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相生 自然天成
2015-04-14曹彦彦
曹彦彦
大峪中学作为一所远郊区示范校,近年由于生源外流、信息闭塞等原因,与城市核心区市级示范校之间产生了差距。近几年,学校试图通过“山谷课程”建设,探索“山谷相生、自然天成”的办学理念,实现跨越式特色发展之路。
“山谷课程”借助北京市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带领大峪中学师生研究门头沟区永定河谷的山、水、人、城等课题,由浅入深、由近及远,遵循“山谷相生、自然天成”的教育理念,培育“崇德尚学、知行合一”的核心价值观。
“山谷课程”的开发模式是一个基于社会需求的三棱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学校教育也相应发生变化,例如个性化人才、创新人才、实践人才的需求呼唤着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多样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山谷课程”从实践基地中萃取案例、问题、活动,从科研院所引入研究方法与手段,创设出学习情境用于师生学习。课程位于三角形的重心。学生的实践基地由近及远、科研院所的支持逐步增加、师生的探究逐层深入,因此三角形逐层上升,发展成为三棱锥体,椎体的顶端即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高追求——形成价值观。尽管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学校课程所能完成的,但是课程中生成的价值观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各种学习和生活。
“山谷课程”是“山谷相生、自然天成”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山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不仅是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在体验中更新教育理念、更新学科知识的过程。在漫步青山上、游走绿水边的过程中,师生的身心都得到滋养。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特长逐渐发展为专业志向和理想,教师的教学风格也逐渐凸显。师生的生涯规划、学业规划、事业规划都在“山谷课程”中日渐明晰。
怎样把国家课程还原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我们的对策是“国家课程山谷化”,即把国家课程的重点内容与山谷实践活动匹配。当教师走进山谷,开展研究时,深切地感到自身实践能力的匮乏,渴望专业帮助,这时科研专家成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宝库。例如,北京大学的关平教授多次来到门头沟区指导地理教师开展“山谷课程”,在报告厅讲《地质学引领人类发展》,在曹家沟讲解岩石的沧海桑田,在陈家庄介绍河流的返老还童,在下苇店详解古生物遗迹……关平教授为了给师生上一次课,自己开车在门头沟山区三次踩点,他严谨治学的精神成为师生的榜样。
课堂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主战场,是教师永恒的研究室和实验室。因此,我们研究“山谷课程”课堂化的操作技术,通过“山谷课程”课堂化,把山谷教育送达每个学生的心里。
学校逐步开发山谷教学资源案例库,鼓励教师以山谷中的山、水、人、城作为国家课程的教学案例。例如,邵正亮、陈鲲老师带领学生在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季军晖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从秸秆到可降解塑料》,陈鲲老师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提炼出来,简化、转化到课堂中。
在国家课程山谷化的过程中,只有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以选修的方式参加实践活动,但是“山谷课程”课堂化的工作,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吸收每一次实践活动的精华。
我们的山谷书院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校园宽敞、教师潜心治学、学生朴实热情,漫步在山谷书院中,心灵和身体都能得到自然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