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留下的“非物质传家宝”

2015-04-14南振中

新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家宝儿孙姊妹

像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母亲,这就是家。

不幸的人,父母已远走,满怀的爱无处投递;幸运的人,父母健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本刊在 “情感”版组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名人专栏,邀请各领域名家、名人,以他们饱蘸激情的笔触,书写感人至深的父母情。

如果你也有与父亲母亲难以忘怀的情感故事,欢迎来信来电,与大家分享至爱天伦。

(来信来电信息见本刊目录页。)

我的小孙子豆豆、点点、丁丁喜欢看电视台艺术品收藏节目《寻宝》和《鉴宝》。有一次,他们看到画面上许多人捧着“传家宝”,请专家鉴定,就问:“太奶奶有没有留下什么‘传家宝?”充满童真童趣的提问,引发了我对“传家宝”内涵的思考。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传家宝”指的是“家庭里世代相传的宝贵物品”。人们通常把祖辈传下来的玉石珠宝、名人书画、古代陶瓷、金银饰品当做“传家宝”。母亲张秀芳生于1920年,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上过学。成家后生了我们兄弟姊妹5人。由于我父亲过世得早,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难有积蓄。三年前,母亲不幸病逝,临终没有留下房产和宝贵物品,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留下“传家宝”。我认为“传家宝”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型传家宝”;一类是“非物质传家宝”。母亲一生善良,养育了一群善良的儿孙;一生勤劳,养育了一群勤劳的儿孙;一生厚道,养育了一群厚道的儿孙;一生争气,养育了一群争气的儿孙。母亲至少为我们兄弟姊妹留下4件“非物质传家宝”——

第一 “坐得端、行得正”

我们小时候,母亲十分重视家庭礼仪教育,这种教育是从纠正坐姿、站姿开始的。母亲对我们兄弟姊妹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背着书包上街,两眼要往前看,不能摇头晃脑、左顾右盼。”母亲还说:“一辈子都要坐得端、站得直、行得正!”

2002年4月20日上午,第八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开幕式在三门峡市体育馆举行。应市委、市政府邀请,我同几位省、市领导坐在主席台上。散会后一进家门,母亲就对我说:“电视转播我看了,几个小时,你都坐得很直,没有斜靠在椅子上。”我这才知道,尽管我已年逾花甲,母亲依然注视着我的坐姿。2004年4月15日,我应邀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专题演讲。学生见我两个多小时端坐不动,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当过兵?”我说:“没有。”学生接着问:“你是不是参加过军训?”我说:“对不起,没有。”学生又问:“那你的坐姿为什么像个军人?”我说:“这应该归功于我的老母亲。从小母亲就要求我们坐得端、行得正,坚持的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

第二 “吃亏是福”

母亲常说:“宁亏一尺、不占一寸。”“吃亏人常在,吃亏不算傻。”“只要不怕吃亏,路会越走越宽。”为了让我们兄弟姊妹明白这个道理,母亲还向我们讲述了年轻时分家的一段往事:

母亲说:“我16岁进了南家的门儿,有人嫌我娘家穷,提出分家。主持分家的舅舅、姑父问我:‘你想要家里哪些物件?我说:‘一张公公婆婆的照片、一尊公婆留下的弥勒五子坐像、一个被面儿、一个包袱皮。舅舅和姑父问:‘要被面儿和包袱皮干什么?我说:‘用被面儿包公婆的照片;用包袱皮包弥勒五子。舅舅和姑父又问:‘你们准备要多少间房子、多少地?我说:‘房子一间不要,地一垄不要。身外之物,要多少是个够?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强!”

母亲对我们说:“‘利是害、人人爱。许多人都知道‘不义之财不是个好东西,可就是想不开,不舍得丢,到头来倒了大霉。‘吃亏人常在,道理就在这里!”

“吃亏是福”的理念已经融入母亲的日常生活。前些年,母亲在农村居住。我们家劳力少,口粮有时接续不上,母亲就到邻居家借面。邻居大嫂对我妹妹亚玲说:“婶子是个好人,借面时是一平碗,还面时是一满碗;借鸡蛋时是小个儿的,还鸡蛋时是大个儿的。婶子总不肯让别人吃亏!”

2011年3月7日凌晨,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我当即从北京赶回三门峡。母亲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把我们兄弟姊妹5人叫到床前,交代后事。母亲说:“生前你们尽了孝,后事不能铺张,要办得简单。你妈这一辈子不爱财,就要个脸面。你们绝不能借为我办后事,占村里人的便宜。咱家不设礼桌、不收礼金。人家来帮忙,是看得起咱,要请人家吃顿饭,菜要做得好一点,多放些肉,叫乡亲们吃热、吃饱。谁要是敢收乡亲们的钱,就不是我的好儿孙!”

我们含泪记下母亲的遗言。我们知道,母亲是在告诫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占别人的便宜。不怕吃亏,朋友就会多一些,生存环境就会好一些,烦恼自然会大大减少。“吃亏是福”,这句家训让我们兄弟姊妹终生受益。

第三 “吃得苦中苦,黄土变成金”

母亲常说:“糖水里泡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有苦也有甜,苦尽甜才来。”“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母亲的一生,是吃苦受累的一生。上个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村里许多人家吃不饱。有一次我从学校回到家,看到母亲吃榆树皮做成的饼子。母亲还拿出几个白菜根,说:“扔了可惜,仔细嚼,后味儿有点甜。”我们家的房子坐落在村口高坡上,院子里没有井,母亲每天要从几百米远的水渠挑水,上坡下坡非常艰难。当时还种着几亩地,母亲家里地里两头忙。乡亲们对我母亲说:“你咋那么傻,把几个孩子都送出去上学,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受罪!”我是家里的长子,不忍心看着母亲受苦,就对母亲说:“妈,我不想上学了,想帮你干活养家。”母亲听了,一改平日的温柔,生气地说:“你们5个,你是老大,不好好念书,就是最大的不孝!考不上大学不怪妈,考上的,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到毕业!”

在母亲的熏陶下,我们兄弟姊妹渐渐养成了吃苦的习惯。1986年1月14日,我担任了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后来又被任命为新华社总编辑。在这个吃苦受累的岗位上,苦熬了7899个日日夜夜,不能说不累。之所以从不抱怨,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了吃苦的习惯。“苦中有乐、以苦为乐、乐在苦中”,这是我从母亲言行中悟出的生活智慧,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存境界。有了这种苦乐观,就可以做到“身苦心不苦、身累心不累”。

第四 “得理要让人,

不能得理不饶人”

母亲常说:“做人要善良、宽容、厚道。”“看别人不顺眼,是你自个儿身上有毛病。”“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事事跟人计较。”“理要直,心要宽,气要和。”遵从母亲的教诲,我们渐渐悟出与人和谐相处的宽容之道。1990年5月10日,是我48岁生日,马年又是我的本命年。尽管我不擅长作画,还是提笔画了一幅《骏马图》,并题写了法国作家莫罗阿的一段名言:“凡是乐观主义者,虽然经过失败与忧患,而自始至终抱着信赖人生的态度的人们,往往都是由一个温良的母亲教养起来的。”我想用这幅《骏马图》,表达我们兄弟姊妹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母亲把好习惯传给了我们,如今,我们要把这些好习惯传给儿孙。

2009年9月28日,我和老伴带着儿子、儿媳和豆豆、点点、丁丁回三门峡给母亲过90岁生日。回到北京以后,我编写了两本家庭内部读物:《欢庆母亲九十华诞纪实》和《故乡不能忘》。我特意把“母亲语录”写到书里,让孙子、孙女熟读、熟记,并常常对照,力求做到。比如,为了让小孙子“坐得端、行得正”,我和老伴让点点担任家庭坐姿监督员。吃饭时,如果有人坐得歪歪斜斜,不用多费口舌,只要说一声“太奶奶”,3个小孙子就会立即调整坐姿。

母亲没有留下物质型传家宝,却用一生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型传家宝”是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是世代相传的家风、门风。只要孝心依旧,只要家风不败,母亲就会继续守护着她的儿孙,因为她留下的“治家格言”已经刻在家人的脑海里,家内家外,一言一行,都映射着母亲的影子。

(转自郑州大学学报)

写给母亲的话

母亲张秀芳一生操劳,熬出了个“四世同堂”。2009年6月母亲90岁生日前夕,全家人商量要把兄弟姊妹的心里话写成一首献给母亲的歌。我负责撰写歌词,弟弟南振民谱曲。

我从来没有写过诗,更不知道歌词该怎么写,脑海里只有勤劳、宽容、善良的母亲的身影。2009年6月17日凌晨3时,睡梦中忽有所悟,从心底流出了几段“大白话”。我披衣而起,赶紧把这些话敲进电脑。于是就有了《妈就是“家”》这首歌。

2009年国庆节,我带着儿孙回三门峡给母亲过90岁生日。全家37口人饱含深情地合唱了《妈就是“家”》。每个人都沉浸在对我老母亲一生点点滴滴的回忆里。歌声停止了,“幸福洒泪花”的余音还在大厅里回荡。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4年,此时此刻最想对母亲说的就是:“有妈才有家,没妈家在哪儿?”

作者简介

南振中,1942年5月生,河南灵宝人。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传家宝儿孙姊妹
感悟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色“传家宝”
姊妹题比比看——三类临界问题的变式
中秋国庆喜相逢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姊妹
一间破旧的“传家宝”
忠厚是可贵的传家宝
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