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年一贯学科育德模式的探索

2015-04-14郭艳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育德教研习惯

郭艳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我校以探索九年一贯学科育德模式为突破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及实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化课程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坚持德育为先,贯通九年四段教研方式,探索九年一贯学科育德模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保障

2013年,学校开始试行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模式,改变组织结构,建立“三大”系统——九年四段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小学教育贯通、中外教育融合的教育教学工作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监控系统,实现中小学教育贯通,迈出了探索九年一贯学科育德的关键一步。

此外,学校还建立听评课制度,通过常态课验收、推门课、组内研究课等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学段主管、学科主管全程听评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建立教研活动制度,制定月教研活动主题和内容,按照每周或双周活动细化教研内容,将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制定学科建设方案,分析学科内容和目标,清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举措,探索实施途径。

强大的研究团队是基础

专家指导团队。学校聘请特级教师、专家型校长、市区教研员定期来校指导德育教学研究,对教师进行多元化、多梯度、多途径的高起点培养。

骨干跨校联动。我校打破校间界限,在德育学科开展骨干跨校联动,聘请外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与我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指导备课、磨课,一起梳理学科目标体系,促进教师成长。

校内师徒牵手。我校通过校内师徒结对牵手,开展组内听评课、1-9年级学科大组教研活动以及四个研读活动(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读学生、研读自我),在组内教研和教学实践中深化德育教学。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手段

我校以行动研究法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将普适性学习习惯、“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善德教育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整体构建德育教育体系。通过案例研究,挖掘同一领域、同一主题的德育资源,在不同学段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习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系统的研究内容是关键

梳理学科体系,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为了保证中小德育教材的系统性,学校德育学科教师对1—9年级德育学科的课标、教材进行了研读和系统梳理,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有效衔接、相互协调。

遵循认知规律,实现教与学方式方法上的衔接。我们以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年龄特点,在不同学段挖掘同样的德育主题资源,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嵌入思维导图等特色工具,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师教学和教研能力,实现教与学方式方法上的衔接。

注重持续发展,实现习惯养成与能力提升上的衔接。结合朝阳区“小学学生习惯培养工程”和“中学学生能力提升工程”,学校开展了普适性学习习惯的研究。我们根据九年四段的设置将普适性学习习惯进行目标分解,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习惯,将习惯目标体系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习惯养成与能力提升上的衔接。

我校九年一贯学科育德模式打破了学科、学段壁垒,增强了学科育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连贯性成长,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各学段教师团队协作,加强学科间相互配合,多学科找准衔接点,发挥综合育人作用,真正实现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将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的学习乐园和精神家园。

■   编辑  于萍   ■

猜你喜欢

育德教研习惯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上课好习惯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