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和拜糖平联合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015-04-13李雪梅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13期
关键词:糖平中药血糖

李雪梅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保山 6780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其中60岁以上属于高发期。在我国,20岁以上糖尿病发病率约为9.7%[1]。作为慢性病的典型疾病,糖尿病病人因胰腺功能出现异常障碍,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病人血糖水平处于高位水平,造成代谢紊乱,若长时间处于病理状态下,会不断损伤病人生理系统,如血管组织、肾脏、肝脏等出现病变,严重时出现酮症酸中毒或者昏迷[2-3]。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临床上应尽快控制血糖水平,降低高血糖对胰岛细胞、靶细胞等损伤,有效地延缓或者避免发生并发症。为探讨中药和拜糖平联合治疗在40例糖尿病人中的治疗效果,现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病人79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取的糖尿病病人79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在 40~75岁间,平均(49.3±4.6)岁,病程在 1.2~14.3年,平均(9.4±1.2)年,合并冠心病者有18例,合并高血压者共21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43~74岁间,平均(49.7±5.0)岁,病程在1.3~15.2年,平均(9.6±1.3)年,合并冠心病者有18例,合并高血压者共22例。

1.2 入组标准

(1)不限男女。(2)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4]:具有多尿、无故体重降低、烦躁口渴等临床症状,且同时具有以下任一条件:①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②随机血糖测定≥11.1 mmol/L。③口服糖耐量试验中,口服2 h后血糖≥11.1 mmol/L[2]。(3)对该使用的药物无敏感症状者。(4)入组前均停止服用其他降糖药物。(5治疗依从性高。(6)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②精神病史者;③正在接受其他临床研究者;④合并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⑤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过度肥胖和恶性肿瘤者,以及血脂异常者;⑥无法配合或者不按照规定进行饮食控制者;⑦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4 方法

两组在治疗期间严格控制饮食,并合理进行运动锻炼,保持积极情绪。此外,对照组采用拜糖平(H1999020550 mg×30 s)治疗:口服,50 mg/次,2次/d,治疗 1个疗程为 30 d,共 2个疗程。观察组采用中药联合拜糖平 (所使用的药物及其用法与对照组一致)治疗:其中中药组方如下:甘草6 g,丹参10 g,黄精10 g,焦神曲 10 ,玉竹 10g,葛根 10 g,枸杞 10 g,白术 10 g,麦冬 12 g,焦麦芽 15 g,党参 15g,茯苓 15 g,生地黄 15 g,西洋参 15 g,天花粉15 g,黄芪30 g,在基础方之上辩证加减,其中明显口渴者加入天门冬10 g,乌梅10 g;腰酸腿软者枸杞加至30 g,熟地10 g;头晕耳鸣者葛根加至15 g,菊花10 g;小便频数者加入益智仁12 g乌药10 g。各种中药共煎煮,直到浓缩至2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治疗1个疗程为30 d,共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①血糖改善情况:空腹血糖(FBG)、饭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②临床疗效[5]:显效即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且血糖值下降超过50.0%;有效即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血糖值下降在25.0%~50.0%间;无效即治疗后,临床症状无缓解,且血糖值下降<25.0%,其中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血糖控制情况的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FBG值、2 hPG值和HbAlc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FBG值、2 hPG值和HbAlc值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FBG值、2 hPG值和HbAl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血糖控制情况的对比(x±s)

2.2 不同组别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达95.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达74.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1,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蛋白质、糖类等代谢出现紊乱,进一步使血糖异常升高以及排泄糖尿。糖尿病作为高发疾病,病人需长期服药并控制自身日常行为,因而病人往往会感觉受困于糖尿病病情。治疗时,单纯口服降糖药物难以获得较佳的血糖控制效果。近年来中医中药的不断发展,且中药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少等优点,所以该研究旨在探讨采用降糖药物、中药联合治疗方案是否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拜糖平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为抑制机体内α-葡萄糖苷酶相关活性,这类酶类如蔗糖酶、葡萄糖淀粉酶、麦芽糖酶集中在小肠细胞的刷状缘处;当糖尿病病人服用拜糖平后,会有效地抑制这类酶,进而使淀粉和蔗糖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减缓,因而可使病人肠道吸收葡萄糖速度减缓,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水平的出现;此外,拜糖平抑制相关酶类活性属于不完全的、可逆的,其作用结果只是延缓吸收葡萄糖,一般剂量并不影响碳水化合物吸收[6-7]。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8]。《素问·奇病论》首提出消渴之名,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瘀血内阻和劳欲过度可化热,并造成消渴。中医认为糖尿病是多脏器受损的一类疾病,其病变涉及气、血、阳、阴等各个方面,进而引发气阴两伤、阴虚燥热、瘀血阻滞、阴阳俱损,在疾病后期多见瘀血阻络,中医治疗应集中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9-10]该文采取的中药方剂中,甘草、白术、党参、茯苓可组成四君子汤,有效地达到益气健脾功效,而黄芪可增益气,生地黄、枸杞麦冬、玉竹、黄精和天花粉可共同发挥养阴功效,此外丹参、葛根可活血化瘀,能够有效地避免气阴亏虚引发的血瘀,最后诸药并用,可达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该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其血糖控制水平、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者P<0.05),表明联合西药拜糖平、中药治疗可有效地发挥两种不同药物的功效,达到协同作用效果。

综上,在糖尿病治疗中,中药和拜糖平联合应用能够更有效地稳定病人的血糖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1]张玉福,李真,张慧,等.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腹泻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1):146-148.

[2]林燕.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新进展[J].糖尿病新世界,2014,4(7):21.

[3]郑鹏程.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糖尿病新世界2014,8(5):77.

[4]吴娟娟,王玉环,董鹏,等.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治疗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8):1056-1058.

[5]马新航,杨海云,王立强,等.中药舒糖方联合黑小麦饮食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4,3(2):84-85.

[6]张凤革.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2990-2992.

[7]胡德才.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J延边医学,2015,4(5):222-223.

[8]杨戈.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9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0):304-305.

[9]梁杰斌,黄汉伟,邓铭俊,等.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23):3629-3631.

[10]黄群珍.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35例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 4(8):65.

猜你喜欢

糖平中药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拜糖平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