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2015-04-11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演唱者歌唱声乐

王 铁

(齐鲁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一、歌唱思维的含义

声乐演唱是一门集艺术和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创造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十分简单,即演唱者凭借歌唱技术,利用自己的“乐器”——喉咙唱出声乐作品。其实要想完整地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仅有好的演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演与唱是融合了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表现和再现等多重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唯有通过对众多因素的有机处理和运用,才能展现出良好的演唱效果。由此可以引出歌唱思维的含义,即演唱者在声乐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包括想象、体验、创造、审美等多方面,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二、歌唱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一)声乐本质的艺术规律使然

声乐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从声乐作品的诞生就开始了。创作者受情感的触动,利用自身的音乐知识,用旋律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后又加入了歌词,使旋律更具象化;或曲作者看到一首诗歌,感触颇多,律从心生,自然流露。而演唱者则是通过对作品的体验和分析,利用自己的演唱技术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声音这个桥梁,将作品中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以获得情感的共鸣。正由于声乐艺术是一个集合了情感、心理、审美、创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性思维过程。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自然也需要在一定的歌唱思维指导下进行,包含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演唱过程中想象和联想的运用、个性化的表现作品等。否则,演唱就会是一种机械的技巧运动,难以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歌唱思维是声乐艺术不可或缺的全部有机体的重要部分。

(二)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发展和提升学习者的歌唱能力,因而理解歌唱能力和把握歌曲内涵在声乐教学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从当下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歌唱的技术性训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对歌曲内涵的把握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除了跟学生的综合素养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歌唱思维的重要性。只有将歌唱思维贯穿于学习和演唱的全过程,才能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入的体验和了解,才能对自己的歌唱技术予以灵活的运用,才能唱出作品的真情实感,继而获得与观众的共鸣。所以要想从本质上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就要树立学生对歌唱思维的正确认识,并给以有效的引导和培养,以达到从“技术到艺术”的突破。

三、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方式

(一)想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歌唱思维中的想象,是指演唱者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根据作品所展现的直接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作品中的情境和意境。它具有形象性和交融性两大特征。所谓形象性,是指脑海中的情境是明确、生动和形象的。比如在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时,演唱者想到的必然是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而不是微风拂面的江南小景。所谓交融性,是指演唱者幻想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中,用心感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使情景再生。比如很多歌者在演唱《我亲爱的爸爸》时都会潸然泪下,就是因为在对作品的演绎中,女主角感受到了跪在父亲面前说服父亲去帮助自己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时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想象是一项重要的歌唱思维;没有了想象,整个演唱也就没有感染力可言。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关注对想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首先是发声技巧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声乐演唱是抽象性的,技巧中运用到的呼吸力度、吐字、咬字、腔体共鸣等并不十分具象,只能在引导的前提下靠学生揣摩和体会;二是发声训练本身较为枯燥和乏味,很容易让学习者感到厌烦。而通过对想象思维的合理运用,则能够使上述两个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总结了一些形象性、比喻性的教学语言。例如,用“闻花香”、“半打哈欠”、“吃惊的方式”等进行呼吸训练;用“内哭外笑”、“口腔里像是含着一个立着的鸽子蛋”等语言描述腔体打开的感觉;用“像是小溪一样缓缓地流淌”,“用气息这条线把一个个珠子串起来”等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歌唱的连贯。这些生动、直观的教学语言,巧妙避免了抽象和乏味,让学生对各种发声技巧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和体验。

其次是声乐作品的演唱。通过对作品的体验,演唱者已经对作品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然后就要通过对想象的运用,在内心中形成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并在演唱过程中尽量使真实声音与预想声音相吻合。比如在作品《黄水谣》中前后两段的画面对比是十分强烈的,第一段描绘出了一幅“麦苗儿肥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的景象,对此演唱者就要在脑海中形成这样一幅画面:“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垠,风中还飘过了豆花的清香,一场丰收的景象就要来临”。第二段则描绘出了日寇到来后奸淫烧杀,出现了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景象。对此演唱者也应该借助于自己的历史知识以及一些抗战类影片的回忆,在脑海中幻化出这种景象,然后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这种状态下,演唱者唱出的声音才能做到情真意切,达到“词表其意、声披其情”的境界。除此之外,在作品体验、演唱紧张情绪的缓解方面,想象思维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功效,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合理的运用。

(二)情感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声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正如贝多芬所言:“我为何要写作,是为了我心中之情的流露和表达。”这道出了情感性这一音乐的本质特征。从声乐艺术的诞生、传达和接受过程来看,创作者由情感触动创作出声乐作品,演唱者则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动并唱出创作者情感,而观众从创作者和演唱者的情感表达体会歌曲中的内涵,使得创作者、演唱者、观众三者的情感在作品演唱中形成共鸣。情感贯穿于声乐艺术的全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就是感同身受。先是由词作者用文学语言的形式,阐明了歌曲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然后再由曲作者辅以相契合的旋律,使歌词本身的语义音响化、流动化,并最终形成了吸引力。至此,词曲作者已经合力构建起了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作为演唱者来说,通过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足以能够获得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比如阎维文演唱的《母亲》与刘和刚演唱的《父亲》,都能让人热泪盈眶,原因就在于这两位演唱者由作品联想到了自己的双亲,从中获得了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所以才有如此动人的演唱效果。可见情感思维正是一种最本质的歌唱思维。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关注对情感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首先是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前文中提到,声乐作品乃是情感的结晶,如果没有对作品进行情感体验,或是体验得不够深入,自然难以获得情真意切的演唱效果。所以要通过移情的方式进行深入地体验,即化身为创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来感受作品。如樊孝斌作词、刘聪作曲的《鸟儿在风中歌唱》,演唱者就要化身为作品中描绘的这只鸟儿,通过对歌词中“在山岗上盘旋并发出凄凉的叫声”、“望着笼子中的新娘”和“朝向自己的猎枪”,体会歌词中表达的“忧伤和悲苦”。通过移情,来获得最准确和最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多位歌唱家都曾经演绎过这首作品,但是每一个演唱者都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无论是哪一个演唱者,都没有重复别人,而是将自己化身为一个亲历者,亲眼见到了“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北疆播种,南国打场”的美好景象,由此引发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意境。其次是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当下声乐教学中,一个常见的情形就是:学生们在演唱时动作、情感和歌词不能完美配合。除了缺少相关的表演训练外,更多的是没有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此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鼓励学生用情歌唱。当声音中融入了情感,整个歌唱状态都是积极的,呼吸、咬字、吐字等多种演唱技术,就一定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其效果绝非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所能比拟的。

(三)创造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声乐演唱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和活动。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能够正确而完整地处理好谱面的各种信息,更能够融入个人的理解、体验和情感,并获得了个性化表现效果。具体表现为行腔的新颖性和形象的新颖性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腔的新颖性。因为作品对歌词和旋律进行了一定的界定,所以创造的可能性较小,而行腔却是一个巨大的创造空间。比如我国众多的民族歌唱家,歌唱技术均在伯仲之间,但是演唱风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即便是演唱同一首歌曲,也能清晰分辨出是谁在演唱,这就是行腔新颖的表现。演唱者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速度、力度、装饰音等多个因素的创造性表现,唱出了独有的韵味,使歌曲本身也得到了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表现。比如著名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在谭晶和王二妮两位演唱者的演绎下,就呈现出了不同的韵味。谭晶因为自幼接受系统的声乐训练,所以在行腔上精准、流畅,并且一直保持着一种饱满的情绪,给人以字正腔圆之感;而王二妮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歌手,则在行腔上更加灵活,富含地方韵味,并给人以自然和亲切之感。

其次是形象的新颖性。近年来,伴随着审美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很多“老歌新唱”,比如一些有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经过重新编曲后成为了流行歌曲。这种风格上的变化,自然带来了形象的变化。如《洪湖水,浪打浪》,这是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著名唱段,表现的是赤卫队员们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在湖中休憩的情景,表现出了韩英这个女战士除了具有无畏的革命精神外,还有作为一个渔家女质朴、温柔的一面。但是在黑鸭子演唱组合的演绎中,该曲更像是对洪湖美景的描绘,给听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这种形象的新颖变化,也给民族声乐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承发展途径。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交流等方式,来实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引导和交流,是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以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机会。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原则性的是非对错之分,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大胆设想,形成创新的想法,并将其运用到歌唱实践中。反之,如果将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来培养,势必会出现“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的趋同化现象。所谓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是指教师要对学生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有的学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对此教师就可以多让他们演唱一些创造性空间较大的作品。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引导,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和引申,让学生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在个人努力和教师帮助下,形成个性化的演唱风格。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事业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为了使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巩固和延续,需要对当下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审视,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歌唱思维的轻视,已经成为影响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所在,需要引起广大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一方面,要对歌唱思维的含义、作用、特点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则要在遵循声乐艺术本质规律的前提下,把歌唱思维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中,真正发挥出歌唱思维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1]尹兆旭.浅议歌唱技巧训练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J].中国音乐,2003,(3).

[2]韦家燕.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郭剑.论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的构建[J].艺海,2009,(3).

[4]魏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感觉的培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2).

猜你喜欢

演唱者歌唱声乐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