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6例临床观察
2015-04-14曹秀云
曹秀云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463000)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6例临床观察
曹秀云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46300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是肠道无器质性病变,但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时粪中有黏液。其病因多不明确,但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虽不能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但可能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发病率有所增加,尤其以中青年女性为多。近年来,本人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2011~2014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18~56岁,平均38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2.5年。对照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16~58岁,平均37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Ⅲ诊断标准》[1]在最近90 d内,每30 d至少有3 d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情况中的2项或2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伴随排便频率改变的松散便或稀水便;③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④排出黏液;⑤腹胀。或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肝郁脾虚型症状: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发作常与情绪因素有关;急躁易怒,善太息;或有腹胀,纳差,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细。
纳入及排除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6~58岁;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正常,可有黏液;X线钡餐检查:正常或可见肠管激惹现象;结肠镜检查:肠黏膜肉眼观察及组织活检均无异常。排除有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病因引起的非功能性腹泻。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炒白术30 g,炒白芍20 g,炒陈皮15 g,防风10 g,生麦芽、炒麦芽各15 g,生山楂、炒山楂各15 g,生车前子、炒车前子各18 g。脾虚神疲乏力甚者,加党参、山药,以健脾益气;中焦虚寒、脘腹冷痛者加干姜、吴茱萸,以温中散寒;脾胃气滞、脘腹胀满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行滞;气虚下陷、久泻不止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伴心烦失眠者加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者,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舌苔黄腻有郁热者加黄连以清热。
药物由本院中药房代煎,每天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疗程为1个月。
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50 mg;3次/d,谷维素片20 mg,3次/d。疗程为1个月。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疗效判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拟定。痊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疗效指数为100%。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75%≤疗效指数<10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30%≤疗效指数<7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治疗后症状总分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100%。
结果:治疗组46例患者治疗7 d有13例患者明显减轻;15 d有26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7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治疗1个月,32例患者痊愈,9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显效),3例症状减轻(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5.7%。对照组46例患者治疗7 d有2例患者症状减轻;15 d有7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症状消失;治疗1个月,20例患者痊愈,10例症状明显改善(显效),5例症状减轻(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76.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个月后痊愈患者复发:治疗组复发4例,复发率12.5%;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40.0%。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讨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的“腹痛”“泄泻”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青年易发。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又有精神症状,既有局部症状,又有全身症状,符合中医整体观的治疗原则;病因方面,发病原因截至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通常情况下认为遗传、精神心理、感染及肠道功能紊乱等均为诱发因素,多与精神因素有关。西医研究认为可能与脑-肠轴功能异常、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和精神因素有关[4],诊疗上以调节脑长轴、调节胃肠动力、降低内脏敏感性和精神、心理干预为主。中医认为,胃肠不和、肝脾失调为基本病机,治宜疏肝运脾、燥湿止泻,诚如《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治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医方集解》曰:“方中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白芍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牌,使气行则痛止;防风辛能散肝、香能醒脾、风能胜湿,为醒脾引经之要药”。数药皆以泻木而益土也。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加生麦芽、炒麦芽、生山楂、炒山楂、生车前子、炒车前子以增强补脾止泻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痛泻要方具有松弛胃肠平滑肌、抑制胃酸、抗溃疡抑菌的作用[5];临床研究表明,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痛泻要方在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优于匹维溴铵,且副作用少、费用低,患者的依从性好。
[1]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36-738.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5.
[4]陈文旭,杨孝东,林德华.黛力新联合思连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9):94-95.
[5]王雅霄,霍永利,王维.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48例[J].河南中医,2013,33(1):67-69.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