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和谐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初探*

2015-04-11郑瑞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

郑瑞红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人性和谐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初探*

郑瑞红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人性和谐的大学生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生命教育需在加强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大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生命教育意识,引导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等途径方面进行不断实践与创新。

[关键词]人性和谐;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风华正茂、挥洒青春、实现理想、报效祖国的积极准备时期,本应用自己的知、情、意等去赋予生命意义,追求生命崇高,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社会价值。但有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却出现了偏差,人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漠视自己或他人生命,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放弃自己的生命或结束他人的生命。这种情况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极端事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从反面警醒我们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培养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树立自信、勇敢、坚强的品质,保持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和谐,成为人性和谐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1]。人性不和谐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是塑造和谐人性。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人性和谐是分析、建构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人性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推进生命教育。

一、人性和谐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人性和谐即人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属性集”,在整体上处于合理化协调的美好状态。在总体上,人性和谐是人以实践性为基础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2]。具体指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即人的身心和谐,人与外部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大学生要处理好自身存在的矛盾,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性,实现身心协调,做到知行合一。其次,大学生是社会人,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拥有社会责任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再次,大学生要融入自然,尊重、利用、保护自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因此我国生命教育的提出就是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从人性和谐的角度出发去开展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对人生命的关注。生命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生涯取向教育、挫折教育和生死教育等。具体来讲,生存教育即保存生命的教育,通过各种途径的教育使大学生远离意外伤害,增强意外伤害的自我救护意识。生活教育是指以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注重自我调适、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取向教育是指教育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明确人生目标,重视谋生技巧,规划好职业生涯,做好贡献社会的心理准备。挫折教育是指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生命逆境,在不幸和苦难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更加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生死教育是指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珍惜生命,直面死亡。狭义的生命教育仅指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关注和重视,以提倡大学生的生命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达到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途径,传递教育理念,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正视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并开发大学生的生命潜能,引导其生命走向完善,使大学生真正体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取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方向。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由于人性的缺失而导致工具化、功利化倾向,实效性欠佳。

(一)学校生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不明确

首先,高校教师有些本身人性不和谐。比如:有些教师自我身心不和谐,无暇顾及学生;有些教师人际关系薄弱,与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融洽,甚至社会关系不佳,即使能力出众也用不上;有些教师本身生态素质较低,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其次,教师队伍对生命教育认识不到位。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还停留在以说教为主,与学生谈心,用心灵唤醒心灵为辅,许多教师并没有将情感植入大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更没有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作自身使命。种种迹象表明,事实上高校教师应在人性和谐的基础上,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生命教育的专业知识,有一颗热爱学生、愿意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心灵,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心灵的安顿。生命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学生工作队伍的事情,而是广大教师共同的任务和使命。但长期以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重视对学生理性因素的教育,忽视对非理性因素的引入和优化,强调以理服人,忽视以情感人。再次,生命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脱节。许多高校并没有将生命教育的内容纳入专业课教育中,仅仅停留在学术讲座、报告会或者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阶段[3]。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还是日常教育实践活动,都偏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忽视对生命价值的引导。大学生遇到挫折不知道如何解决,教育与生命的意义割裂。只注重生命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生命情感的培养,割裂了学生知、情、意统一的生命个体的完整性,这种简单化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和谐的大学生。

(二)学生自我生命教育不到位

大学生身心不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因素导致生命教育无法正常有序开展。首先,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当今90后是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我是谁”“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学”“我想做什么”“我该做什么”等问题,不明确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忽略了对生命的责任。大学期间,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受网络、家庭、多元社会价值取向等的影响,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命观方面存在不稳定性,没有形成科学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例如:对学校管理制度不满,公然违反学校规定使用违章电器屡教不改,生命意识极为薄弱;毕业聚餐饮酒过度导致生命受到威胁等。另外,当今大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父母及诸多长辈溺爱的环境下成长,导致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而忽视尊重他人甚至伤害他人。

(三)家庭生命教育内容方式不当

家庭是气质和性格形成的第一站,家庭环境对一个人身心的成长与成熟至关重要,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或者不正当教育也是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生命的根源所在。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势必会影响孩子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望子成龙的家庭会让孩子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无法承受压力时极容易选择走上极端道路。对孩子百般呵护的家庭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表现出无能为力的状态。放任自流的家庭会让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轻视生活中的细节。

三、人性和谐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析

培养人性和谐的大学生离不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多方合作。生命教育的价值归宿是培养幸福的人、和谐的人,提升个体的生命品质。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实现生命教育的人性化。

(一)加强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为生命教育提供主导

拥有一支高效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是各大高校的责任,生命教育不只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事情,更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要增强全员育人意识,首先得培养人性和谐的教师。无论是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该增强自身实力成为人性和谐的教师,才能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教师要正确看待生命,在学生中树立起热爱、珍惜生命的榜样,用自己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和深切感悟去感化、引导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其次才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真善美统一的和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教师应加以提炼整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就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产生影响。要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紧密结合,既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理性世界,也要关注他们的非理性世界。尤其要善于运用人的非理性因素去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培训,重视加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使教师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地掌握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把生命教育的内容贯穿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使生命教育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教师中普及生命教育知识,建构生命教育知识体系,通过参与生命教育研讨会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生命教育知识,让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人性和谐的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对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保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在人格上得到全面发展[4]。

(二)大力提高高校生命教育客体——学生的自我生命教育意识,确保生命教育对象处于可塑化水平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性活动,在实现人性和谐中主要体现在对非理性因素的掌控上。通过生命教育强化对学生意志的氛围监督,为学生道德意志的锤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使学生的行为自觉符合社会规范。通过生命教育增强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化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减少非理性因素带来的消极性和破坏性,在理性因素的引导下,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统一,达到人性和谐。培养学生成为自我身心和谐、与他人关系和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是人性和谐的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还要与周围人真诚、友好相处,形成平等互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网络,更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共融,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需要其与自身、他人及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人性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自我生命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对待仅有一次的生命。引导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准确客观评价自己,珍惜生命,珍爱自己。养成良好的情绪情感,在挫折面前学会进行愤怒管理,生气时适当转移注意力;学习任务管理策略,学会在适当时机处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而不是把它变成重要而紧急的事情才去处理,保持情绪稳定。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肯定自身价值,减轻内心痛苦。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引导家庭教育健康发展,为生命教育提供载体

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精神家园。父母与子女要平等对话,形成家庭成员间互尊互爱互信的良好局面。其次,父母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让孩子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从而形成积极豁达的生命观。最后,家长要克服现代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不过分溺爱也不放任自流,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困惑,与孩子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在孩子面对挫折时适时适当给他们协助,提高孩子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2] 周国平.人的活动与完整的人性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3.

[3] 赵迎华.新时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现状及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136.

[4] 廖桂芳,徐园媛.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67.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度英语专项课题“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渗透研究”(晋规办字[2014]4号)之阶段性成果。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Paths to Life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Humanity

ZHENG Ruihong

(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China)

[Abstract]Life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cor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link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rmonious humanity. As a resul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onsistently practice and innovate the path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life education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harmony of humanity;university students;life education;path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12-0087-03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2.024

[作者简介]郑瑞红(1986-),女,山西阳泉人,太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辅导员。

[收稿日期]2015-09-15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