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行志愿”的创建与教育实践
2015-04-14张洁
张洁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我校以“悦行志愿”为突破口,以弘扬“志愿精神”为主线,通过课程培育、活动发展、岗位践行等主要途径,引导师生立足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动中体验乐于担当、悦在助人的志愿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程中培育志愿精神,悦在理解
整合国家与地方课程,实现内容互补。学校在明确志愿精神培养内涵的前提下,引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深挖课程资源,利用“品德与社会”和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班队会、校会,设计实施培育志愿精神的“悦行”教学活动。例如教师落实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参与与服务”目标,融合地方课程“学做志愿者”“社区里的志愿者”等内容,制定了志愿服务计划,带领学生走进“空巢家庭”,温暖老人的心灵。
开发校本课程与资源,实现教学对接。我校地处和平家园社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资源。社区街道两侧有800米长的浮雕墙,镌刻着影响中华民族历史的戊戌变法等重大事件和唐宋八大家等著名人物,内容涵盖了历史、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我校依托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社区课堂,以各领域榜样人物为线索设计实践课程,指导每个学生都成为社区浮雕墙的志愿解说员,促进学生收获知识,学以致用。
◆在活动中发展志愿精神,悦在体验
全校升旗仪式以“悦在国旗下”为主题,邀请家长、社会中的志愿服务榜样走上升旗台,带领师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志愿微行动,用日积月累的志愿服务来成就爱国的大梦想。
班队会倡导“悦从点滴做”,鼓励学生发现并坚持做好自己身边的每件小事,争当优秀志愿者。五年级的宁潇滢同学接替爷爷的志愿服务项目,每月按时、准确地把杂志和文件分发到老党员的信箱,还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到家里。在“重阳敬老”班会活动时,师生通过分享宁潇滢同学的事迹领悟到:弘扬志愿精神,人人有事可为,事事大有可为。宁潇滢同学能坚持几年把这件小事做好,我们也能行。
每届毕业生典礼突出“悦在传承中”。在“助残报摊”和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活动接力仪式上,毕业生志愿服务者的切身感受、家长教师眼中孩子的成长变化、残疾人和“空巢老人”的真情表达,给学生留下深刻而难忘的记忆,感染、激励着学生一届一届地传承志愿服务的荣誉和责任,收获成长的喜悦。
社团活动培养“悦行有技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望京校区位于聚集外籍人士的科技园,学生诗韵社团每逢传统节日都会走进社区,向外籍居民宣传中华诗韵文化,在悦诗舞台锻炼和提高了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社会大课堂利用教育资源鼓励“悦学有创造”,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育实践机会。毗邻公园的校区组织学生在科学课学习鸟的知识,在信息课查询鸟的资料,在美术课创作爱鸟宣传画,在劳技课为护鸟制作鸟巢。师生积极走进公园为小鸟安家,向游客宣传爱鸟知识,表演爱护动物的童话剧。如今,这项爱鸟护鸟的教育实践活动已拓展到北京动物园,学生每年都要亲自进园做宣传引导。开展志愿服务,在孩子心中根植了志愿环保、服务社会的种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岗位上践行志愿精神,悦在收获
全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志愿服务岗,例如班级的课间安全巡视岗、窗台卫生保洁岗等。有许多学生主动承担双岗,活跃在值周、广播、分餐、课代表、整理图书等岗位,在不同身份的自然转换中,履行职责,自我教育。
各校区开发和利用优质的社会资源,在社区、公园、敬老院、文化馆等地建设了一批校外志愿服务实践岗,组织学生开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悦行志愿”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实施,学生的志愿服务有岗位,有作为,有收获,“悦”在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悦行志愿”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一是发挥综合评价手册的导向作用,把学生的志愿行为载入档案;二是利用假期的公益活动志愿单,激发学生走向社会广阔天地、学以致用的热情;三是整合每月开展的“悦之星”之“志愿星”评选、每学期的“星光大道”以及年底辞旧迎新的“感动附小年度悦之星”颁奖大会,开辟了以“悦行志愿”为荣、“新星”不断涌现、榜样示范作用持续辐射全校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