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
2015-04-13顾琳琳张媛媛
顾琳琳,杨 晓,张媛媛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同伴教育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
顾琳琳,杨 晓,张媛媛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愿参加潍坊医学院应急救护第3、4期培训班的学生100人为研究对象,第3期班为对照组,第4期班为实验组,各50人。两组均接受相同的心肺复苏及创伤救护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培训后对照组根据培训内容和教材进行自我学习,实验组采取同伴教育方法学习。对两组学生进行救护理论知识及操作考核和调查。结果:实验组救护操作考核得分为(87.64±5.88),对照组得分为(85.16±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学生对此种培训方法持赞同态度。结论:将同伴教育应用到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是可行的,可提高学生的救护技能水平。
同伴教育;应急救护;大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在各类培训中,有效的培训方式是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历、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同伴教育在学生中的研究范围包括小学、中学、高中以及本专科和研究生,研究内容包括口腔健康、吸烟、性行为、心理问题、艾滋病预防等多方面[2-8]。本研究将同伴教育应用到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旨在研究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以推动培训的开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取自愿参加潍坊医学院应急救护第3、4期培训班的本校学生100人为研究对象,第3期班为实验组,第4期班为对照组,各50人。实验组学生男6名,女44名,年龄18-21岁;对照组,男4名,女46名,年龄17-22岁。两组学生基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方法。
1.应急救护培训方法。每期18个学时,4个学时为理论课,12学时为技能操作课,2个学时为考核时间(包括理论考核1个学时,技能考核1个学时)。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常用急救技术》作为参考教材,由具有红十字会师资资格的同一组教师对两组学生进行心肺复苏及创伤救护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
理论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呼吸道梗阻急救、创伤现场救护、常见急症救护外伤害、灾害事故救护等。采用以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结合实例,启发式教学法。操作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各种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五大急救技术。采用观看视频、示教、分组练习、突发事故现场演习的教学法。两组学生的培训大纲、培训计划、教案及课件相同。培训后,对照组根据培训内容和教材进行自我学习,实验组采取同伴教育方法学习。
2.同伴教育实施方法。本次研究从潍坊医学院应急救护第1、2期培训班中预选了15名同伴教育者。选择标准是: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流技巧,具有一定组织与随机应变能力,具备榜样示范作用,且培训成绩良好以上的学生。由课题组成员向15名同伴教育者介绍同伴教育的相关概念、优点、应用现状,并带领同伴教育者重新复习应急救护培训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根据其接受程度,最终选取期中10名学生作为同伴教育者,各自带领5名组员。
同伴教育者的职责包括:(1)与实验组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2)与组员共同商定好同伴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3)通过各种方式组织组员共同学习,包括打电话、发短信、面对面(最少2次)等方式,总结好的经验,供大家借鉴;及时解答小组成员提出的疑问,将无法解决的问题向培训教师反馈,寻求帮助。
3.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学生的救护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均以100分计算,培训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采用统一的试卷和技能考核标准进行测评。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同伴教育法的评价。
(三)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结果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的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一)培训后两组学生救护知识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培训后两组学生救护知识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具体如下(见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实验组学生的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培训后两组学生救护知识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培训后两组学生救护知识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tP知识考核成绩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87.64±5.88 85.16±3.78 2.51 0.01 85.32±4.11 83.54±7.92 1.41 0.16技能考核成绩
(二)实验组学生对同伴教育法的评价分析。
实验组学生对同伴教育法的评价分析具体如下(见表2)。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同伴教育有利于救护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表2 实验组学生对同伴教育法的评价分析 n(%)
三、讨 论
同伴教育是一种因某些原因把具有共同语言的人组织在一起,共同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这一群体的人具有相同的年龄和性别、生活经历和环境、文化和社会地位,之间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
(一)同伴教育应用到应急救护培训中有利于救护技能的正确掌握。
结果显示,培训后实验组学生的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者可参考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好的经验,针对救护技能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同伴更好地接受。实验组学生通过与同伴教育者的技能操作进行比较,能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并且印象深刻。通过电话、发短信、面对面等多种方式,双方能及时进行沟通,使其存在问题及疑惑得到及时讨论与解决,弥补了目前救护师资不足的缺点,提高了培训效果与效率。两组学生的救护知识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理论课时相对较少,而且培训内容操作性强,学生更加关注救护技能,在短时间内理论知识水平提高不明显。
(二)同伴教育应用到应急救护培训中得到多数学生赞同。
84.00%的实验组学生认为同伴教育有利于救护知识的掌握,88.0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救护技能的学习,这与本次相关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多数学生认为同伴教育有利于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与黄彩辉[9]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而对能增强今后开展救护工作的信心(52.00%)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次于其他条目。分析原因可能为:开展救护工作的信心需要一定的经历与经验,本次同伴教育的持续时间短,并没有提供见习与实习的机会,不足提高学生的信心。
总之,将同伴教育应用到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中,可提高救护技能的培训效果,并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与较传统培训方式相比,同伴教育法更加有效、可行,可用于大学生救护培训中。
[1]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29-430.
[2]仲学锋,祖光怀,徐剑峰,等.同伴教育对中学生吸烟行为干预效果的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1,10(22):405-406.
[3]David LE,John HT.Sex education:The case for primary prevention and peer education[J].Current Paediatrics,2006,16:95-99.
[4]Ghaderi F,Oshagh M,Ashtiju P,et al.Effectiveness of Peer Education of Tooth-Brushing in Children[J].Iranian Red Crescent Medical Journal,2011,13(12):906-907.
[5]Ibrahim N,Rampal L,Jamil Z,et al.Effectiveness of peer-led education on knowledge,attitude and riskbehavior practices related to HIV among students at a Malaysian public university-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J].Preventive Medicine,2012,55:505-510.
[6]马志勇,郑 兵.同伴教育在构建高校健康型组织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3):30-33.
[7]郝秀芳,马延祥.浅谈同伴教育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8,29(20):1831-1832.
[8]涂 兵,张义彬,魏小平,等.同伴教育模式在本科实习医师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41-42.
[9]黄彩辉,蔺 敏.同伴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89-90.
G64
A
1002-1701(2015)11-0026-02
2015-02
顾琳琳,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与急救护理。
2013年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YJKT201310);潍坊医学院教师公派教师国内访学项目。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