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开拓者
——记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
2015-04-1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发展经济学的开拓者
——记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
●本刊编辑部
威廉·阿瑟·刘易斯,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1979年与西奥多·舒尔茨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学院贺词如是评价他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刘易斯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刘易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刘易斯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有趣的是刘易斯的简单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有助于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统计发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视”。本期大家走近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及他所开创的发展经济学,了解这位黑人经济学家的人生与贡献。
黑人中的表率
“绝对的正直,永不动摇的勇气以及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在刘易斯看来是他母亲身上最伟大的品质。1915年刘易斯出生于原英属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今圣卢西亚共和国)的一个黑人移民家庭,在其7岁时,父亲去世。正是刘易斯的母亲凭借自己的坚韧将包括刘易斯在内的兄弟五人拉扯成人。在人生的很多阶段,刘易斯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以及对于女性的尊重。幼年时期的刘易斯聪明早慧,曾跳级就读,14岁就修完取得剑桥学院文凭的所有课程即获得大学入学资格。此后的四年时间,刘易斯在政府部门任职基层办事员,对于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文书技能熟练掌握,如打字、记录、写信及档案管理等,同时对行政与法律架构也开始熟悉了解,这些初入社会的历练对其后期学业助益良多。1932年他获得了路易斯政府的奖学金,当他即将迎来人生新阶段的时候也面临着深深的迷茫,父母家庭难以给他以专业和指导,社会中也只有律师、医生、传教士和教师的职业为他这样的黑人青年敞开大门,这些职业并不是他的心之所向,他一心想成为的工程师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坚决不会被雇佣的。当翻阅了解了伦敦经济学院商学士学位的课程简介后,刘易斯被吸引并决意前往修读。他的母亲也给予他最大的信任与支持。
1933年,刘易斯动身前往伦敦,修习商学士的课程,其中经济学成为他最拿手的科目。至1940年他攻读下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毕业后的刘易斯担任了商学系教授普兰特爵士的助理讲师,也是刘易斯的导师。在导师的推荐下,刘易斯成为该院有史以来聘用的第一个黑人教师。然而普兰特爵士给他的最大影响还是在这一时期刘易斯的学术研究方向上。普兰特专攻英国产业组织,也指导刘易斯的博士论文选择该领域,因此在伦敦经济学院执教的这一时期可谓刘易斯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阶段,即从事对一般经济问题和各项工业的研究。刘易斯对这一研究领域有着很大的兴趣也乐于从事更深入的研究,从这一时期他的主要著作也可窥出刘易斯的主攻方向:《1919-1939年经济概况》、《固定费用》、《经济计划原理》等。
离开伦敦经济学院后,刘易斯迎来了他学术生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1948年他到曼彻斯特大学任职教授,并主持S·杰文斯政治经济学讲座。这一阶段开启了刘易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钻研。由于其本身的黑人身份,早年曾经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投宿遭拒、受到推荐却工作不成,以及种种失礼的对待等,都让他具有了反帝国主义的思想,关心与同情贫穷国家的人民。加之多年经济学研究的积累,此时的刘易斯对经济发展问题更感兴趣。他在曼彻斯特大学开始系统地讲授发展经济学的课程。这一课程更着重于政策层面,因此对于社会学与政治事务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是必需的条件。这一时期他撰写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经济增长理论》,这些著作奠定了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1959年刘易斯任西印度大学副校长,因对该校作出贡献而被英国女王晋封为勋爵。1963年起,刘易斯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授,主持J·麦迪逊政治经济学讲座。这一时期刘易斯的研究重点是国际经济的历史演变,主要著作有《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热带贸易问题:1883-1965年》、《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增长与波动:1870-1913年》。除了任教职以外,刘易斯曾任英国殖民地开发公司董事;加纳、尼日利亚、西印度群岛等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顾问;牙买加中央银行董事;加勒比地方开发银行总裁;他还曾在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任职。他希望以自己为表率,为发展中国家贡献心力,也因此成为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和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986年,刘易斯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住在巴巴多斯岛上,继续他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研究,为各国提供发展上的指导。1991年,刘易斯去世。他在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在其生前身后都对发展中国家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从没有想到我要成为经济学家,家母曾教导我要全力以赴,而这正是我一生努力去实践的”——这个曾经的黑人少年,一生都在践行他伟大母亲的教导,执着而坚韧,终成为黑人中的表率、享誉全球的经济学家。
站在刘易斯的肩膀上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关于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枯竭的一则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文章指出:随着富余劳动力日益枯竭,中国正面临经济学家所称的“刘易斯拐点”。而这一拐点理论正是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相关理论。
1954年,刘易斯发表在《曼彻斯特学报》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二元”模式:他指出贫困国家的传统部门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在这些劳动力转移到现代资本主义部门的过程中,工资水平不需要提高。他把这样的劳动力称为剩余劳动力。由于贫困国家经济增长缺少的主要资源是资本,剩余劳动力转移又不会提高工资,所以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国家的总产出和总利润都会快速增加;而总利润又会再积累为资本并用来扩大现代部门,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转移,总产出、总利润和总资本并进一步增加。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贫困国家将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和最终消除剩余劳动力。
通俗点说,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只要按照城市工业部门现有的工资水平给他们工资,他们就愿意转移到工业部门。所以,工业部门只要有资本就能雇佣劳动力并扩大生产。而工资不必提高意味着工业扩张增加的将是利润。工业部门把利润再投资为资本,就能利用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扩张,经济就将快速增长。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会延续到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失、工资水平开始提高为止。刘易斯因为上述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刘易斯理论之所以值得纪念,不是因为它的获奖,而是因为它给发展中国家指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增长之路。确实,发展中国家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同样,只要有资本,发展中国家将快速增长。过去的欧美国家、战后的亚洲四小龙、近年来的中国和印度都证明了这一点,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也正在证明这一点。
然而,在学术界一直都存在着对刘易斯这一理论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刘易斯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有一定的描述能力,但却无法解释这种发展是如何发生的,对于政策的指导能力也有限,是一个“静态的工业化理论”;也有学者从人类目前所处的非农化转型过程来看,全世界还有大量农业人口和劳动力需要转出农业,在这样一个非农化转型时期刘易斯理论不免有局限性,即他只讨论了非农化的一种特殊情形即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情形,且在剩余劳动力消失后,如何在解决农业和非农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前提下继续转移农业劳动力的现实问题等刘易斯的理论都存在局限性;甚至与他同一年分享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曾专门撰文批评过刘易斯的 “二元经济理论”。 但是,刘易斯作为发展经济学开拓者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他一生著述颇丰,足迹也行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角落,除了以上提及的那篇对于发展经济学有着开创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他在1955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至今仍被认为是“第一部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经济发展问题的巨著”。而他在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能够勇于突破种族歧视的藩篱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杰出贡献无疑更值得敬重。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正是对其一生工作的肯定。
这位“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开创者”一直对发展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寄望,他曾在1986年的一个演讲中说道:“有关经济成长的研究充其量只处在婴儿期,各个国家起落浮沉不定,我们实在很难预测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哪些国家在经济上会有最好的或是最坏的表现。不只对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亦然。经济学在解释过去二十年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但是谈到预测未来,则常是沦为意识形态的论述。”站在刘易斯的肩膀上,如何在非农化转型问题研究中有所突破,如何在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推进,则是留给经济学领域后来人的命题。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如何在超越刘易斯理论的经济学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则被寄予更多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