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在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退变中的相关性分析

2015-04-12李少林

河北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脊髓型相关性颈椎病

李少林

作者单位: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医院

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在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退变中的相关性分析

李少林

作者单位: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医院

【摘要】目的探析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退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相关性。方法78例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脊髓型颈椎病者40例为研究组,38例患者无脊髓损害的症状与体征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对其影像学指标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脊髓受压、脊髓内高信号以及椎体不稳出现几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脊髓内高信号以及椎体不稳与本病的发生正相关,脊髓受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100.00%),其阳性预测值达76.92%;髓内高信号的敏感度为62.50%,阳性预测值达71.43%;椎体不稳的敏感度为57.50%,阳性预测值达57.50%。结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以及髓内高信号、椎体不稳的表现,脊髓压迫患者出现脊髓型颈椎病的几率增大。

【关键词】颈椎病,脊髓型;影像学;相关性

颈椎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多以颈肩痛、头晕以及上肢窜麻等为主要表现,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或)颈部外伤等因素导致的颈椎骨质增生等导致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而出现的神经压迫症状[1,2],脊髓型颈椎病属于本病的常见分型,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技术已能清晰显示出改型颈椎病的部位、蜕变程度以及与相邻组织的关系[3],从而对于诊断与治疗大有裨益,故而该项技术渐趋应用于临床之中,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仍有部分患者在体检时发现颈椎的影像学改变,但却无不适症状与体征者,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退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 (1)年龄18~70岁; (2)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且已具有颈椎退行性病变的症状与体征; (3)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有其他躯体疾患如脑血管意外等; (2)有其他原因导致的颈椎骨折和不稳; (3)临床资料与影像学信息不完整者; (4)有其他颈椎疾患如颈椎肿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 (5)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6)有严重精神疾患者。

根据上述标准,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共将我科收治的78例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

1.2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为保持研究的一致性,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个医师进行问诊及神经系统检查,根据结果78例患者中有脊髓型颈椎病者40例,归为研究组,38例患者无脊髓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归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MRI检查。

1.3观察指标基线资料比较: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影像学比较:主要进行脊髓受压、脊髓MRI T2加权像信号以及椎体稳定水平比较,其中椎体稳定判定按照White-Panjabi法[4]进行,相邻两椎体间旋转角度差大于11°为旋转不稳定;椎体间水平位移大于3.5 mm表示位移不稳定。见图1。

图1 椎体稳定判定示意图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2组患者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年龄、脊髓受压、脊髓内高信号以及椎体不稳出现几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例(%)

2.2基线资料与出现脊髓病的相关性分析将上述基线资料中的各个指标代入回归模型(设定入选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之中,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脊髓内高信号以及椎体不稳与本病的发生正相关。见表2。

表2 基线资料与出现脊髓病的相关性分析

2.3影像学指标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脊髓受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100%),其阳性预测值达76.92%;髓内高信号的敏感度为62.50%,阳性预测值达71.43%;椎体不稳的敏感度为57.50%,阳性预测值达57.50%。见表3。

表3 影像学指标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

3 讨论

颈椎病多起病隐匿,常出现以下肢行走障碍者,甚或出现皮质脊髓束和脊髓小脑束受损害,随着疾病的进展,多累及上肢,出现双手协调能力减弱等表现,可见,本病作为一种难以抗拒的机体老化现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而渐趋加重,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其虽然可以清晰的反映来自前方的椎间盘压迫脊髓程度,但对于脊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却很难进行评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无压迫症状作为颈椎病的亚临床现象在人群中占7.9%~27%[5],可见,如何对于此类人群进行预防与治疗,从而降低颈椎病的发病率是现今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众所周知,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较为复杂,大多学者认为本病的始动因素是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进而导致的相邻节段骨质增生,使得脊髓和周围血管受到压迫,本病发病的静、动两种因素,其中动态因素为创伤以及运动过度,而静态因素则包括颈间盘退变突出、骨赘等,但临床中偶或发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突出椎间盘小的反而比突出较大的脊髓压迫症状严重,故而启示我们探寻影响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相关因素,从而探析其脊髓损害症状与影像学之间的相关性。

既往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椎间盘退变渐趋明显,多表现为椎间高度下降,关节增生等导致椎管容积减少而产生临床表现,对100例无脊髓病症状与体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低于64岁患者中脊髓受压者占16%,而高于64岁者则占26%[6],本研究亦发现,年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呈现正相关。国外研究报道亦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严重程度与脊髓受压比率具有相关性,而直径降低30%者尤为明显。本研究中研究组所有患者均出现脊髓受压现象,敏感度达到100%,而对照组亦占据31.58%,与前述结果相契合。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出现髓内高信号现象做了大量研究,提出该现象的出现与脊髓周围静脉丛受压淤血,导致受压部位水肿,甚或是脊髓坏死囊性变有关,本研究亦证实了髓内高信号与本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髓内高信号节段不一定是受压最严重的节段,故而我们认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若出现髓内高信号则表示脊髓已收到中或者重度损害。

参考文献

1苗洁,李冠军,葛志强,等.Centerpiece系统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实用骨科杂志,2013,21: 735-738.

2刘建恒,毛克亚,毛克政,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 T2分级的临床意义.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 234-236.

3罗宇.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 2139-2141.

4White AA,Panjabi MM.The basic kinematics of the human spine.A review of past and current knowledge.kpine,1978,3: 12-20.

5张恒,周新社.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中华全科医学,2014,12: 622-624.

6李大成,刘均雨,柯于华.颈椎病78例临床误诊原因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14,12: 1177-1178.

(收稿日期:2014-01-06)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07.036

【文章编号】1002-7386(2015) 07-1064-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 681.531.1

猜你喜欢

脊髓型相关性颈椎病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
防跌倒警示牌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