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乐制度视域下北周乐府诗歌研究的文献综述(下)

2015-04-11高人雄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庾信乐府诗乐府

唐 星,高人雄(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礼乐制度视域下北周乐府诗歌研究的文献综述(下)

唐星,高人雄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由于北朝文学资料相对缺乏,一直以来学界对北朝乐府的研究比较薄弱,对北周乐府诗的研究则更加凤毛麟角。到目前为止,尽管学术界在北周乐府诗歌的整理、研究方面已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任然存在诸多问题,还有很多尚未开掘、值得探讨的方面。

北周;礼乐制度;融合;乐府诗歌

5 有关北周的专门研究

5.1北周文化类相关研究成果

专题讨论北周的论著也有一些,但以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类的为多,文学类的论著数量较少,专门讨论北周乐府诗歌的就更少了。在探讨北周文化类的文章中,有的对研究北朝乐府诗歌还是颇有参考价值的,如黄寿成的《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之比较》(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对西魏北周时期的政治、教育、学术、礼仪、艺术等作了扎实的史料搜集和整理,祝波的《北周“和亲”与隋唐音乐刍议》(《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4期)站在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大融合的背景下,探讨了北周与突厥的“和亲”及其对北周音乐、隋唐音乐以及整个古代音乐文化的影响,裴恒涛的《北周武帝的文化政策论略》(《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对北周武帝的文化政策背景、核心内容和效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尤其是所论到的儒家礼治问题,尽管比较简略但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5.2北周文学类相关研究成果

在对北周文学的讨论上,主要有曹道衡的《西魏北周时代的关陇学术与文化》(《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刘宁的《论西魏北周关陇地区文学发展》(《社科纵横》2013年第8期)考察了西魏北周的儒学、文学发展情况,考辨梳理了这一时期的文人和文集,认为北朝的学术和文艺中心实在河朔,而关陇经长期战乱之后,元气尚未恢复,要赶上南方和河朔,还得有一个过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作用。

此外主要集中在对庾信的研究上,从吉定《世纪回眸:庾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下)》(《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5期),何世剑《20世纪以来庾信研究综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胡政《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综述》(《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9辑,中华书局,2013)等综述性的文章来看,有关庾信的研究论著多达百篇,专门讨论庾信入北以后的文章也有不少,较有代表性的有(韩)姜必任的《庾信对北朝文化环境的接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着重考察了庾信入北后,西魏北周的政治、学术、文学政策等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北方音乐、风俗、生活环境等文化背景的

接受,指出庾信的文章之所以“老更成”,在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北方所处的文化环境,对研究庾信,发掘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张黎明《庾信仕北时期的心路历程与诗赋创作》(黑龙江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对庾信诗歌作品的真伪和作年进行了考辨、选评,对影响庾信诗歌创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对庾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进行了阐释,对庾信的诗学渊源及其诗歌影响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是目前在研究庾信诗歌方面的一篇比较全面的作品。

收稿日期:2014-04-03

作者简介:唐星(1990-),男,河北张家口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古文学及古代西北地域民族文学。高人雄(1957-),女,浙江杭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研究方向:中古文学及古代西北地域民族文学。

而对北周乐府诗歌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庾信乐府诗的研究上,如王志清《庾信乐府诗创作与北朝历史文化之关系》(《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王洋《庾信乐府诗歌研究》(辽宁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对庾信的歌行体诗、《步虚词》、郊庙和燕射歌辞进行了考察,从体制创新、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探讨了庾信乐府歌辞的独特之处及其文学史意义;樊昕《庾信<步虚词>的宗教渊源及其文学特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王志清《论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的道曲渊源及其文人化特点》(《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都论析了庾信《步虚词》的道教仪轨用乐性质和思想意蕴、诗境营造等文人化特点;曾智安《以数立言:庾信<周五声调曲>以文法、赋法为歌及其礼乐背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章伟《庾信“周五声调曲”创作探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分析了庾信《五声调曲》的创作渊源、背景、动机等,解释了其诗法的创新及意义。

可是,尽管这些论著在研究北周乐府诗歌上面有所创获,却尚未做到全面、充分、深入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仔细的辨别、全面的搜集和深入的考察。

6 相关礼乐文化方面的研究

6.1礼仪制度研究的借鉴

要对北周乐府诗进行深入研究,势必离不开对北周礼乐制度和音乐生态的考察。陈戍国《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刘惠琴《北朝郊社、宗庙制度的儒学化》(2000年),柏贵喜《从宗庙祭祀制度看北朝礼制建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曾磊《隋文帝对礼乐典章文化的改革》(《宜春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均对北朝的礼仪制度有所论及,虽然个别提到了北周礼制,但对研究北周礼制与乐府诗的关系还是具有实实在在参考价值的。

6.2音乐史类的相关研究

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中华书局,1934),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修海林《古乐的浮沉——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商务印书馆,1991),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等音乐史类著作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北朝的音乐状况有所描述,涉及到音乐文化、民族民间歌舞音乐、鼓吹音乐、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情况及乐器、乐律与音乐思想等,对深入研究北周乐府诗创作的音乐背景、机制、配乐、演出奏唱情况等问题颇有助益。

6.3音乐文献的整理

邱琼荪《历代乐志律志校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中央音乐学院编《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中华书局,1962),吉联抗《魏晋南北朝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对音乐史料进行了考稽、梳理,涉及到制度、人物、乐曲、乐器等多个类别。牛龙菲《敦煌壁画乐舞资料总录及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庄壮《敦煌壁画乐队排列剖析》(《音乐研究》1998年第1期)、《敦煌壁画上的打击乐器》、《敦煌壁画上的吹奏乐器》、《敦煌壁画上的弹拨乐器》、《敦煌壁画乐器组合艺术》(《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2003年第4期、2004年第4期、2008年第1期),李芸、黄勃、夏滟洲《从敦煌壁画看南北朝歌舞娱乐节目的构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吴洁《从汉唐时期的敦煌壁画看乐队排列的变迁规律及历史特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等则为北周乐府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敦煌壁画乐舞资料。忻瑞《北朝隋唐间的乐器实物遗存与中外音乐交流史》(南京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不但将现有的乐器实物资料与文献记载进行了比照,辨明了北朝时期不同音乐体系的构成元素与组合模式,而且探讨了这一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情况。

6.4音乐问题的考辨

孙尚勇《黄门鼓吹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许继起《鼓吹十二案考释》(《中国音乐学》2004年4),黎国韬《汉唐鼓吹制度沿革考》(《音乐研究》2009年第2期)对黄门鼓吹、鼓吹署、鼓吹乐人籍属、鼓吹乐器、鼓吹制度等均进行了考释;陈元峰《乐官文化与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黎国韬《古代乐官与戏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先秦至两宋乐官司制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张升《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音乐官署》(山西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探讨了我国古代乐官、乐署、乐官制度,对北朝的相关情况也进行了评述。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客观、全面的描述北周乐府所涉及的乐器、乐署和音乐制度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和重要的理论支撑。

6.5胡乐方面的研究

研究北周乐府涉及到胡、汉乐舞交融和胡乐东渐的问题,这在学术界的探讨也是比较多的。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 1977)第五章《音乐》,谈到了北魏到隋唐的胡乐发展问题,王嵘《苏祇婆与龟兹音乐的东传》(《西域研究》1996年第4期)直接考察了西域龟兹音乐及其代表性乐师苏祇婆的东进和影响,冯文慈主编《中外音乐交流史稿》(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第三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对见存的西域音乐史料进行深入考析,并探讨了西域音乐的传播和与汉乐的交融,周菁德《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论述了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阴法鲁《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问题探讨》、《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常任侠《汉唐间西域音乐艺术的东渐》也对胡乐的东传和胡汉音乐的交流等问题进行了论述,霍然《论北朝西部乐舞及其与隋唐乐舞的源流关系》(《西域研究》2000年第4期)认为北朝及隋唐乐舞大部分来源于西部乐舞而非中原乐舞,正是北朝新的审美模式的出现,使得隋唐乐舞的真正源头是北朝西部乐舞,王立增《论汉唐时期宫廷音乐吸收胡乐的三个阶段》,王虹霞《东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乐舞在北方地区的传播及其特点》(《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赵世骞《试论西域乐舞对中原的影响》,殷克勤《丝绸之路与汉唐音乐之发展》,白翠琴《从西凉乐形成发展看民族间文化交融》等,均对胡乐与汉乐的交流融合情况进行了考辨、分析,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扬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在探讨音乐背景与歌辞文学形态演进的内在联系之余,也对这一时期流入中原的西域音乐进行了详细的考论,王志清《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乐府诗史的影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描述了汉唐之间民族音乐进入宫廷乐府的途径、形态、演变的情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并论析了民族音乐在乐类的产生、曲调的演变、歌辞内容和体式诸方面对乐府诗史的影响,蒙丽静《北朝时期中原正统观念下的民族身份坚持——北朝音乐的文化精神》(《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则对北朝音乐文化中的少数民族精神特质进行了发掘、阐释。这些数量不能算少的研究成果对于彻底搞清北周音乐的来源、种类、使用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 南北文学交流与融合研究方面的参考

关于南北文学的交流与融合的问题,这也是研究北周乐府所不能忽视的。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不多,主要有王永平《南朝文人之北奔与江左文化之北传》(《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第1期)论述了流亡北朝的江南士人在南朝文化北传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王允亮《南北朝文学交流研究》(博士论文)具体展现了南北文化文学的发展、交流的途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陈恩维《入北南人的拟作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指出入北南人是南北朝时期实现南北文风融合的一支最主要的力量,拟作是其变革文风的重要方式,而随着模拟对象及方式的改变,入北南人的文风发生了变革,并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南北文风也经历了一个从互不影响、相互排斥到交叉融合的过程。

8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学术界对乐府诗的研究通史性的著作多于断代性的著作,文献考证类和纯文学研究类的论著多于泛文学研究类论著。就前者而言,学界现有的断代性论著主要集中在汉魏乐府、南朝乐府和唐代乐府的研究上,对北朝乐府的研究尚显不够,在北周乐府诗歌的研究上则更显薄弱,只有有零星的文章论及北周乐府诗歌,然而却存在搜集不全、考辨不当、分析不深、研究对象狭窄单一等问题。就后者而言,大部分的论著着力于对北周乐府的版本、目录研究和对个别北周乐府诗的文献考证、纯文学分析上,结合北周历史背景、礼乐文化、政治制度、民族特点等进行的泛文化研究的文章数量很少,而且即使涉及到也稍嫌研究片面、论述不深、缺乏综合比较和全面关照。因此,当前学界在北周乐府诗歌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尚未开掘、值得探讨的方面。

[1](唐)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2](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杜佑.通典[M].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南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罗根泽.乐府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王易.乐府通论[M].上海:上海书店,1992.

[8]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0](台)李纯胜.汉魏南北朝乐府[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11]杨生枝.乐府诗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12]王运熙.乐府诗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吴相洲,主编.乐府学(第1—8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2013.

[14]吴相洲,主编.乐府学(第9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5]孙尚勇.乐府文学文献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6]吴大顺.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7]刘怀荣,宋亚莉.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8]任半塘.唐声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9]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0]葛晓音.八代诗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21]赵敏俐,吴相洲,刘怀荣,等.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2]高人雄.北朝民族文学叙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4]吉联抗.魏晋南北朝音乐史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25]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

[26]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J].文学评论,1998,(2).

[27]姚小鸥.汉魏六朝曲唱文本的破译及其在乐府文学研究中的意义[J].文艺研究,2000,(4).

[28]曹道衡.西魏北周时代的关陇学术与文化[J].文学遗产, 2002,(3).

[29]柏贵喜.从宗庙祭祀制度看北朝礼制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6).

[30]尚丽新.《乐府诗集》版本述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3).

[31]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音乐学,2007,(3).

[32]王立增.乐府诗题“行”、“篇”的音乐风含义与诗体特征[J].文学遗产,2007,(3).

[33]颜庆余.乐府分类述评[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3).

[34]高人雄.试论北朝文学研究的框架与视角[J].文学评论, 2010,(6).

责任编辑:周哲良

I207.2

A

1672-2094(2015)04-0022-04

猜你喜欢

庾信乐府诗乐府
尺子在量人的时候别忘了量己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乐府诗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品读乐府
庾信的“小园”之思
《乐府三首》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