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生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以S大学为例
2015-04-15孙卓君
孙卓君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当代高校生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以S大学为例
孙卓君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本文基于人口社会学视角,将人口问题放在社会学理论框架下,探讨社会学视角下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的干扰。本文针对2014年“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落实,应用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在校高校生的生育意愿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以下几点:1、在校高校生的生育意愿现状;2、“单独二孩”政策对在校高校生的生育意愿有无影响;3、影响在校高校生生育意愿的因素。本文将根据“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对当代高校生生育意愿的影响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措施,从而推进当代高校生更健康的生育行为。
生育意愿;当代高校生;新生育政策;影响因素;建议与措施
2013年12月23日,国家卫计委称,将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内在各省、市、区陆续启动“单独二孩”政策。由此本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014年,正值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环境改革之际,在校高校生的生育意愿是否会受到显著影响?”
本文基于社会学的角度,将人口问题放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下,对在校高校生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
在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中,生育是必须而必要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但在21世纪,生育文化早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作为深受生育文化所影响的生育意愿是否也存在显著的变化,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讨的。此外生育意愿还反映了人们的生育需求,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生育政策。通过生育意愿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育龄青年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的特征,正确判断人口变化形势,为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文选取当代高校生作为调查对象,以S大学为例,抽取了108位在校高校生为调查对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校高校生对于生育的敏感度不够,因此本文进一步展开了调查,选取了30位已毕业的高校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思路
从该框架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在校高校生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主,分别对生育意愿和生育意愿影响因素操作化,并应用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对在校高校生和已毕业高校生这两个群体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最后根据这些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基于在校与已毕业的高校生生育意愿比较分析
(一)生育意愿基本情况比较
1、理想生育时间
从理想生育时间(年龄)来看,已毕业的高校生选择在26至28岁生育的比例明显低于在校高校生。认为在28至30岁生育较理想的在校高校生比例略大于已毕业的高校生,但对3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选择,在校高校生的比例低于已毕业的高校生。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已毕业高校生的理想生育年龄分布比较平均,考虑在30岁及以后生育的比例较大,而在校高校生的理想生育年龄分布则相对比较集中在26至30岁。
2、理想生育子女数
在校高校生与已毕业高校生的调查对象中均无人选择生3个及以上孩子,可见对于80后、90后高校生来说,即使多生也不会考虑生第三个孩子。而这两个群体考虑未来生育二孩的比例都超过半数,可见80后、90后高校生普遍都希望能生育两个孩子,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有这一考虑呢?“单独二孩”政策是否对这两个群体的生育子女数量产生了影响?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考虑不生孩子的比例极低,可见对于大多数80后、90后高校生来说,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极少数人会选择不生育。
3、理想生育子女性别偏好
我们发现在假设只生一孩的情况下,在校高校生和已毕业高校生对于性别的偏好并不明显,“重男轻女”、“传宗接代”这些传统的生育观念在调查结果中并没有反映出来,相反地,人们对于女孩的偏好胜于对男孩的偏好。而且已毕业高校生在考虑只生一孩的前提下对于子女的性别偏好更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在考虑生二孩的情况下,在校、已工作高校生都更倾向于“一男一女”这种性别构成,也从中看到“儿女双全”的中国传统生育观念对于人们的影响较深,也许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的存在,可能需要进一步地做深入调查。
在生育子女性别这一维度,在校与已工作高校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已毕业高校生更实际去考虑抚养孩子的经济负担以及精神压力。而在校高校生则较随意地对待生育孩子性别,都倾向于顺其自然,不会考虑太多。
(二)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比较
1、生育时间的影响因素比较
对于在校、已毕业高校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学业、职业的规划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育计划,特别是计划继续深造的在校高校生,由于受教育年限拉长而推迟了自己的生育时间。另一方面调查发现当代在校、已毕业的高校生都会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生育,希望给未来的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由于已毕业的高校生更直接地在承受着经济压力,所以他们对于生育更敏感,从而他们的生育时间计划会更清晰和明确。
2、理想生育子女数量的影响因素比较
考虑到篇幅原因,本文选择了最后一题对于理想生育子女数影响因素做了频率表进行分析,调查结果验证了之前提出的设想:经济状况对已毕业高校生生育意愿的影响较大,更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经济因素对于当代育龄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不容忽视。
此外,从对影响因素的选择结果来看,在校高校生觉得“我的生活乐趣和满足感”仅次于经济因素和让孩子有个伴这两个因素,而对已毕业高校生来说,仅次于这两个因素的是“健康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个群体在考虑生育二孩问题上的不同体会和看法。
3、“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对在校、已工作高校生生育意愿的影响比较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校、已毕业高校生普遍认为“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对于自己的生育子女数没有很大影响,但在调查对象中仍有一部分人觉得这一政策对自己生育子女数的影响不确定,可见“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政策对育龄青年的影响力,更好地在政策层面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促使人们合理化生育。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当代在校高校生在生育意愿(生育数量、生育时间和生育性别偏好)方面并没有存在较大差异。当代高校生的理想生育子女数普遍为1孩或2孩,绝大多数人认为生男生女无所谓。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当代高校生中正逐渐淡化。此外通过对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传统思想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弱化,教育作用逐渐增大,育龄人群的文化程度越高,越趋向于少生和无性别偏好。同时还发现调查对象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会更多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个人发展计划,追求更高的收入和较好的物质条件。
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了解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在校、已毕业高校生在生育意愿方面的变迁差异,并追问影响在校、已毕业高校生生育意愿的因素。并通过调查“单独二孩”政策对在校、已毕业高校生生育意愿的影响力,考察在校高校生这一群体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要求之间的现实差距,以期这一调查结果能有助于政府制定出合理化的生育政策,进一步做好人口工作,引导当代高校生的生育意愿向科学的生育观转化。
四、建议与措施
在调查过程我们发现,生育意愿的调查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难以达到希望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这是目前我国生育意愿调查研究存在的最大困境之一。另一大困境是,目前研究中,被调查者绝大部分没有结束生育年龄,其生育行为存在很大变数,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对应关系无法确定。而这些困境都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中寻找更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期获得更有价值的数据和调查结果。
为了能使调查数据更贴近调查对象的生育行为,我们应对接受生育意愿调查的同批人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直至其完成生育过程,如此取得的生育行为数据才接近事实。同时不应忽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各自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中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这样不仅大大有助于避免因片面简单推理而产生误差或错误,也为相关决策的制定和未来人口的规划提供正确的实证证据。
[1]顾宝昌.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J].人口研究,2011,02:43-59.
[2]王学义,王春蕊.禀赋、场域与中国妇女生育意愿研究[J].人口学刊,2011,01:3-9.
[3]许光.低生育水平下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的经济约束与政策突破[J].中国青年研究,2011,05:77-81.
[4]马小红.趋同的城乡生育意愿对生育政策调整的启示——基于北京市城乡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1,06:80-85+79.
[5]姚从容,吴帆,李建民.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2000-2008[J].人口学刊,2010,02:17-22.
[6]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63-64.
[7]马玥明,安冬梅.在校大学生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辽宁高校的调查[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02:19-20.
G64
A
1008-7508(2015)08-0072-02
2014-12-19
孙卓君(1991-),女,江苏常州人,苏州大学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