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视野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索

2015-04-15杨洪玲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杨洪玲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江苏 连云港 260028)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高校作为塑造、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当中,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是当前阶段十分重要、急迫的战略任务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理念和现代价值理念的教育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取向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随着我国社会形态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陷入了难以选择的困境。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了以下几点问题:

1、信仰迷茫模糊

当代不少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自由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袭,日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对待认知信仰,倾向于从自我需要、满足自身利益的角度去出发,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遇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甚至降低或失去了识别和抵御错误思潮侵袭的能力。在宣扬西方思想优越性、先进性的同时,还有一些大学生着迷于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文化,中国的国学精髓并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些学生甚至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产生了质疑,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感到困惑和迷茫。

2、选择功利务实

当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越来越趋向追求现实、功利,价值标准也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追求美好的、个人生活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步趋向于自我本位,过分强调追求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从而忽视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些大学生在政治追求中,积极加入党组织并不是因为内心的信仰,而是为了给未来就业增加筹码;在专业选择上,对将来就业前景和职业的收入关注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加倍学习训练能够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敷衍应对不能够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在人际交往中,主动接近对自己有用的人,对无用的人则勉强应付甚至躲避;在职业选择中,倾向于去大城市、沿海等能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地方,追求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等意识淡薄。

3、是非混淆颠倒

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乃是非观,是非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一些大学生对荣辱、是非的认知评价存在着偏差,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喜恶为标准,自以为是,不顾虑别人的感受,缺乏宽容豁达之心,甚至混淆了是非、曲直和美丑。一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遵纪守法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把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视为义气;缺乏诚信意识,对考试作弊不以为然,甚至弄虚作假、伪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只是为了争取困难补助;缺乏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个别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种种事件说明大学生中存在是非、善恶、对错混淆、颠倒的现象。

4、知行脱节僵化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发展,大学生价值观的层次性显著增强,但价值体现实践能力也相对较为薄弱,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高知低行”等问题,知和行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大多数学生有愿意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取向,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多考虑的可能是自身利益,计较应得的报酬;大多数学生具有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等价值观念,但是这些价值观念更多地停留在认同层面上,却没有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产生脱节僵化现象。

二、大学生价值观缺失原因分析

在当前信息时代,大学生随时可以获得多样化信息,但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和低俗文化的诱惑和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缺失的现状,在价值观取向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原因何在?这既有大学生个体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家庭的客观因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球化。随着世界格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变革,社会结构也随着利益格局而调整,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极大的挑战,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多维度趋势,在校大学生也日益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二是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社会思想道德取向和价值选择的多元化,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自我化、独立化、个性化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着市场化逐渐从单一向多维方向进行转化。三是信息化。信息全球化使得大学生易形成全球价值观,信息的多元也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但网络文化及媒体导向的影响。也容易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会出现淡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四是人本化。随着民主政治的进步,大学生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和叔本华的遁世哲学等,都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2、学校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学校仍旧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创造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学校价值观的引领方向、教育方式不当严重影响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是功利化,自中小学开始,学校就非常重视学业成绩,没有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会比较家庭条件、比较学习成绩、比较获奖获优,出现功利的现象。二是理论化,学校价值观教育过于理论化、理想,往往会出现与现实脱节,各级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形式雷同,比较陈旧缺乏新意,致使学生对价值观教育产生逆反的心理,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从理性层面形成价值观。三是庸俗化,一些学校缺乏核心的校园文化建立起主流价值观,反倒会人云亦云,甚至“追星”“炒作”,陷入低级庸俗的怪圈,没有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很多家长往往会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对孩子的良好习惯、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和生活,而在教养方式上简单、粗暴,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这种教养方式往往使得孩子人格形成不健全,有碍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在价值观方面出现问题。

4、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经常会高估或者低估自己,自我评价也忽高忽低,自我要求也时紧时松,这些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这些模糊性会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不一致,导致在价值认识和行为选择上会出现矛盾。许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差,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转变。因此,在自身素质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状态。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策略

1、坚持社会正确导向,营造全社会的和谐氛围

大学生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引导。在核心价值观构建上,首先要优化社会大环境,政府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优化经济和社会环境,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各种制度,创建一个和谐、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来影响和教育大学生。要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坚持严格执法,为社会环境优化提供保障。倡导网络道德,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净化传媒内容,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价值观教育正面导向功能。

2、优化高校教育环境,构建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阵地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既是全方位的,也是全过程的,既体现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党的建设、师德教风等各方面,也贯穿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全过程。高校要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这一根本性问题出发,促进从各方面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一要创造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风。先进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感悟其中的文化精神,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二要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充分利用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三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净化校园媒体环境,网络渗透性强、吸引力大、影响面广,进行价值体系宣传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一条简便、快捷、成效大的重要途径。四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人文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及专业课学习,持续协调地通过各种形式渗透价值观教育。五是加强典型示范教育作用。加强舆论宣传,树立践行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和榜样,引导大学生强化责任和时代使命,把价值体系转化为价值取向,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六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价值观。组织大学生广泛地深入农村、乡镇、街道、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践行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实现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形态转化,从而使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3、改进家庭教育氛围,做到家校合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是终生的。大学生长期受家庭伦理的浸润和熏染,他们的价值观体系或多或少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价值观影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建和睦的家庭情感氛围有利于大学生个体情感的有效激发、形成,能教育他们正确的情感方向、学会辨别、学会选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把正确的成长观、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中,关注大学健全心理和人格的养成。重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同时注意家校沟通机制建设,使得家庭中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和高校的相一致,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做到家校合一。

4、重视个人教育引领,强化学生内在作用

大学生的价值观可塑性非常大,他们自我观念清晰,独立判断意识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现象,能够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并能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是有义务和责任的。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个人内在的修养,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透过事情的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力求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步提高。大学生内在素质提高了,价值观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在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同时,还依靠家庭、社会力量、大众传媒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整体化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才能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自我,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中,真正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共进,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1]陈丽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

[2]钱宇平,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3]刘晓慧.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8).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