种刚性需求的外延来缩小与其他地区经济间的差距。区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又包含着各种小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存在着发展上的不平衡。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为了更快地超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要通过地区市场规模的扩大来实现。通过区域旅游合作的推进来扩充旅游市场空间,进而达到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的目的,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在旅游上的经济差距。区域旅游合作引起的市场需求扩大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合作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加容易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强度,达到吸引更多的区域外部旅游者的目的,从而扩大了整体区域的旅游市场规模。另一个是因为区域旅游合作能够扫除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障碍,各区域互为客源市场,分工协作,这样市场的规模就得以扩大,形成区域旅游整体市场。

(二)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来自于区域交易成本节约的需求

降低区域交易成本能够大大提高交易效率,从而增加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交易成本(或费用)是人类交易活动的产物,随着分工的细化和交往活动的频繁,交易成本将出现出递增趋势。区域的交易成本越低,则该区域的交易效率就会越高。

(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来自于区域旅游产业规模经济的需求

所谓规模经济就是生产力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高度聚集和优化配置。区域旅游市场的扩大及区域内各个旅游要素的流通能够形成区域产业规模经济。旅游产业同样遵循这种规律,如共享型旅游景区的发展就存在规模经济。由此产生了多个区域对旅游资源的共同所有权和管理权,形成重复性开发,加剧了资源的竞争。如果共享型旅游资源的管理主体能够通过合作共同开发资源,会减少这些问题,从而达到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并能增加收益。区域合作对区域规模经济的实现是至重要的。

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政府推动型协作发展模式

政府推动型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是以旅游区域所在地政府为主导,或是在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推动下,通过各种旅游形式,比如:节庆活动、会展、会议、旅游论坛等,用以对各区域旅游合作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合作的内容加以规范的一种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这种协作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在区域旅游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导向,以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的旅游合作与发展。该模式得以顺利实现的一个根本性保障就是必须在各区域政府间建立一种长效、稳定的保障机制和组织体系,从而对整个区域的旅游协作进行引导和控制。

目前,东北三省的旅游节庆和会展、会议等旅游活动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其中在国内外非常有影响力的有: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国际啤酒节、辽宁国际博览会、吉林雾凇冰雪旅游节、黑龙江国际滑雪节还有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已经成为了东北三省旅游的著名品牌,每年都会吸引来大量的旅游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可以开展其它方面的旅游合作,比如在区域内划定一些旅游设施条件完善、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地带进行进一步规划,形成一定的旅游圈、旅游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解决区域旅游发展的共同问题,协调区域关系目标。比如:东北三省已经建立的“哈大”(哈尔滨—大连)旅游带、“大连—吉林—哈尔滨”金三角旅游带。

(二)企业主导型协同发展模式

企业主导型协同发展模式根据运作主体的不同,把这种模式具体化为景区协同发展模式、旅行社主导协同发展模式和酒店主导协同发展模式等三种模式。其中旅行社协同发展模式又具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模式是集团扩张型。该模式的实施者通常都是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集团化旅行社,例如:中旅集团、国旅集团。这类旅行社的关注目标往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对外扩张发展。它们只是于某些重大项目或短期性原因考虑才会和其它旅行社采取暂时性的合作关系。另外一种模式是旅行社联盟。这种联盟合作方式的实施者通常是一些中小型旅行社,它们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借助外力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体。

景区主导的协同发展模式是景区恶性竞争的产物。长期的景区竞争导致了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两败俱伤。一些景区为了增加收入,往往靠降低景区门票价格、虚假宣传等手段招徕游客。长此以往,对景区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了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一些景区也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不是靠这种恶性竞争而是应该依靠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根据景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将景区参与合作划分为被动和主动的合作态度。被动态度主要表现为仍然停留在参加政府举办的推介会阶段,依靠政府力量进行合作,主动态度表现为景区采取主导性通过自身的力量积极开拓客源市场。[3]

对于酒店业来说,合作的积极性往往很高,因为在所有旅游企业中,酒店业是最容易通过合作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合作可以给酒店带来更多的客源。

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中,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不再充分领导者和管理组织者的角色,这种模式完全由各企业以及企业联盟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开展旅游活动。同政府主导推动型协同发展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会产生恶性竞争现象。

(三)项目驱动型协同发展模式

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的旅游项目的成功实施会对当地的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合作基础。这种协同发展模式即不是完全由政府推动,也不是完全由企业主导,而是以某一场大型活动作为拉动,由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还有酒店等相关旅游企业一起合作而开展的旅游活动。东北三省经过多年的旅游合作开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旅游项目,比如大连服装节、黑龙江滑雪节、大连啤酒节等节庆项目,但还缺乏一些能够引起整个区域甚至牵引区域外旅游市场的大型项目。在这方面,我们和长三角、珠三角等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上海的世博会,其旅游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展会期间,会前会后所产生的联动反应,对当地的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从很多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各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合作路径实现的共性难点是怎样突破地域上的限制,真正实现与周边地区实质性的合作,在于政府间“零距离”的合作意愿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对区域协同发展进行科学决策和适宜的组织管理,在于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加强。

(一) 理顺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若要加强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首先要理顺好多元主体间的关系,要促进各主体间的和谐发展,统筹兼顾到各方的利益。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在常态化的合作模式下,合作的主体通常就是市场主体(企业),政府和其它协调中介机构只能起到方向引导、政策把握、宏观调控等作用。它们无需介入到市场主体的具体行为,他们充当更多的应该是服务的角色,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才能保证市场主体自由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开展市场行为。旅游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主体,它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组成横向的企业集团,也可以通过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合作达到实质上的旅游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或者通过企业间的协议方式组建战略联盟,获取低成本和差异化的优势等等[4]。另外,旅游者也是影响和制约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还要充分调动起广大旅游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致力于把他们由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让他们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旅游合作当中来,尽力营造一个“多嬴”的市场氛围。

(二)建立高效的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调机构

区域旅游合作是一项事关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构成区域合作的资源要素众多,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可以统筹安排和运转协调的组织机构。这个机构的成员组成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各区域成员单位的旅游、交通、建设、科技等相关部门在内的一个综合管理部门。这个部门应该兼顾到各个成员单位的利益,以整个区域的发展为自己的管理目标。

(三)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共同发展

大量的旅游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对当地旅游生态资源的保护,要对旅游经营和消费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监控,一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恢复,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应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地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整合旅游资源

东北三省区域协调发展应该在现有的区域发展规划框架基础上进行适宜调整,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做出全局性安排与设计,突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点和特点,避免重复性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竞合发展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的细分,开发出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另外,要充分发挥信息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各市(州)旅游网站要建立互相链接,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5]

五、结论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在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这样才可以为区域(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才会保障我国各区域的旅游长远有效地发展。

[1]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专学报,2001,20(3):17-19.

[2]汪婷婷.东北三省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与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11.

[3]朱红兵.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陈实.国际合作背景下的西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09.

[5]胡静.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责任编辑:陈如松]

2015-01-16

201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扶持共建项目(13E073)

齐兴田(197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理学硕士,佳木斯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规划。

F127

A

1007-9882(2015)02-0065-03

猜你喜欢

协同区域旅游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旅游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协同进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区域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