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新常态”
2015-04-14朱传世
朱传世
编者按:2011年,北京市开展综合专题教育,整合后的专题教育包含“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四大模块的主要内容。专题教育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主要教育内容,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关于自然、环境、社会的知识;能够正确面对社会现象;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期,我们分享中小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安全教育方面的特色实施,以期碰撞中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从而助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专题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政府部门倡导、由学校组织实施,旨在培养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活动。专题教育在实施方式中遭遇了尴尬,表现为一些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应付、应景的做法,特别是在各种高利害的考试面前,专题教育往往被压缩。面对专题教育的这种“常态”,北京市着手进行了专题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工作,打造专题教育的“新常态”,主要做法如下。
1.专题教育课程化
纵观各类专题教育可以发现,它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融为一体,它是个人、集体、国家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它关乎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终身发展,它关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既然如此重要,就要做成真教育。为此,北京市专题教育项目组着手开展了专题教育课程化工作。
确定课程目标。专题教育课程目标定位在六个方面:培养意识,形成习惯,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内化为素养,外显为行为。通过专题教育,我们要把学子培养成有自觉意识、良好习惯、娴熟技能、必备能力、综合素养、文明行为的世界公民。
整合课程内容。目前,北京市将以前的几十本教材简化为现在的8本教材,分布在小学1-5年级、初中7-8年级、高一年级。整合后的教材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把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编写全过程,以“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明线,以“个体—集体—国家—人类”为暗线,经纬交织,该教材是迄今国内外第一套专题教育综合教材。
优化学习方式。教材编写时,每课都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活动。小学1-3年级为“做一做”,小学4-5年级为“做中学”,初中7-8年级为“体验设计”,高中一年级为“学以致用”。目的是通过游戏、活动、辨析、演练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体悟、感知,从而内化于心。
开放课程评价。专题教育学习不做纸笔测验,课程学习评价围绕问题解决、项目研究、方案制定、自我检视开展。
2.创新实践常态化
专题教育课程化后,课程实施纳入北京市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定位为“市(省)级地方课程”,在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课时的总课时中支出。
从2011年开始,北京市专题教育项目组开展了“北京市中小学专题教育与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创新实践活动”。这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穿越各专题内部的边界,打通各专题与各学科课程的壁垒,做好学习生活与家庭生活、学校主题活动、社会资源的衔接与互动,同时为个人的健康发展、学校的课程建设、社区的和谐共建贡献力量。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变化:学生不仅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主动关爱身边的同学;他们环保意识强了,遇事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维度了;他们还参与到美化校园的行动中。专题教育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参与生活,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师生共同解决生活问题,创造更好的生活。
3.理论研究结构化
专题教育作为一种教育门类,理论研究微乎其微,但这种教育形态一直存在着。近年来,北京市在开展实践研究与推进的同时,在着手搭建理论研究框架,包括专题教育文献研究、政策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评价研究、整合研究、资源研究、师资研究、实践研究、与学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德育活动的融合研究等。每一项研究又细分为诸多细目,力求将宏观架构与微观操控有机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专题教育走向“新常态”,专题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经验给学科课程规划和学科教学改进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
■ 编辑 王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