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卡契“物化说”看“审美救世”的美学思想
2015-04-15李悦池
李悦池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卢卡契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思想家和评论家。在他笔耕不辍的学术生涯中,对于美学领域的关注贯穿其一生。他的博士论文《戏剧的形式》,1911年第一部美学论文集《心灵与形式》,晚年代表作1963年出版的《审美特征》,三部作品跨越半个世纪。虽然卢卡契的思想曾因时代、阶级、意识形态的变更受到过许多争议,但是他对于文学艺术体验和认识以及理论上的阐述仍是主要着眼于对“美的规律”的探寻。他的美学思想及观念对于后世文艺美学及文学理论批评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美学作为一门研究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哲学观的取向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卢卡契的美学出发点是他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物化”说。因此本文从“物化说”入手来浅略探寻其“审美救世”的美学观。
一、“物化”释意
卢卡契在1923年出版的专著《历史与阶级意志》一书中正式提出“物化”这一概念。这一理论被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他们对社会文化进行批判的有力理论武器。因此《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书也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卢卡契的“物化”理论受到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的影响,并且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及的“异化”不谋而合。(有人认为卢卡契的“物化”理论受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影响,“物化”和“异化”两者相似,但《历史与阶级意志》于1923年出版,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出版,因此称“不谋而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造成的一个基本现象就是“人的异化”。人的本质在劳动中产生,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和阶级的分化,劳动者丧失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沦为机器的奴隶。这样一来劳动就变成了“异化了的劳动”。如马克思所说“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人被夺取了他的无机身体即自然界”。①这种异化的劳动使人变成“物”以及商品。卢卡契进一步阐释“工人的劳动力和他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但这两者所不同的并不是工人的精神能力被机械化所压抑了,而只是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人格的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②卢卡契正是从这一“异化”理论出发引申出“物化”学说。
卢卡契立足于时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以及无产阶级的状况,对“物化”学说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生产”逐渐磨灭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工人在生产线上以固定的动作进行机械的重复,“物化”为生产线上机器的一部分。同时,更为可怕的是机械性使经验水平的数字变为一种可计算的工作定额,进而将这种机械化扩张到工人的心灵之中。“为了促使工人们的心理的特性结合到专门的合理性的系统中去,把他们的心理特性归结为统计学上可行的概念中去,工人的心理特性被这种合理的机械化过程从他的总体人格中分离出去,并使这种心理特征与其人格相对立。”③这句话鲜明的阐释了工人由于被异化而逐渐丧失其主体性,由自我变成了他者。
由此可见,卢卡契对于马克思“异化”学说的阐发之处在于他更加着眼于物化了的意识。如果说马克思所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对工人阶级的异化这一现象,那么卢卡契的关注点则更集中于这种异化劳动对工人阶级心理结构的“物化”意识。他认为只有身处劳动之中的无产阶级才能够真正充分的意识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化”,并且在认清异化了的劳动对人产生的“物化”结果之后才能产生革命的认识。也只有在这前提之下,工人阶级才能真正从实践中去有意识的改变命运。
“物化”这一概念是卢卡契思想的核心概念。卢卡契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意识“物化”的现象之后,他便自觉的立足于此,积极的探索如何摆脱这一枷锁的出路。由此出发,卢卡契从“物化”说入手,提出了“审美救世”的美学思想。
二、“审美救世”的美学观
卢卡契的美学思想深受其“物化”学说的影响。为了解决人的“物化”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弊端,卢卡契自觉地从美学这一角寻求出路。卢卡契的美学思想立足点就是人,也就是说卢卡契的美学观点中着重关注着人的感受,心灵和人作为“类”的生活。他对于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对人的“物化”,提倡对人性的张扬和人主体性的肯定。卢卡契对于审美活动的作用的肯定可以从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康德和席勒的评价中窥见一二。卢卡契反对“物化”,他对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席勒的“游戏说”有着高度评价。他认同康德将审美赋予了“以处于用其他方法不可调和的对立之中的中介作用”。对于席勒的“游戏说”,卢卡契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引用了“当他是人时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时,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④这都表明了卢卡契对于审美活动对于人的发展作用的认可和肯定。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卢卡契对于康德和席勒的观点又有进一步的阐发。他不仅将审美活动看成是一种娱乐消遣,更是将审美作为抵抗人的物化的工具,以期实现“审美救世”的目的。
卢卡契的美学观点大多集中于《审美特性》这部美学著作中。他指出“审美反应的深刻的生活真理在于,这种反映总是以人类的命运为目标”。⑤艺术创作是审美观的感性显现。由着眼于人类命运的审美观出发,卢卡契进一步将审美救世引入到艺术的创作之中。“在每一种艺术活动的背后都隐藏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实际上到多大程度上是人的世界,他能够肯定这个世界适合于自己,他的人性到什么程度”。⑥由此可见,卢卡契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创作问题总是以人的本性和生存状况为重要命题。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物化,实现审美救世的美学观念。卢卡契在《审美特性》一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提出了哲学本体论方法,以日常生活和劳动为基点,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中揭示审美发生的机制。他以日常生活为本体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即“艺术由日常生活分化”。卢卡契根据人的活动的不同对象,把人对现实的反映分为日常生活的、科学的和审美的三种反映形式。“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样两种对现实更高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只有由人类生活发生、发展,内在规律及其根源的动态关系中,才能推导出人对现实进行科学反映和现实反映的特殊范畴和结构”。⑦
这都反映了卢卡契对于这一命题的探讨既是反映审美意识与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人的健全和发展。卢卡契从审美需要的产生处着笔,就审美对人的健全和发展进行阐述。他认为人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科学以及艺术之中。这是一种人类对自身确证的需要,只有当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在主观上对人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威胁时才会产生这种需求的意识。这种需求意识背后隐藏着的是人自身主观性的,对本质和非本质事物的分离。卢卡契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使生产资料与工人阶级分离,人被“物化”为流水线上机器的一部分。这种人主体性的丧失激发了这种需求的意识。由此可以说,人类审美活动的形成,即是人的一种新的对象性的确立,也是自身心理的一种文化建构。卢卡契认为人类的不断进步集中表现在科学和艺术中。人类通过实践劳动,逐步趋追求艺术和科学,以期不断超越日常生活。在艺术和科学两者之间,卢卡契尤为重视艺术的作用,认为艺术“以其自身的手段与那种将人的感情的,属人的环境图式化并由而僵化的倾向做斗争”。“艺术与同时代的科学或哲学相比,在消除生活僵化、拜物化的现状方面,理所当然走得更远,更加彻底。”⑧由此可见,艺术在超越日常生活的僵化,摆脱“物化”方面的作用受到卢卡契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在审美中,人们透过日常生活将观察世界和自我体验融合成一种新的直接性。审美能够从直接存在的个性的主观性达到独特的自我身上表现出的类的品格。审美和艺术通过人的实践而展露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审美和艺术的重要性也就正是在于他们在促进人性发展以抵抗“物化”的作用。因此,卢卡契认为审美的作用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其承担着于审美活动中发现人作为“类”的意义。从而,实现抵抗“物化”的审美救世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卢卡契以“物化”说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反映论为哲学方法而生发出的“审美救世”的美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克服“物化”实现人性自由和张扬人类主体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卢卡契的美学观点也影响着后来法兰克福学派,对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的美学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注 释:
①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
②③④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3
⑤⑥⑦卢卡契.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6
⑧卢卡契.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9
[1]张方.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卢卡契的美学观、文学观和批评观[J].长江学术,2007,(4).
[2]徐恒醇.卢卡契美学的开拓性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