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柱与着力点
2015-04-14陈小虎鲁宇红
陈小虎,聂 影,鲁宇红,黄 洋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笔者认为,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新兴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应主动将“创业”提高到继教学、研究、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之后的第五大职能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十大支柱和七个着力点下功夫,制度化、系统化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彰显新兴新型应用型大学的显著特征。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十大支柱
(一)理念:确立创新创业理念并引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学校只有拥有创新创业理念,才能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着重树立两个方面的理念。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型大学的基本任务。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大学都能够成为创业型大学,不同类型的大学创业特征是不一样的。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地方”属性决定了其建设创业型大学必须要融入所在城市做出贡献并获得市域社会的认可,如此才能获得支撑学校创业发展的办学资源,学校的创业特征也才能得以显现。从本质上看,这就是学校和城市的互动与交换,学校能够提供给城市的主要是知识资本、学术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等“交换物”,而这些资本只有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量化、指标化,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实在在地做出来。对于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活动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品质低效益到高品质高效益这样的发展历程。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虽然国家不同文件分别提到了技术型、技能型、创新型、创新创业型、实用型、复合型、应用型、应用技术型等多种人才类型,但对社会来说,能够自行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才一定是具备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并能取得创业成果的人才。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开展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学校的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获得知识产权成果。
(二)组织:建立党政负责、齐抓共管的强力组织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强有力的创新创业组织来推动实施。学校应将就业与创业融合,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和成员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服务办公室以及创业指导中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面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各院系也应成立以院系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与帮助。
(三)目标:锁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我们认为,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普遍存在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并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及担当精神。但是不同的社会分工及产业行业领域需要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在培养多样化创新创业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应尽快建立融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重在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
(四)专业方向:推动专业与市域产业相对接,进而形成创新创业专业方向
有效度的创新创业需要将专业学习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起来,即“专业+产业”,从而形成专业方向。我们认为,人只有在产业行业环境中所积累的知识与信息的广度、深度达到一定水准时,才会
产生有效的创新创业灵感。围绕产业需求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提高创业的针对性。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专业学习将这样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并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创业型的专业方向,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基础条件。因此,学校应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进一步优化支撑创业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的同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布局二级学院与学科专业,并在进行市域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后设置创业型的专业方向,提高所设专业方向与职业的结合度、融合度、认可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产业行业环境。
(五)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商业”型混合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建立“专业+商业”型混合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是学生成功创业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创新是“因”,创业是“果”。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主要是在技术、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到产业领域内的创业就是创办新的商业,而商业成功的核心要素是服务。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为专业技术向商业的成功转化搭建桥梁,专业课程应教给学生技术创新生存能力,创业课程应教给学生获取创业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创业课程,构建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三大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度化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占专业课内总学分的比例,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体验创新创业的特殊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六)课程:按照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开设创业课程
成功的创业离不开专门的创业课程的指导。创业活动是专业性的工作,有着很强的规范化、职业化要求。学生若要成功创业,需要具备适应时代消费需求的服务理念和符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技术手段。创业的速度和效度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才能大大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围绕“大一培养创业意识、大二塑造创业精神、大三训练创业能力、大四积累创业经历”的安排,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导论”“就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学校还应通过引入网络课程等手段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足学分制的创业课程,将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并嵌入专业教育课程,可开设相应的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和实践课。各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开设有关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并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还应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课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增强创业能力。
(七)导师:建设多元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高校只有拥有多元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多元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新型应用型大学特色。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鼓励教师到行业重点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还应着力推进以下两项工作。一是引进行业师资,建立自有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学校应集中精力从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技术、生产、管理、服务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将具有不同经历、不同经验、不同特长的教师组合成为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二是与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学校应通过双薪双聘等途径柔性引进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将其与学校教师混编组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方案、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同教学,共同评价,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攻关与实践中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方法:围绕创新创业实战需要改革教学方法
一是制度化推行贴近实战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学校应通过提升创新创业课程在专业总课程中的比例来引导各个专业推广创新创业教学项目案例教学法,加强模拟练习,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活动,实施多样化考核,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在创新创业实战中进行教学。学校应将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攻关及项目开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将应用科技来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评价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专利开发等科技创新活动及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
(九)载体:以“学校+企业”为载体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应引入行业龙头企业的教育资源并建设具备教学、实训、创新实践等综合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借用合作企业的人才、设备及生产管理的方法与经验等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国际先进标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与企业共建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学校不仅应将专业资源延伸到区域相关产业园区并与政府及企业合作共建科技产业园区,还应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直接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与项目开发服务,并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工作提供载体与空间。学校应安排高年级本科生随同教师进入上述平台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攻关,锻炼学生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可转化的技术产品与服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并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实现学校教学科研与企业研发生产的共同成长。
三是学校开放实验室,打造创客空间。学校应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配备有先进设备的实验室,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把设想的东西做成实物,用环境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
四是学校直接建立创业基地。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创业基地,安排专职教师集中辅导,实现不同团队创业灵感的碰撞。
五是师生共建创意空间。学校应在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免费提供空间并面向学生创业团队公开招标,由教师带着学生以全商业模式承接这些项目,用真实的商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十)资金:多方筹措资金,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要扶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就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多管齐下,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学校不仅应采取为大学生免费提供创新创业场地、免费帮助学生申请知识产权、将创新创业纳入学生奖励等措施,还应引导各级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将获得的财政资金和学校配套建设资金用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更应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金。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均应定向设立奖学金,奖励在创新创业方面业绩优秀的学生。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七个着力点
(一)专业复合:实施“互联网+专业”计划
专业复合,特别是传统专业与信息类专业的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持续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解决产业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的知识与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主动应将开设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专业群)全面对接市域产业链、创新链、产权链,努力打通专业类下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二)人才培养:以“对接式”思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应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格,还应该有创新业绩的累积,如此才能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将技术技能创新与积累、获得具有显示度的创造性成果作为衡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对接式”思维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评价标准,设计或改革本校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推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训练。
(三)学生创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创业实战
创业艰难,成功创业不仅要求创业者是“专业+商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更要求创业者经过创业实践的历练并具有创业经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按照将学历教育与职业需求相融合的思路,引导各个专业牢牢抓住就业创业质量这个“牛鼻子”,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四)科技服务:创造基于创新的区域价值
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四技”服务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技研发底子薄,总体实力还不够强,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提供科技服务的机会少,因此,学校应将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继续抓好教学部门与企业生产部门合作教学的同时,促进学校研发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的对接,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攻关平台,主动寻找中小企业的技术攻关需求,并将学生带进科技攻关项目,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进专利转化,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全力创造基于知识产权创新的区域价值,带动学校整个办学体系的改革发展。
(五)混合模式: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
混合模式是在明确责、权、利之前推进改革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研究创业型大学达成的共识是:这类学校拥有“模糊地带”的特征,这种组织模式具有混合形成性[3]。公办本科高校的改革一方面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约束,另一方面受到习惯于吃“大锅饭”的教师的抵触。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向新兴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变发展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方面积极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研究与教育机构并将外部办学资源集聚到学校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与合作方保持“模糊地带”以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六)专利转化:以知识产权为导向,推进专利的研发与转化
知识产权交易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新事物。与学校由弱到强的发展规律一样,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利转化也必然要经历从无转化到有转化、从小转化到体系化转化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注重推动应用型科技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工艺的转化,注重提升服务产业的速度、幅度、精度和贡献度,并在应用科技研发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的申请、转化和经营[4]。学校应集中人、财、物资源抓专利的研发与转化,把专利转化的数量提上去,积极打造所在城市实用型、应用型、市场型科技成果的研发、培育和孵化基地。在提升服务所在城市产业发展的能力的同时,为学校办学提供新的经费来源。
(七)公益服务:助力所在城市的创新创业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学校的事就是所在城市的事,所在城市的事就是学校的事”这一校市一体化理念,学校应以所在城市主人的姿态主动融入城市的创新创业发展,视城市的创新创业公益目标为己任,帮助政府做成事,创成业,全力打造所在城市的名片。
三、结语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向新兴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整体设计,同时将其纳入发展战略,制订规划,使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各院系应落实学校创新创业规划,整体推进,并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将创新创业内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动,如此才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全面、全速推动学校向着新兴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型转变发展。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5-07-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12-30)[2015-07-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7/xxgk_171564.html
[3]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演化及主要特征[EB/OL].(2005-09-22)[2015-08-12].http://www.edu.cn/20050922/3153106.shtml
[4]陈小虎,聂影.金陵科技学院创建新兴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与实践[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