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辅助呼吸抢救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疗效研究
2015-04-12葛勤
葛勤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当前我国中毒事件中发病率极高的事件之一,其病死率达到10%左右,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大多数均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必要,给予其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死亡率[1-2]。我院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治疗中,采用了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并给予其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21-63 岁,平均(41.3 ±5.7)岁;中毒药物敌敌畏、乐果、内吸磷、甲胺磷、甲拌磷;中毒途径皮肤或呼吸道接触、口服;中毒时间45min-2.5h,平均中毒时间(70.3 ±11.2)min。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且两组患者的性别、中毒时间、中毒途径、年龄、服药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洗胃、导泻、体表清洗、吸氧、制酸、输液等治疗,保持患者呼吸通道和静脉通道畅通,并以氯磷定静脉滴注,剂量为2000mg/次;联合阿托品肌注治疗,剂量为5-10mg,4-6h/次,而后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模式设定为PSV +SIMV+PEEP,将潮气量设定为10ml/kg,PEEP5-10cmH2O,PS,10-18 cmH2O,期间采用密闭式吸痰。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①病情变化观察:观察患者瞳孔对光的反射及大小情况,及时行血压、体温、呼吸以及脉搏常规监测;加大对呼吸机辅助呼吸时的病情观察力度,若治疗中见异常事件则应立即告知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②毒物清除:解除患者衣物,皮肤、指甲、头发等均要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口服中毒者即刻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2];③用药观察:给予氯磷定、阿托品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遵医嘱在缓解中毒症状的同时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防止患者因输液过快、过多而出现肺水肿或病情加重等;④心理护理:急性中毒事件发生后,患者及家属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多与其进行沟通,疏导情绪,可列举治疗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其积极配合后续的治疗与护理,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药物起效时间、用药次数、症状消失时间、ChE 活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 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药物起效时间、用药次数、症状消失时间、ChE 活力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例,min,h,d,±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例,min,h,d,±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 <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讨论
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发病快、病情急,务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对其行必要的毒物清除,是防止二次中毒、抢救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气道开放是急救成功的关键,病情观察则是急救成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3]。可见,护理人员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技能,才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进程[4]。
本研究中,观察组参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分别采取了病情变化观察、毒物清除、用药观察以及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药物起效时间、用药次数、症状消失时间、ChE 活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由优于对照组,可见患者治疗中配合必要的护理干预是极为必要的。
综上所述,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时联合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有利于治愈率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 李正平.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法抢救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12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2(07):105-106.
[2] 刘刚,吴金海.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机的应用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2(04):644-645.
[3] 江学玲.呼吸机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5(18):66-67.
[4] 周松.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呼吸衰竭34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11,13(06):50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