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对问题导向性学习中案例评价的分析
——基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调研

2015-04-13李峰徐锦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教育问卷

李峰,徐锦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北京100191)

●教育管理

师生对问题导向性学习中案例评价的分析
——基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调研

李峰,徐锦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北京100191)

目的:了解北京大学医学部问题导向性学习(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案例的评价。方法:以北京大学医学部某学年度PBL教学中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对所使用的案例进行评价。结果:师生对PBL教学认可度较高;PBL案例撰写重点明确、难度适宜但临床知识比例较多;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各项学习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良好。结论:现行PBL教学及案例撰写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效果显著,但仍存在改善的空间。

PBL案例;评价;医学教育

PBL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学生提出问题、查找资源、分享讨论的过程均围绕着案例进行,案例的质量及对教学过程的作用,直接影响PBL的教学效果。本文即以某学年度PBL教学过程中师生为研究对象,收集、分析教学第一线参与者对PBL案例的客观评价,以期改进PBL案例撰写及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参加某学年度PBL教学的教师96人次、学生418人次。其中教师问卷共发放96份,回收89份,有效问卷89份,有效回收率92.7%;教师来自病理、病生理、解剖等16学系;有教授4人次,副教授35人次,讲师50人次。学生问卷共发放问卷418份,回收408份,有效回收率为97.6%。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以CIPP模式[1]为指导,参考英国Dundee大学的教育环境参量问卷[2],针对我校实施PBL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设计。随机选取8个案例,于案例教学结束后向教师发放问卷,同时向随机抽样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匿名式自填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依据以下两项原则剔除无效问卷:问卷缺失条目占总条目20%及以上或明显规律作答者。排除无效问卷后进行汇总和数据分析。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录入调查结果,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师生对PBL教学的整体评价。

84.2%的教师和63.0%的学生对PBL教学均持赞成态度(见表1)。

表1 师生对PBL教学的整体评价

(二)师生对案例内容的评价。

北京大学医学部撰写的PBL案例涵盖关键的知识点,并结合相关研究前沿。但是,由于PBL是在低年级开展,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临床知识的比例可能过高(见表2)。

(三)师生对PBL效果的评价。

师生大都认可PBL教学的效果,即能够有助于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一定的临床思维,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见表3)。

三、讨论

(一)案例编写的建议。

北京大学医学部PBL教学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优秀的PBL案例应做到:情节设计合理,能有效激发学生提问热情,提示关键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案例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讨论的方向和深度。

因此案例编写在知识点方面以基础医学内容为主,配合一定比例的临床知识,并适当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了使案例生动具体,贴近临床实际,促进学生对临床情况的认识,在案例中引入部分临床内容。不过案例涉及较多临床知识,对于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负担。因此,除了在案例编写时注意临床知识的比例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3],侧重关键基础知识的覆盖,辅以临床思维的培养。

表2 师生对PBL案例内容的评价

表3 师生对PBL效果的评价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PBL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PBL案例是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基础,将患者患病、求医的过程叙述成生动的故事,富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案例中加入医患沟通、医学史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关注医学知识之余,通过小组讨论、查阅文献等学习方式中潜移默化的提升综合素质。同时,案例中还可以融入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学生预防、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融为一体的“大医学”概念,从而实现“仁智兼养,德理双修,为人为学统一”[4]。

(二)PBL教学的思考。

在PBL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协调人、资源和评估者的作用[2]。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都不局限于某一学科,也不局限于基础医学内容,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具有更广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才能更准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的医生更应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个人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而在世界医学高速发展的大舞台上有所建树。医学教育是长期的过程,在医学基础课实施PBL教学的同时,更应丰富临床专业学生临床课程教学方式,如CBL、DOPS等,以配合基础课PBL教学的实施并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及学习能力。

四、结语

PBL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代表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的需要。通过PBL教学实践,我们有了不少欣喜的发现,同时也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建立适合中国学生特点和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致谢:感谢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姜矞恒、香钰婷、王颢、王益勤、曹亚英、何培欣同学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组进行的相关调研和分析。

[1]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2003(3):42-45.

[2]孙宝志,赵玉虹.英国医学教育环境测量理论的引进与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3(4):13-16.

[3]吕海侠,曹永孝,刘勇,等.长学制医学生基础医学教育PBL教学体会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988-991.

[4]王维民,程化琴.全人教育理念下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1):1-4.

G40-058.1

A

1002-1701(2015)04-0001-02

2014-05

李峰,男,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

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12-D3)。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4.001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教育问卷
撤稿声明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生命表在运动寿命研究中的初步探索
问卷网
人文美学
请勇敢拥抱这一切的不完美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