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文化符号在客家文化产业开发中的应用——以客家围屋为重点的分析

2015-04-14张政坤钟俊昆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围屋关西客家人

张政坤,钟俊昆

(赣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一、客家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的密切关系

康澄认为:“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总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任何文化都是人类运用符号创造的奇迹。”[1]学术界对于符号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卡西尔认为“文化的物质体现就是符号”[2]。从文化符号学来看,符号的主要内容有:“一为文献典籍,如哲学、宗教、道德、法律、学术等方面的论著文献;二为艺术珍品,如文学、绘画、音乐、电影以及民间艺术等等;三为规制建设,指生活方式、道德习俗、礼俗仪式之类;四为器物营造,大起城池宫室,小至服饰笔砚,不一而足。”[3]符号的内容多种多样,形式各异,但是一种载体成为文化符号,前提是人们能够了解符号背后的族群性格、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乡俗民约等文化内涵。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和内涵丰富的客家文化符号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转型困境的出现,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思路日益为决策层和普通民众所接受,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成为客家地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民众实现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客家文化产业以客家地区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采用文化创意、文化创新等方法,发展客家创意产业,形成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多样化的客家艺术珍品、客家特色食品、客家服饰、客家生态园区等为一体的客家文化符号产业链。这一发展思路的无限可能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客家文化资源的潜能,为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从而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学者们对客家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论证客家文化所具有的区别与其他族群的文化特质;发掘客家文化可用于产业化的资源类型及其分类;探讨客家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路径;研究社会各界在客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客家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客家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试图从客家文化符号的角度入手,以客家围屋的传承、开发和利用为例,分析客家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符号的运用,阐明客家文化产业中客家文化符号所包涵的深层意蕴,以期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符号的全面、深度开发和运用,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促进客家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推动客家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

二、客家文化符号的演绎及其意义

为了分析的需要,本文选择客家文化符号中具有代表性的“围屋”,作为客家文化产业中客家文化符号运用的案例。因为围屋这样一庞大的单体建筑,把客家族群的日常生活完整地包含在其内部,俨然一个缩小的客家社会,可以说围屋是客家文化符号的杰出代表。围屋作为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屋不仅仅是客家人安身立命的场所,更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丰碑。在与土著争夺生存空间的社会环境下,举族南迁的客家人选择了聚族而居、抱团求生的策略,围屋这种集防御、居住、祭祀、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应运而生。[4]围屋作为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建筑,建造的目的之一就是防御。围屋构造注重防卫是客家人与土著、土匪强盗以及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反映,更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可以说赣南典型围屋——方形围屋的最大特点在于“防御性”和“血缘性”。[5]整体来看,围屋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王国,维持着族内人的生活起居。别具匠心的防御设计,给围屋及围屋内的族人带来人身安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族人心理上的安全感。毫不夸张地说,围屋与族人生死与共。

赣南作为客家的摇篮,现存围屋最多的是龙南县,占赣南地区围屋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也被称为世界客家围屋的博览园。其中的关西围更是客家围屋的经典之作。关西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历时29年,于道光七年完工。关西围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座具有赣南地方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关西围不仅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关西围得到了可观的经济资助来修缮和保护。随着文化产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也看到了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以围屋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产业。龙南县政府适时推出了以关西围为龙头,包括客家山水、饮食为主要内容的客家风情旅游项目,并且不断地推出具有客家文化符号性质的文化产品,包括客家特色小吃、客家服饰、客家手工艺品、客家山歌、客家采茶戏、擂茶和客家民俗活动等在内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了客家文化产业化的雏形。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收到了不错的社会和经济效果,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再发展。因此选择以赣南关西围的开发利用为案例,以小见大,可以归纳客家文化符号在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有效路径。

三、客家文化符号之于客家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研究文化产业,需要明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经济属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本身是一种资源。文化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投入生产活动之中,特别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理念中,文化已成为新的优势资源、独特资源。文化资源不受一国一地自然资源多寡的限制,这种资源从本质上说是可持续的。一国一地的文化背景、文化品质、文化底蕴、文化创新能力等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素质的优劣、品位的高低、发展潜力大小,所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再生产而使其产生市场价值。客家文化经济也就是通过对客家文化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再生产使客家文化创造经济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客家文化产业化的关键是客家文化符号的产业化。客家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相应的客家文化符号也犹如满天繁星。如此丰厚的客家文化资源,不仅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果实,更是客家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值得骄傲的资本。

(一)客家文化特色在产业开发中的运用

文化资源向经济转化大致源于两大转化机制,有学者称之为“镶嵌性关系”,“一是镶嵌于在地文化的逻辑,二是镶嵌于市场经济的逻辑。”[6]前者利用文化本身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传统性和不可重复性是其特点,如人文景观、古迹、民居等,这类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中开发,不可人为制造,更需要呈现其独特性、地域性和传统性。围屋作为赣南地区的名片,其建筑样式很直观地反映了客家人崇文尚武、聚族而居等文化特色,这可以作为产业开发的一个很好的基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开发策略,形成了以围屋为中心的综合性旅游开发项目。在这一复杂的开发项目中,仅仅抽离出作为客家传统民居的围屋来分析,以便于加深对政府开发围屋的认识,进而发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客家文化符合的独特性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开发。客家围屋作为建筑形态与营造方式具有其文化独特性。之所以说围屋是无可争议的客家文化符号,深层次的原因大概可以从筑造技艺来找寻。关西围作为赣南地区客家民居的代表作,并非徒有虚名,从关西围的选址和筑造艺术便可知,依风水信仰而建造的客家围屋,无论从那个角度观赏,都是至美的杰作。反观现代建筑的选址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无奈之举。围屋的筑造技艺独具匠心,遍布赣南大大小小的围屋,同在赣南地区却没有一座是相同的。这里的不同,不仅仅指围屋的外在样式,也指围屋的筑造技术。纵使现代的建造技术已经出神入化,但是,没有哪个建筑师能依照传统的围屋筑造技术建造一座新的围屋。地方政府看到了关西围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以及存在的危机。基于传统民居不可复制的特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修缮、保护,正是保存围屋这种独特的客家文化符号。关西围整体建筑保护较为完整,但围屋内的部分建筑构件,如上下跑马廊的楼梯、围屋内房屋的门窗等出现或多或少的破损的现象。2003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关西围得到了全面的维修加固,并对围屋内外周边的厕所、猪牛栏和一部分有碍景观的建筑物进行拆除,恢复了关西围的小花洲、后花园等园林式建筑。整体上是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以旧修旧”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恢复和保持围屋原来的面貌,修缮后的关西围基本保持了围屋内外的原貌,作为历史文物的价值并没有减少。这在此后的产业化开发中保有了其文化附加值。

以客家文化符号的深度体验促进产业开发。围屋开发者的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不可谓没有成效。笔者看来,这种单纯的保护开发还不足以彰显围屋作为客家文化符号的魅力。客家围屋,不仅仅是固化的一幢民居建筑,更重要的是,围屋是客家人生活的场所。客家人日复一日的劳作、每年定期举行的祭祖仪式、婚丧嫁娶、抵御外来入侵,定期定点的圩市等等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都在围屋内发生着。围屋内部建筑的布局紧凑,但是不会给人以混乱的感觉,整体建筑与局部布局下的日常生活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其实,外来的旅游者最好奇的莫过于客家人如何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场所内有条不紊地安排各自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来参观作为古建筑的围屋。基于此,围屋旅游资源开发者很有必要引入“体验式旅游”这一旅游发展理念。因为体验式旅游,正是对围屋生活场景的最好诠释,欣赏围屋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亲身体验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感受客家特色文化的魅力。产业开发者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搭建体验式的场景,更确切的说是搭建“舞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真实的体验环境。[7]客家地区围屋内的客家婚礼、祭祀活动等客家特色文化形式都可以设计成再现的真实场景。客家围屋建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防御外敌入侵,长期与土著、盗匪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积累,造就了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文化特色,直观地反映在围屋的建筑设计和客家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哲学上。产业开发者不妨就防御入侵的线索,设计一个好的剧本,编排一出“客家人智斗入侵者”的大戏。利用关西围完整的防御建筑体系,辅以枪械、马匹等道具,邀请前来参观的游客扮演部分角色,再现客家人抵御入侵的真实场景。体验式旅游,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体验,角色扮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继续探索的热情,避免出现同质化旅游项目。游客每一次前来,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对游客形成长时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避免“一次游”现象的出现,进而增加游客旧地重游的次数,还能通过连带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无形之中提高了景区的游客粘合度和知名度。

(二)以核心文化空间的营造拓展客家文化产业开发

客家文化产业开发要有精神内核,也要有一定的空间载体,营造核心文化空间有助于拓展客家文化产业开发。以客家祠堂为例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文化空间建构对文化产业开发的作用。赣南客家人,更大范围来说,全世界的客家人都具有浓厚的崇宗敬祖的观念。祠堂正是客家人崇拜、祭祀祖先的核心空间。客家围屋作为宗族聚居的空间,弥漫着浓厚的宗族文化。围屋内居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血缘关系发达,宗族延续不断,因此,保存了完整的宗族文化。祠堂,作为每一座围屋必不可少的建筑,大多建在围屋内部的核心位置。一般来讲,宗族的总祠是围屋内最雄伟和装饰最精美的建筑,所以说祠堂最能体现一座围屋质量的高低。祠堂是围屋内具有神圣性的公共场所,宗族事物的核心空间,供奉着宗族的先贤圣祖。宗族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祭祖仪式,缅怀先祖,教育族众,传承宗族的优良传统。旅游开发部门在开发关西围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似乎是忽略了围屋内祠堂的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文化资源,只是把祠堂作为一般性的民居建筑,供游客参观。旅游资源开发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这种趋于表象化的资源上,对于增强关西围吸引力是不利的。

从微观的客家祠堂推广开来,在不同客家地区召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宁化客家祖地公祭庆典、长汀客家母亲河祭祀活动就是从营造客家核心文化空间达到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客家人以祠堂为核心的祖先崇拜观念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对赣南的客家人来说的,而是面向全世界客家人。据统计,全球的客家人约有1.2亿,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客家人约有500万,他们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满天下”的现实,对于发展客家地区的旅游业是非常有利的条件。旅游开发者要努力吸引全世界客家人的目光,撩起他们寻根问祖的心,加快他们归乡的脚步,只有人员频繁的往来才能带动客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关西地区要想吸引全世界客家人的目光,“祭祖”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可以调动客家人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前来寻根。赣南地区是客家人迁徙路线中的一站,大量的客家人从赣南地区辗转到全国乃至各地,被称为“客家摇篮”,这一称谓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笔者于2014年10月份参加了在宁化召开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石壁客家论坛,选择在宁化召开这样一个会议,与宁化被称为“客家中转站”有很大的关系。宁化的客家人在石壁兴建了一座客家总祠,建造了一个客家博物馆,试图招揽客家人来参拜祭祖,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参加这个会议的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更大一部分是海内外来此寻根的客家人和前来洽谈商贸的客籍企业家。宁化为客家文化传播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宁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宁化兴建一座总祠和一个博物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地区的知名度。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流轮在不同客家地区召开、福建长汀县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也是如此,能够乐此不疲地举办这样的大型活动,其中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重要的支撑,而客家文化符合的本质作用和充分应用也是不难理解的。作为 “客家摇篮”的赣南地区,在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其它地区的发展经验,发挥赣南围屋特色,发展以具有客家特色的核心文化空间为主体的文化产业。

(三)客家传统民间文化的再创造

客家文化符号经济价值的释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逻辑,这种方式就是要使客家文化再创造与创新。以传统的技艺、传统的元素为基础,对原有传统工艺、传统产品进行市场化的再造,或把文化要素融合到相关产业和产品中,对于客家特色产品、客家美食、客家戏剧、客家文艺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对其进行创新、宣传、包装甚至于重构,以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8]赣南客家地区饮食文化和民间文艺丰富多彩,一直是客家地区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客家人的特色饮食,源远流长,深蕴中原汉唐饮食文化之遗风,又融合了本土客家的制作工艺和特色,其味之香、其香之浓,其形之美、种类之多,让诸多游人为之倾倒。客家美食大多是以米、薯、芋等为原料,进而衍生出如凤眼珍珠、捶鱼、乌粉,腊皮、米板、米果、米酥等品种。客家民间文艺的形成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品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演唱类有采茶戏、东河戏、山歌等;歌舞杂技类有船灯、龙灯、舞龙、舞狮等。

文化的再创造可以说是一种保存和传承文化的有效方式,重点是把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文化是活态的,文化产生于生活之中,随着生活环境、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没有生活参与的文化是不能存在的。“一站式”旅游体验是应对现代旅游的不错选择。这里所说的“一站式”旅游指的是游客能够在一个相对小的区域内完成多种有特色的旅游体验,吃喝玩乐一站到底。吃喝有客家特色美食,游览客家特色建筑,玩转游乐一条街——客家圩市是最好的选择。客家地区的“圩市文化”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人的口语中,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圩日”。利用游客中心广场周边的古民居,恢复再现“客家古圩”。恢复古代“圩日”中的米市、鸡市、猪市、布行、传统理发等;恢复古圩日中最热闹的小商贩,如卖老鼠药、卖蛇药、卖跌打药;再现富有地方特色、上年纪的老人耳熟能详的商贩叫卖声;利用戏台场地再现传统演唱节目采茶戏、山歌等;还为游客准备了大量的互动节目,民间奇人为游客展示绝艺:指画、魔术、杂技、口技、木雕、剪纸、草编、糖画……这些传奇绝艺可以让游客们充分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圩市上,随处可见甜美可口的客家米酒、珍珠汤,清香沁人的酿豆腐、乌粉,爽滑滋润的烫皮、芋丸等客家美食。一个圩市,“一站式”旅游体验,尽享客家特色吃喝玩乐。游客在吃喝玩乐中感受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避免出现游览过后就后悔的现象,更能留住游客的心,获得超凡的游览体验。这样一种身临其境式的产品设计,使游客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欢乐的童年,回想起我们奔跑在平凡而又深刻的客家围屋。

[1]康澄.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

[2]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300.

[3]白春仁.文化的符号学透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70.

[4]陈茂珍.龙南客家围屋旅游资源及其深度开发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3.

[5]周海燕.龙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构想[J].科技广场,2009(8):105.

[6]陈文红.文化资源的资本性与经济转化——以客家为例[J].企业经济,2005(12):30.

[7]詹延遵,安瑛晖编.赤土情怀 心系江西——中组部团中央第八批赴赣博士服务团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05.

[8]王建周.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5-136.

猜你喜欢

围屋关西客家人
黔中访古·榕江客家围屋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鲁提辖打不成镇关西
围屋的月光
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
关西美术竞卖秋拍将举槌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比出一番新天地——我这样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中远关西涂料金山新厂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