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5-04-12雷剑锋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固定架感染性患肢

雷剑锋

(湖南省嘉禾县中医院骨科 湖南 嘉禾 424500)

胫骨骨缺损、骨感染、骨不连是骨科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威胁患者的生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因此,采用有效的方法治疗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主要讨论了L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按照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6~78 岁,平均年龄40.9 ±5.1 岁;体重41~72kg,平均体重49.8±5.8kg;病程1~11年,平均病程3.98 ±1.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2],观察组患者采用Llizarov 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准备,取创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明确敏感抗生素及感染细菌,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根据X线片确定胫骨感染范围,明确术中截骨平面、截出病骨的长度,预构Llizarov 外固定架进行消毒,备用。(2)术中手术,根据手术需要采取相应体位进行麻醉,铺上消毒无菌巾,使用止血带止血;切除炎性、窦道坏死组织,切除病灶内异物,清除残存死骨至骨断面有出血为止;应用生理盐水、稀碘伏、双氧水反复冲洗创面;在C 臂机透视下安装Llizarov 外固定架,根据其近、远端长度调整间距;确定截骨平面后,做一个长约2cm 的横行切口,骨膜下显露骨面,应用截骨器微创截骨,成功与否由术中透视进行确定;去除病骨后关闭切口,留置冲洗管。(3)术后治疗,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用稀碘伏及庆大霉素持续、交替冲洗术腔,并保持通畅;冲洗数周至冲出液清亮透明,复查C 反应蛋白、血沉、血常规正常,且冲出液连续3 次,细菌培养呈阴性后停止冲洗,鼓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性康复锻炼;术后1~2 周开始骨搬移,按预定方向搬移截骨后的活动骨块(1mm/d 的速度),每天每6 小时搬移一次,0.25mm/次;每2~3 周进行X线检查一次,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密度、局部皮肤、软组织情况、患肢力线,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调整搬移速度及力线的矫正[3];待新生骨矿化后,可以分时、逐渐松动部分外固定针夹,增加负重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4)对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进行随访1~19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骨完全愈合为愈合,骨基本愈合为显效,骨部分愈合为有效,骨无明显愈合为无效)、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患肢功能恢复正常为优,患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良,患肢功能部分恢复正常为中,患肢功能无明显恢复为差,其中优、良、中为患肢功能总体正常恢复情况)、术中截除病骨后骨缺损长度,有无再次骨折等。

1.4 数据处理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Excel 进行逻辑校对与清洁,导出清洁数据后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患肢功能总体正常恢复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2.3 两组患者术中截除病骨后骨缺损长度、有无再次骨折分析,观察组患者术中截除病骨后骨缺损长度2~12cm,平均长度4.3 ±3.2cm,无再次骨折情况发生;对照组患者术中截除病骨后骨缺损长度4~16cm,平均长度5.1 ±4.9cm,再次骨折情况发生4例(20.0%);观察组患者术中截除病骨后骨缺损长度、再次骨折情况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传统治疗是先修复软组织再进行骨的修复和重建,而Ilizarov 的骨搬移技术是将自然基础规律、机械应力刺激、牛顿力学定律、Woff 定律、杠杆原理的转换等结合矫形手术治愈各类肢体残障、畸形的一门新技术,它可以通过活性组织的牵拉,同时骨组织与修复软组织[4]。L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具有以下优点:(1)多方位多平面克氏针固定,可靠并稳定,手术医生可根据具体病情合理的进行延长或加压。(2)与髓内针、钢板等内固定材料相比较,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架创伤小,不受局部皮肤软组织条件的限制,对局部血运影响小。(3)若骨不连合并有畸形,在进行骨延长转移或加压的同时会得到改善,早期应用环形外固定架缓慢牵引可纠正骨不连合并的畸形,通过此方法可避免进行二次畸形矫形手术,术后患侧肢体功能恢复较满意。(4)可以早期锻炼踝、膝等关节功能,术后能负重带架行走,有利于神经、血管、肌肉、筋膜的再生,可促进局部血供的恢复。

综上所述,Llizarov 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及感染性骨不连,可以促进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 陈伟,齐新文,张英明,等.Ilizarov 技术骨搬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并软组织缺损感染[J].西部医学,2014,26(8):993-995,998.

[2] 唐天生,林达强.Ilizarov 配合VSD 技术治疗胫骨长段骨折伴急性感染12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4-5.

[3] 王洁颖,秦泗河,任龙喜,等.胫骨结节下闭合截骨与Ilizarov 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7):692-693.

[4] 郭乾臣,张弢.Ilizarov 牵张成骨在肢体延长中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13(4):349-351.

猜你喜欢

固定架感染性患肢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思考心电图之177》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无天于上2035(一)
KD407:悬挂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