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江医家医学教育思想探析*
2015-04-14何晓晖谢强李丛徐春娟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 何晓晖谢强 李丛 徐春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330006)
旴江医家医学教育思想探析*
★ 何晓晖**谢强 李丛 徐春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330006)
旴江流域素有 “文化之邦”、“才子之乡”之美誉,千百年来这里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育事业发达,书院云集,文人辈出,名医辈出。医学传承成为了旴江医学形成与发展及其医学人物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诸如席弘、李梴、龚信、龚廷贤、谢映庐、喻嘉言等医学家都在医学教育方面有着杰出成就,并且本身就是德才兼备的儒医型人才。本文从书院文化、人文修养、医德培育、习医途径、传授技巧、精编教材、学术交流、病人教育等方面,探讨旴江医家的医学教育思想,以期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借鉴。
旴江医学;旴江医家;教育思想;学术传承;成材之路
旴江医学,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其缘由乃为得益于旴江流域文化昌盛和教育发达。自古以来,旴江医家十分重视医学的教育与传承。席弘、李梴、龚信、龚廷贤、朱权、陈会、喻嘉言等医学家都在医学教育方面有着杰出成就。他们大多由儒入医,学养深厚,以人文素养、道德规范为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强调培育以仁为核心的传统医德观念,通过家传、师承、医学堂等各种途径培养医学人才,并倡导医学全科教育。所著教材多以歌赋形式,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析理透彻发人深省。更难能可贵的是早在17世纪就提出了病人教育的理论。旴江医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深远。本文将从书院文化、人文修养、医德培育、习医途径、传授技巧、精编教材、学术交流、病人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旴江医家的医学教育思想,以期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借鉴。
1 文化渊源
自宋明以来,江西即为朱学(朱熹理学)、陆学(陆九渊心学)、王学(王阳明心学)等历史上影响至深的一些哲学思想的重要传播基地,而其传播场所都离不开书院。据清代学者袁枚考证,书院之名始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官方设立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功能为整理修订图书以供咨询,类似宫廷图书馆,后来演变为以私人创建为主官方资助为辅的读书讲学场所。江西书院文化勃兴于北宋,自此书院数量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如元代拥有10所以上书院的路共10个,江西就占了5个,其中旴江流域的抚州路即有12所,为全国书院最盛的地区[1]48。旴江流域素为江西文化的核心地带,有“文化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这里尊师重教,教育发达,人们乐读书而好文辞。《临川县志·地理志》记载:“地无乡城,家无贫富,其子弟无不学,诗书之声,尽室皆然。”
旴江流域最早书院为唐天祐年间创建的湖山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代发展,著名书院和教育大师层出不穷,为古代旴江流域各县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旴江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以抚州为例,两宋时期,江西书院建设为全国之首,而抚州地区先后建有书院40余所,为领先地位;在书院最盛的元代,江西以94所居冠,其中抚州即有23所;哪怕在书院遭受废毁的明代,抚州的书院建设也保持了发展的势头。据学者初步统计,自唐至清末,抚州先后创建书院总数高达157所之多,具有数量多、分布广、辐射强等特点。以崇仁为例,全县自宋至清先后创建了23所书院,分布在县治所在地巴山镇、东来乡、航埠镇、相山镇、太平市等5个乡镇[2]。一些书院因有著名学者讲学而声名远播,如兴鲁、小陂、旴江、明德书院分别为曾巩、吴与弼、李觏、罗汝芳讲学之地。南丰兴鲁书院是曾巩出仕前在其兄弟居所旁兴建的讲学之地。他治学严谨,办学制度严格,亲自定学规执教席,并常常邀请欧阳修、王安石等著名学者莅临讲学,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培养了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等一批优秀人才。“盱江学派”的领军人物、书院教育大师李觏于北宋景祐宝元年间,在南城创建盱江书院,成为旴江文化教育重要的策源地与传播地。他在此讲学20余年,生徒众多,其学术成就与教育功绩不仅得到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名流高度评价与鼎力推崇,而且得到了朝廷及全国最高学府的认同与采纳[3]。而同属旴江流域的南昌,亦有豫章、东湖、友教、经训四大书院久负盛名,为江西古代学术思想传播的重要基地。其中东湖书院为南昌最早设立的书院,南宋嘉定初年由陆九渊的得意门生丰有俊在南昌东湖边涵虚阁旧址兴建,建成后风景秀丽规模盛大,为当时全省书院之冠。江西提举袁燮写下《东湖书院记》,宋宁宗赵扩敕赐“东湖书院”匾额,吸引众多学者名人来访讲学,成为陆氏心学的重要宣扬基地[4]
古代旴江流域民间办学同样昌盛发达,许多农户虽家境贫寒,但却节衣缩食,集资办学,送子入读。如乐安流坑村,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两宋300余年间,该村共出了近30名进士。该村董氏一族因北宋董文广不愿入仕,一心创办桂林书院,全力培养董氏家族子弟,以至出现“一门五进士”的科举盛事。类似同一家族多人考取进士的还有南昌新建的裘曰弼家族6人、抚州宜黄的乐史家族7人、抚州南丰的曾巩家族14人、抚州黎川的陈道家族5人、抚州临川的王安石家族8人、蔡宗彦家族6人、晏殊家族8人,饶珙家族8人、赵必健家族6人等等[5]。教育的普及,文化的昌盛,成为了旴江医学形成与发展,及其医学人物成长成才的肥沃土壤[6]。
2 教育思想
2.1 重视人文修养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具有厚重的人文属性,“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涉及到自然、社会、环境、生物、心理等多学科知识。医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生命所托,生死攸关。医为仁术,儒学以仁为怀,儒医殊途同归,唯有大儒方有大医。旴江流域有史料记载的963位医家中有800多位出自儒门,如陈自明、龚信、龚廷贤、李梴、黎民寿、王宣、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祝星霞、傅再希等均是先儒后医,少年攻读儒书,学养深厚,故能深究医理,医术超群,且能著书立说,千古流芳。他们由儒至医,故多主张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来提高习医者的人文修养。
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一生著作宏富,其医著中蕴含了大量的医学教育思想。他早年习举子业,刻苦攻读儒学,屡试不中后以“忧国忧民天下先”为人生志向,以“良医济世,功同良相”自勉,转而随父亲龚信学医,由于文化功底厚重,故学验俱丰,成为一代名医。龚氏十分重视习医者的人文修养,他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说:“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在《万病回春·人道至要》又说“存心以仁为主”,“学术以儒为主”,认为儒学修养是一名合格医生行仁术的思想基础,儒学经典的学习可以使人明事理,以正确的道德观去行医。
李梴亦为邑庠生(秀才),虽负奇才,轻名利,先儒后医,致力医学研究,写成医学巨著《医学入门》。《医学入门》中《习医规格》提出对医生的素质要求:“医司人命,非质实而无伪,性静而有恒,真知阴功之趣者,未可轻易以习医。”由于“医出于儒,非读儒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因而要求习医者熟读儒家经典,提高人文素质,以儒家之论来理解医理和注释医典,做到“每早对《先天图》静坐,玩读《孝经》《论语》《小学》;大有资力者,次及全部《四书》、古《易》白文及书经洪范、无逸、尧典”。他倡导通过儒家经典著作《易经》的学习来加强对医学经文奥义的理解,“学《易》而后可以言医”,“学者不深入《易》,则于死生之故不达,利济人物终无把握”。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人物皆由阴阳造化而成,医生若能辨别“阴阳虚实之机,则医道思过半矣”。而阴阳学说源于《易经》,熟谙儒家经典,方可明了阴阳变化之规律。
喻嘉言“明季副贡,学博才宏,隐于医”。他自幼聪慧过人,曾就读皇都大学国子监,诸子百家无不通览,诗文俱佳,才辩纵横,后弃举子业转而从医,成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喻氏认为“医之为道大也,医之为任重也”,所以医生必须具备优良素质。《医门法律·问病论》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病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洞幽,不失细少,如此乃谓良医。”医学教育即是精英教育,正如黄宫绣《本草求真》所说:“自非有真学问真识见者出而为医,亦乌能博极群书,探本穷源,而得其真於不谬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2.2 注重医德培育 医为仁术,仁者爱人,以“仁”为核心的中国医学道德观,激励着古今医生无私奉献,治病救人,并承前启后,言传身教,代代相袭,发扬光大。旴江医家传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美德,旴江医籍中有大量关于医德的精辟论述。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说:“至灵者人,最重者命。”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说:“夫病者悬命医师。”医者与生命攸关,习医者不仅要学会高超的医术,亦需培养高尚的医德,所以旴江医家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德教育内容。龚信代表著作《古今医鉴》中设《明医箴》和《庸医箴》专篇,用对比的方法提出对医生的道德规范,要求明医做到“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惟期博济、不炫虚名、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等,尖锐批评庸医“妄自矜夸、以欺当世、炫奇立异、模糊处治、希图微利、误人性命”等不良行为。
龚廷贤《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人道至要》,精辟地论述了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的诸多问题,对医生提出的医德要求和道德规范,是我国古代医德教育好教材。他认为医生受人性命之托,首先应该认真慎重地对待每一个病患,提出“凡病家延医,乃寄之以生死,理当敬重,慎勿轻藐”;医生还要对自己有更高的道德要求,不能因病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在治疗中有分别之心,“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固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龚氏对一些医生嫌贫爱富的市井之心非常愤慨,再三告诫“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之厚薄哉”,“贫富不在论财,自尽其诚,稍衰之则非重命者耳”。要求医者做到“贫富虽殊,药施无二”。同行相轻是诸多行业的弊病,医界也不例外。龚廷贤对此尤为反感:“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病,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没使前医用药尽是,何复他求?盖为一时或有所停,未能奏效,岂可概将前药为庸耶?”“慎勿訾毁,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戒之戒之!”
李梴的《医学入门》集明代以前医学之成,是一本古代中医教科书。他不仅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播,又十分重视习医者的道德素质培养,提出“盖自在得医道之传者,皆以好生为心,不务声名,不计贷利,不忌人识能,不论人恭慢,惟知救人之命,愈人之病而已。有此心胸,然后医可明可行”。为了传承中国优秀医德传统,李氏特撰《习医规格》一文附于卷末,对习医者提出素质、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要求,尤其是要求医生对待病人应敬重谨慎,诊病用药要潜心仔细,取索报酬应轻利仁廉,并列举了7种对患者“欺”的不道德行为,认为“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愈昌”,把医德和医术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习医规格》是一篇医德教化的好教材。
喻嘉言认为“医为人之司命,不精则杀人”。医之为道,生死攸关,鉴于当世之医,有恃聪明者,有守门庭者,有工邪僻者,心之不明,术之不明,以人之身命为尝试,酿患无穷。喻氏创新教育警示方法,借鉴佛教戒律,著《医门法律》拟定戒律近百条,以告诫警示后人遵守行医准则,防患于未然,免为医之过失。书中戒律醒目,语言犀利,既是当头棒喝,又启人心智。喻氏指出临床上存在的种种弊端,直言不讳地怒斥庸医“心粗识劣”、“不遵圣训”、“以病试手”、“不学无术”、“急于求售”、“文过饰非”、“欺人欺天”、“鲁莽粗疏”、“草草诊过”、“用药无据”、“临证模糊”、“率意妄施”、“以人之身命为尝试”、“以无师之术笼人”等等恶劣作风,从医德、医理、医术方面对医者提出行医准则,倡导明律行医,以防止医疗过失发生。喻氏拟医门戒律来警示和告诫医者,防止医疗错误发生,对当今习医者仍有教育作用。
2.3 广开习医途径 我国古代的医学教育主要通过“家传”、“师承”、“学堂”和“自学”等途径,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同样,旴江医学也是通过“家传”、“师承”、“医学堂”等形式来培养医学人才,使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3.1 家传 《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家传,是中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家学渊源,得天独厚,造就旴江流域名医辈出。危亦林五代名医,他综先辈之长,精研内、外、妇、儿、骨伤、眼目等科,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技术全面的医学家。龚廷贤出身于世医家庭,父龚信精医术,曾供职太医院;弟廷器,子守国、守宁,侄懋官皆为医官,闻名天下。席弘家传针灸十二代,使江西针灸学派得以不断发展壮大。陈自明三代从医,他“采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经验方”,写成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妇产科专著。万全祖父万杏坡、父菊轩皆为豫章名医,他传承家学,发挥幼科,著成《万氏家传幼科发挥》,成为一代儿科大家。谢星焕六世业医,代代相传,其子谢甘澍、其孙谢佩玉、重孙谢庸耕均为一代名医。当代名医姚国美、张佩宜、李圃孙、姚荷生、江公铁、张海峰、李元馨、姚奇蔚、杨卓寅等均是出身世医之家,家传授受,得天独厚,又能勤奋进取,故医术精湛,成名成家。
2.3.2 师承 由于封建社会私有制观念的影响,中医界有“宁可失传,不能泄密”的习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学的发展。但许多旴江医家却打破这一保守陋习的束缚,既能广泛拜能者为师,提高医学水平,又能授徒传艺,著书立说,广泛传播医药经验。如席弘家传针灸十二代,第十一代席信卿把针灸术传给了外姓陈宏刚,陈氏又授徒24人,席氏针灸由家传变为师传,其门徒众多,遍布江西、广东、四川、安徽、江苏等多地,形成了我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地方针灸流派,对于中国整个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又如危亦林的高祖云仙在东京拜董奉二十五代孙为师学习大方脉科,伯祖子美拜杭州田马骑为师学习正骨兼金镞科,祖父碧崖拜黎川周伯熙为师学习小方脉科,伯父熙载拜福建汀州路程光明为师学习眼科,危亦林不仅传承家学家技,又拜本州斤竹江东山为师学习疮肿科及拜临川范叔清为师学习咽喉口齿科,由于师承数家,博采众长,故成为一代医学大家。又如龚延贤生于世医之家,既传承家学,又不吝赐教,授徒传道,明御史戊辰科进士黄卷、医家戴曼公等均曾师从龚氏学医[7]。
2.3.3 学堂 除传统的家传和师承教育外,医学堂也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途径。旴江临川是王安石的故乡,王安石不是职业医生,却“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他通晓医学,曾对医学教育采取了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倡导学堂教育,推行医学专科三舍法和兴办医科专科学校,每年招收方脉科、针科、疡科3个专科的新学员,以“上中下三舍法”改革太医局,规定脉科、针科、疡科每科学生必须学习其它有关的学科,令医学生轮流为太学、律学、武学的学生和各营将士治病,记录治疗经过和结果,到年终对实际医疗技术训练情况进行考评,奖优罚劣,此项严格的医学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对家乡医药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建昌府(现南城县)为朱元璋六世孙宪宗的四子、益端王朱祜槟的藩封之地,他十分重视医药,“习寻岐黄,博究玄妙,广罗方士”,建“良医所”,聘“益府良医”,立“惠民和剂局”。府内设“医学”(即医学校),授医学教授,进行医学人才的培养。南宋陈自明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元代危亦林曾任南丰医学教授,元代杨用安曾任武昌路医学教授。
(待续)
[1]沈建华.江西文化概论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48-51.
[2]张发祥.古代抚州书院发展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4):307-12.
[3]徐春娟,何晓晖,陈荣,等.旴江医学文化探源[J].中医杂志,2014,55(10):893-895.
[4]雪松.澄湖柳荫伴书声--南昌东湖书院[J].江西教育,2003(7):12.
[5]虞文霞.宋代江西的教育、科举、文学家族[J].文史知识,2008(11):77-13.
[6]何晓晖,傅淑清.旴江医学形成因素的探讨[J].中华医史杂志,1998,28(2):100-103.
[7]张稚鲲.龚廷贤医学教育思想评析[J].中医教育,2008,27(4):69.
Analysis of M edicine Education Thought of Xujiang Doctors
HE Xiao-hui,XIE Qiang,LICong,XU Chun-juan
Jiangxi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6,China.
Xujiang River has been known as the reputation of"rural culture"and"talent of the state"and been popular becaus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educ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ere has Advanced education,college gathered,numerous celebrities and famous doctors.Medic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ujiang medicine and medical figure growth.Many of doctors such as XIHong,LIChan,GONG Xin,GONG Ting-xian,XIE Ying-lu,YU Jia-yan and othermedical doctors ha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medical education and all of them were Confucian Medicine Talentswith bothmorality and ability.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medical education thoughts of Xujiangmedicine from collage culture,Humanistic cultivation,cultivation ofmedical ethics,approach of learning medicine,teaching skills,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accurately,academic exchanges, patienteducation and so on and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modernmedical education.
Xujiang Medicine;Xujiang Doctors;Education Thought;Academic Inheritance;The Road to Success
R-092
A
2014-12-01)编辑:李丛
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3BBG702025);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13LS0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S1109);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3ZR0018、2013ZR0015)。
**第一作者:何晓晖(1952-),男,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江西省名中医。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旴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E-mail:renqiao6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