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历史文献
——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的群众观

2015-04-11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革命斗争方志敏工农

黄 惠 运

(井冈山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历史文献
——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的群众观

黄 惠 运

(井冈山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方志敏撰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历史文献。书中结合自己从事革命斗争的实践,阐述了关心群众疾苦,忠实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宣传发动群众闹革命的工作方法;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力量源泉等群众路线思想与群众工作方法,至今仍然有启示教育意义。

方志敏;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群众观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红十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清贫》《可爱的中国》等脍炙人口文章的作者。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总结了自己革命的光辉的一生:在土地革命以前的六年,“是我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国民革命而努力的时期;在此以后的八年,直至这次被俘为止,则是我为反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为苏维埃革命而奋斗的时期”[1](P38)。方志敏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积极投身国民革命和苏维埃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杰出代表,为农民运动和苏区各项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群众路线观点和方法,至今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历史文献,本文撷取其中群众观的一部分精华,以纪念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烈士。

“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明确指出:“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非常亲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忠实的为群众谋利益。”[1](P85)方志敏十分关心群众疾苦。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既赞美了家乡湖塘村的亮丽风景,又指出了该村道路凹凸不平、柴屑粪渣塞路、蚊虫爬动,农民“打皮寒”(疟疾)、烂脚的特别多等落后的面貌。他为此感到十分痛心难过,希望通过革命方式改变这种贫穷和不卫生的现象,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他写道:“我每年暑假回家的时候,看到村中如此情形,心里总感着难过,合得将它改良一下才好。”[1](P24-25)1932年9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第二次进入闽北作战,试图打通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的联系,“再努力作争取群众的工作”。在夺取浦城后,方志敏看到城中商业凋疲不堪的现象,指出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剥削造成的,“福建军阀苛捐杂税的剥削,与无厌的需索,不但工农群众穷苦异常,就是商家也弄得一天天的衰败下去!”[1](P82)由此说明,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方志敏群众观区别于剥削阶级思想的主要特征。方志敏认为农民群众因为遭受压迫剥削才起来参加革命,千千万万的农民,缺地或无地,自己亏本的租耕地主的土地,“锄头挂上壁,马上没饭吃”,终年辛苦种田,弄得自己挨饿受冻,不能得到最低程度的温饱,这种情形,能够永久继续下去吗?能够永久压制他们不起来反抗吗?能够永久压制他们不起来要求土地吗?这是做不到的,这是谁也做不到的。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为了解救农民的痛苦,因势利导,发动了弋横起义,创建了“方志敏式”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在群众工作方面颇具成绩和特色。因此,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称赞赣东北苏维埃的工作说:“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像兴国和赣东北的同志们,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2](P143)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被称为“苏维埃模范省”。

“不去团结群众,斗争是不会成功的。”1918年,在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运动中,方志敏是弋阳最爱国的一分子,他废寝忘食地向群众讲演,宣传抵制日货,积极参加示威游行活动。方志敏在弋阳高等小学读书时,即将九区在校的学生,组织了一个地方性革命小团体“九区青年社”。因大家都是小学生,社旨意识模糊不清,结果被劣绅弄得筋疲力竭,九区青年社组织无形解散了,由此给了方志敏深刻的经验教训,初步懂得了发动和组织群众的重要性。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写道:“这社自组织起来,存在了两年,对于革命虽无怎样重大意义,但却给了我们一些斗争认识,提醒我们,不去团结群众,斗争是不会成功的,鼓励了我们到群众中的意志。”[1](P16)方志敏曾经批评在南昌成立的江西改造社的解散:“也是因为不做工农群众的工作,社内仅只十几个摇摆游移的学生,所以做不出什么有力的革命运动来。”[1](P18)方志敏在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认为没有发动群众是重要原因。他指出:“辛亥革命的方法和手段,也只注重在清军和会党中活动,在广大被压迫的工农劳苦群众中,就根本没有怎样注意,没有做过什么工作。下层广大工农群众,对于这次革命,只是袖手旁观,没有广泛的发动起来参加革命。”[1](P4-5)因此,在乡村中,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而有过任何新的改革,一切都照旧样,没有什么与前不同的地方。乡村中的工农群众,看不出这次革命与本身利益有一点什么关系。

在五卅运动期间,方志敏加入了“江西沪案后援会”,后援会派他去赣东各县工作,他也曾尽力去做发动群众工作,“将反帝运动,相当的深入于这些偏僻县份的群众之中”[1](P12)。方志敏认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形势下,“拥护中山北上”与“追悼中山逝世”的两次运动,是做得比较广泛而深入的,“唤起了江西广大群众对国民革命的认识和同情”[1](P25)。关于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方志敏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阻止工农群众斗争的开展和深入,以致党脱离群众,不能领导群众”[1](P27)。

朱培德“礼送”共产党员出境后,方志敏被迫到吉安,在吉安县、吉水县、安福县、莲花县一带,进行社会调查和发动群众,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开展“二五减租”运动。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写道:“我从南昌秘密到达吉安的时候,正当着秋收要交租了,于是,我在党的决议之下,经过农民协会的组织,深入群众去进行减租运动。”“我到达吉安、吉水、莲花、安福四县工作,在这四县,都召集过农民代表大会及农民群众大会。”[1](P30)“在吉安一带两个月的工作中,我才算真实的实习了群众工作,我学得了怎样去宣传、组织、领导群众斗争的方法;回忆在省农民协会批批公文的工作,不过是官僚的工作而已,真没有什么意思。”[1](P32)1927年8月中旬,方志敏化装隐秘回到家乡弋阳,联络失散的同志,大家开了一个会,一致反对悲观动摇,灰心消极,决定“重起炉灶,再来干吧!”“决定从下层群众做起。”[1](P36)他们分头到各村去活动,在七天内,居然组成了二十几个党的支部,“群众团体,也组织了同样的多”[1](P36)。

“我们在红军和工农群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战争动员。”宣传动员群众是方志敏群众观的工作方法,在群众工作中经常使用,并且取得显著成效。宣传群众的主要口号是:打倒豪绅地主,实行平债分田,建立工农政府等。“这些口号,很能吸引劳苦群众来参加革命。”[1](P44)有些做群众工作同志比较幼稚,不知道怎样去开会说话,方志敏就带他们一路去开会,叫他们坐在旁边听着看着,“如此几次,他们也学会了宣传、组织群众的办法。分派他们在各地进行工作,各地的农民革命团也逐渐建立起来”[1](P44)。有时,由于受着白军的追逐,方志敏等不得不飞快地爬山越岭,一旦脱离白军追逐时,他们又唱起革命歌来了,“又找到群众开会谈话了”[1](P49)。由于方志敏在横峰县有力的群众动员工作,只用了25天时间,横峰年关暴动的范围,却占了横峰全县的一半地区,参加暴动的群众有五万余人,这也可见工农群众经过宣传后要求革命的迫切心情!

1929年5月,为一举扑灭弋横这一小块革命根据地,广信、饶州十余县的豪绅地主反动派,组织联合“围剿”。他们认为红军和革命群众藏身之地为山林,如果树木砍光了,红军和革命群众都没有藏匿之所,那就不难一网打尽了。因此,敌人在各地各村或用威迫,或用钱买组织了砍树队。担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的方志敏,通常每日工作14小时,除了吃饭走路,全部时间,都是开会演说,与群众谈话写文件,总要弄到非常疲倦不能再挨下去的时候,才去睡觉。他制定实施了击破砍树队的策略:一面派了很多人打入砍树队,从内部去活动,宣传同阶级相残杀的错误,工农不打工农,穷人不打穷人,启发他们的阶级同情;另一面即宣传红军打仗,十分厉害,进九区去砍树,一定要被打死,难有生望。经过这样的宣传,砍树队十分的劲头,已软下了八分,都怕有进无出,有去无归,纷纷退出砍树队。在击破砍树运动以后,群众对国民党政府的信仰,完全丧失了。群众讥笑说:“砍树!饭桶子的计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群众斗争的勇气提高了,又值秋收时节,群众不愿交租给地主,就掀起了弥漫弋阳全县的秋收暴动的风潮,并建立起苏维埃政府,“扩大了苏区一百余里,增加群众八万余人”[1](P56)。后来在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战争中,“我们在红军和工农群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战争动员,这种动员,不止进行一次两次,而是不断的进行的”[1](P89)。经过宣传动员后,红军和苏区几十万工农群众的战争热情,都提高起来了,造成了浓厚的战争氛围。

“苏维埃政府亲密的与工农群众联成一片,群众认苏维埃是自己的。”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使得全国广大工农劳苦群众同情和参加国民革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他写道:“自国共合作以来,共产党员为国民革命所尽的力,所流的血,所付与的牺牲,不可谓不多了。正因全国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在群众中的努力工作,使全国广大工农劳苦群众同情和参加国民革命,又因得到无产阶级国家大力的帮助,国民革命的势力,才能在很短时期内,由统一两广而伸长到中国的中部。”[1](P33)方志敏认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为人民谋利益,得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苏维埃政府亲密的与工农群众联成一片,群众认苏维埃是自己的”,“苏维埃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如何去领导和组织工农群众去参加国内战争,因为这种战争正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必须进行的战争”[1](P99)。方志敏以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说明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写道:“横峰暴动,支持了两个多月,全是武装的暴动群众的力量。”[1](P48)因敌强我弱,横峰年关暴动被敌人镇压了。方志敏分析了横峰年关暴动失败的原因,除了当时我们没有建立起正规红军外,就是土地问题没有迅速解决,得不到群众的大力支持,“田没有着手去分配,就不能巩固群众坚持斗争的决心。”党的领导机关尚未建立健全,“有许多暴动村坊,有了群众的组织,尚没有党的组织。”领导者的幼稚和缺乏斗争经验,“群众失掉了领导者,自然不能继续斗争”[1](P49)。在这里,方志敏强调了建立军民鱼水关系和党群血肉关系的重要性。

横峰年关暴动虽然失败,但是,方志敏仍然坚持在弋横边界开展革命斗争。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写道:“我们是为着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解放,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生活虽然痛苦,而精神还是非常愉快的。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1](P50)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之下,方志敏能继续坚持斗争,而不至于失败,主要是因为扎实的群众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写道:“我们当时的群众工作,是做得很充分的。我们是亲密的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大家都是家人兄弟一般。群众不怕受着白军怎样的摧残(这种摧残是异常毒辣的,要叙述出来,是要写一大篇),仍然斗争不懈。群众的房屋被烧毁了,饭锅被打破了,只剩个半口锅,用三个石头搁起来弄饭。我问他们:‘同志们,很苦吧!’他们总是这样答复:‘不要紧,革命成功了,就有好日子过了。’群众既如此坚决的参加革命,拥护我们,白军当然不奈我们何。”[1](P50-51)

1928年5月,白军大举进攻红色区域,想一举歼灭横峰暴动队伍。敌人占据着村庄,群众躲进大山,随身带的粮食吃光了,难以再支持下去,是为最紧急最困难的时候。有的领导同志主张将队伍拖往白区跑,方志敏等人坚决反对这个主张。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写道:“我们认为有群众基础的地方,尚站不住脚,拖到没有群众基础的地方,还能存在不被消灭吗?而且,我们一跑,群众失掉了领导者,革命运动就要立刻失败。经过详细的讨论,都认为逃跑主义是错误的,乃决定好几种斗争方法,分头去进行。好的很,我们依照会中决定的方法去斗争,都得到一些新的胜利,局面又重新开展了。”[1](P51)至1929年6月,弋阳全县乡村都成了赤色区域,这得益于党的群众工作,争取了大量的群众。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写道:“不怕工农群众文化知识的低下,而要不惮烦的去说服,去教育,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工作精神。用这样的精神去工作,所谓‘至诚感人,金石为开’,群众哪有不被我们说服争取过来之理!成千成万的群众,都跑向我们这边来了。”[1](P56)1929抨8月,周坊战斗的胜利,更加使群众高兴,群众斗争更加勇敢,贵溪苏区得到快速发展,贵溪县城之外的广大农村都成了苏区。余江、万年两县的群众斗争也很顽强,不怕白军怎样摧残,他们仍是坚持不懈。最可敬的,就是万年东源村的群众,拿两枝枪同驻富林的白军打了整整的一年,结果,驻富林的白军,还是抛弃碉堡逃走了。[1](P56)1930年11月,赣东北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时,红军退出景德镇、乐平等地区。这些区域,虽建立了苏维埃,名为新苏区,但群众工作太差,土地未分配,群众武装和游击队未建立,故红十军退到哪里,新苏区就坍台到哪里。于是,苏维埃政府立即将各村的贫农团整顿恢复起来,配合红军作战,群众都有组织地上了火线,红军才不是单独对白军作战,有了群众配合帮助,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逐渐得到巩固。

1932年9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第二次入闽,浦城工人及贫民自红军入城后,即起来帮助红军。红军向他们宣传,分散土豪的财物给他们,帮助他们组织工会和贫民协会。他们了解红军是为他们谋利益谋解放的,都起来帮红军去捉土豪,去搜取藏匿着的枪,并将他们拣到的枪送给红军。方志敏由此认为:“群众对革命要求的迫切,到处都是一样的。”[1](P84-85)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是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利益求解放的,“因为如此,群众对苏维埃的信仰和拥护,日益增高,他们诚心的服从苏维埃的指导,苏维埃决定要做的事,不用一点威力和强迫,他们都乐意的去做。他们宁愿牺牲一切,帮助苏维埃,他们爱护苏维埃,比爱护他们的家庭还更恳切!”[1](P88)

在赣东北苏区反“围剿”战争中,“群众是几千几千的动员来造赤色堡垒,抬石头的抬石头,砍树竹的砍树竹,挑土的挑土,在革命竞赛精神之下,他们忙着忙着的去做。他们虽没有学过军事,学过筑城学,但由于他们的战争热情和创造性,他们居然能够造出很坚固难攻的堡垒来……这些近乎现代式的坚垒的筑城,真不能不令我们惊叹着群众力量的伟大!如果不是群众的力量,谁能在很短时间内,建筑起那么多那么坚固的堡垒来呢?”[1](P89-90)“关于五次战争的经济动员,也得到工农群众热烈的响应!”[1](P93)苏区群众还在“节衣缩食”口号下,节省伙食费以帮助战费,购买公债票,支援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在推销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决战公债时,大部分工人都自愿地拿出三个月的工资来购买公债票;红军战士纷纷写信回家,要家里粜谷送钱来买公债票(红军这次买公债票,买了飞机!)。“苏区的男女老少,都拿出钱买公债票。乐平有一个妇女买了三百元的公债票。发行十万元决战公债票,结果超过预定额四万元。”[1](P93-94)

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阐明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方法,至今仍然有启示教育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根本工作方法,坚定党的信仰,践行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方志敏说他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笃诚信仰者”,坚信“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是他一生的追求,他来自农村,出身贫困,深知人民疾苦,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为劳苦群众谋福利,树立了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1](P144)。牺牲前他坚定表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P156)方志敏将共产党的革命军队与国民党的军队相对比,得出了一个结论:“凡是能够为群众谋利益,得到群众拥护的革命军队,虽然物质条件较差,仍能胜利。反之,残害群众,与群众作敌的军队,就是有较优的物质条件,也必失败。”[1](P76)他说:“苏维埃政府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虽然群众在革命后的生活,比较革命前有着显著的进步,但苏维埃仍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想了许多方法,帮助和指导他们走进更进步的生活。”[1](P87-88)

其次,要加强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理论水平和素质能力。方志敏清醒地认识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需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群众工作队伍,注重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群众工作能力。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指出:“苏维埃的工作人员,差不多全部为工人农民,他们在过去,肉体和精神都受着统治阶级的摧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程度,都是很低落的。但他们一被群众选入苏维埃来工作,苏维埃加紧的教育他们,他们加紧的学习,进步极快,不要很久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处理各种政治和斗争问题,而且处理得很适当的。”[1](P86)方志敏注重通过举办训练班来培养造就群众工作人才。1929年8月,方志敏受党的派遣到贵溪任县委书记。他了解到贵溪有些同志较幼稚,连普通的革命常识都还没有学到,就替他们开训练班,从头教起,告诉他们如何去工作,“如何去领导群众斗争”[1](P58)。通过开办训练班,所有工作同志都分派下去领导群众斗争,将驻贵溪周坊的白军用群众的力量围困起来。群众的斗争情绪很高,就是靠近周坊的村坊,群众也是在家眺高守夜,拿起武器斗争着,白军扎在周坊,不敢出村一步。方志敏提出党员干部要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要求:“希望同志们更加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十分艰苦耐劳地教育群众,坚决的站在群众前面,领导群众斗争。”[1](P113)方志敏认为做群众工作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服从组织安排。1935年,方志敏在北上途中遭到敌人的围困,他七天没有吃饭,但他还是忍受了下去,始终坚定崇高的理想与信念。他说:“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愈苦愈要干,愈苦我越快乐”[1](P100),“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1](P95)

再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方志敏主张在群众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教条主义与保守主义错误,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指出:“右倾保守主义,是赣东北最凶恶的敌人,就是这次红十军团受了损失,其原因也可说是由于保守主义,假若很早就注重皖南工作,就派得力人员到皖南去,这次必能帮助红军完成其创造新苏区的任务。”[1](P87)方志敏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赣东北苏区在1931年至1933年间的群众工作中曾经一度出现保守主义错误,放松了白区工作,没有将苏区革命与白区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所有强有力的干部,都留在苏区内工作,不舍得派几个到白区去进行秘密工作,以扩大大块苏区”,“对于苏区和白区工农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估计不足。”[1](P75)因此,必须克服这种右倾保守主义错误,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方志敏还专门阐述了“苏维埃的创造精神”,指出:“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的政府,他具有新兴阶级极大的创造力量,它能从各种困难中,想出许多有效的新方法来解决困难。如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表现出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1](P85-86)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在群众工作中时刻需要提倡和不断创新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弘扬方志敏爱国、清贫、勤政、为民的精神,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更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创佳绩。

[1]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委会.方志敏文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2]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许婴 校对 徐平]

A Document of 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Our Party's Mass Line——the mass view in FANG Zhi-min'sAnOutlineofMyDevotionToTheRevolutionaryWar

HUANG Hui-yu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s of CP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Jiangxi 343009,China)

AnOutlineofMyDevotionToTheRevolutionaryWarby FANG Zhi-min, a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 and national hero, is a document of 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our party's mass line. In the book, FANG Zhi-min, according to his devotion to the revolutionary war; illustrated the key consciousness of his caring of the masses' life and ardently working for the masses' benefit, and publicized the working methods of mobilizing the masses to make revolution. Such thought of mass line as “the support form the mass is the source of power" and some methods of mass work still have enlightening a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FANG Zhi-min; Gandongbei revolutionary base; mass view

2014-12-25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14ZT06)

黄惠运(1962-),男,江西吉安人,教授,历史学博士,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庐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D231

A

1004-2237(2015)01-0001-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1.001

猜你喜欢

革命斗争方志敏工农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人民教育家柳湜研究
鄂豫陕镇安苏区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