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教学 回归本源
——以方差概念及公式教学为例

2015-04-13史傲丽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极差平均数方差

史傲丽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

数学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概念课的教学应充分体现数学概念的产生、提炼过程。在概念的发现、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体会数学理性,感受数学文化与背景。概念课的教学应该是“过程教学”,而不是告知式的“结果教学”。概念要避免形式单调的引入,避免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模仿记忆和再训练的模式。在教学中我发现方差概念及公式的教学常常会陷入困境,仔细研究并实践,和各位交流一下。

在中学数学统计知识中有两类描述数据特征的概念,一类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另一类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如极差、方差、标准差。

一、引入方差

苏科版教材是在学习了第一类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后,根据情况需要考虑数据的离散情况。如A组数据:9,10,11,9,12,9;B 组数据:7,10,8,10,12,13。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大小怎样比较?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图直观感知数据B 比较散,也可以发现散是相对于前面学习过的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平均数。因为平均数是数据最集中的反映,“散”与“不散”是相对这个集中作比较的;若以0 分作比较对象,两组数据对0 来说都较“散”了,则很难作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要引入方差概念,也就是是数学知识继续发展的必要性;怎样引入方差,涉及具体解决方法;在引入方差过程中为什么要与平均数作差,为什么对差作平方,又为什么对平方后的和要除以n 等等,弄清了这些问题,概念的来龙去脉就清晰了,同时不断让学生面临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完善方法,解决问题。

二、方差概念的理解

1.方差单位的理解

2.方差与极差的区别

极差是一批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简洁明了地描述了这批数据的波动范围。说明了极差也能反映一批数据的离散程度或波动大小。但是很粗糙。因为极差仅反映这批数据中两个极端值的离散度,并不能准确反映这批数据离散的整体情况。而“方差”充分利用每个数据的作用,削弱极端数据的作用,整体反映这批数据的离散程度。

3.比较离散程度与平均数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的习题的两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相同的。在平均数不等的时候是否可以比较数据的离散程度?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疑问。其实每批数据的离散程度都是相对这批数据的平均数的,所以平均数不一定要相同。在实际应用中,当两批数据的平均数差异较大时,先考虑平均数的作用。当两批数据平均数相等或很接近时,用方差来刻画其离散度,根据离散度来进行选择。

“方差”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概念,注重概念的本源,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其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迷茫。数学概念是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这需要我们教师理解数学概念,并能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一遍发现与创新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极差平均数方差
厘清概念 领悟意义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方差越小越好?
计算方差用哪个公式
二次函数极差的规律与应用
不一样的平均数
方差生活秀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