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乐文化背景下汉语区“史诗问题”辨析

2015-04-11赵新新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史诗神话汉语

赵新新(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礼乐文化背景下汉语区“史诗问题”辨析

赵新新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二十世纪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史诗也引起一大批中国学者的重视。“中国是否存在史诗”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在礼乐文化背景下,史诗并未在汉语区发展起来,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礼乐文化;汉语区;史诗问题

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它是讲述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或者民族历史、民族英雄等内容的一种规模宏大、自古流传的民间叙事长诗。芬兰民俗学家劳里·航柯认为史诗是“关于范例的宏大叙事,原本由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优于其他叙事,对于特定传统社区或集团的受众来说,史诗成为其认同表达的一个来源。”[1]90

1 近现代学者关于“汉语区是否存在史诗”的看法

二十世纪以来,受西学东渐影响,“史诗”引起一大批中国学者的重视,而关于“汉语区是否存在史诗”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以鲁迅和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汉语区不存在史诗。神话和传说是构成史诗的重要材料,“自古以来,终不闻有荟萃熔铸为巨制,如希腊史诗者,第用为诗文藻饰,而于小说中常见其迹象而已”[2]14,鲁迅认为中国的神话和传说并未发展成史诗,而是诗文的“藻饰”和小说的“迹象”,指出“环境恶劣和‘易于忘却’(指民间信仰)使得上古神话零散,没有长篇述作”[3]。胡适在1928年明确提出“中国古代民族没有故事诗,仅有简单的祀神歌与风谣而已”[4]47的观点。

与此同时,肯定汉语区存在史诗的学者也不在少数,最具影响的是陆侃如和冯沅君。“《生民》,《公刘》,《绵》,《皇矣》及《大明》五篇……把这几篇合起来,可成一部虽不很长而亦极堪注意的‘周的史诗’”[5]48,两位学者认为《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以叙述史迹为主,将其连缀起来,则与西方的史诗相去不远。这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此后,聂石樵等学者也将《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这五首诗列入周人史诗范畴。

此外,茅盾和钟敬文则认为中国上古有过史诗,后来逸亡了。茅盾称:“我们很可以相信中国也有过一部‘史诗’,题材是‘涿鹿之战’,主角是黄帝、蚩尤、玄女,等等,不过逸亡已久,现在连这‘传说’的断片也只剩下很少的几条了。至于为什么会逸亡呢?我以为这和中国神话的散亡是同一的原因”[6]37。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比较,笔者认为《生民》这五首诗不能被视为史诗,礼乐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区也不存在史诗。

2 《生民》等五首诗不能列入史诗范畴的原因

2.1诗歌规模与史诗相距甚远

史诗是一种结构宏伟、规模宏大、主题庄严的叙事文体。《生民》这五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但就其结构和规模来看,则与史诗相去甚远。黄涛在其《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指出,《格萨尔》“共有100多部,50余万行”,“《玛纳斯》……该版本有23万行,共分8部”,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则“由70余部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伊利亚特》、《罗摩衍那》等也都是规模宏大的民间叙事文体。因此,笔者认为就诗歌规模而言,《生民》等五首诗,即便连缀在一起,也与目前已得到学术界认可的史诗的规模相差甚远,故这五首诗不应被看作史诗。

2.2诗歌内容与史诗存在差异

史诗产生于特定历史阶段,它记叙了一个民族“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的最初想象,以及民族迁徙、部落战争、英雄婚恋等重大事件,涵盖了一个民族诸如宗教、文化、习俗、信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7]140。它可以简略地划分为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创世史诗讲述的是“原始人类有关天地开辟、日月形成、人类起源、万物创造以及民族起源和迁徙的故事”[7]143。英雄史诗则主要讲述“英雄的光辉战绩、婚姻爱情,表现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或部落之间的战争,歌颂了正义战胜邪恶,人们渴望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美好愿望”[7]146。

收稿日期:2015-05-13

作者简介:赵新新(1990-),女,山西洪洞人,广西民族大学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生民》歌咏周始祖后稷的灵迹和功德”[8]7。诗歌写了姜嫄履帝迹感孕、后稷出生之顺利、屡弃不死和自幼对农业表现出的天赋和才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然而诗歌中并未涉及自然万物的创造和民族历史大事,更没有描写战争,远不及史诗内容完整。《公刘》和《绵》记载周人由邰至豳、由豳至岐的经历,对公刘和古公亶父加以赞美。《皇矣》叙王季上承太王之志,下将上帝福祉泽及文王,亲兄友弟,是赞颂王季的作品。同时,诗歌还提及文王伐密、伐崇,歌颂文王之德。《大明》自王季太任及文王出生写起,至武王胜利伐纣,重点赞扬武王。陈子展认为公刘、古公亶父、王季、文王、武王都是“周之先世具有史诗性质半神半人之英雄人物”[9]868,然而除《生民》外的四首诗都有历史根据,诗歌中的主人公也趋向现实化,故陈先生的看法有失妥当,不能将《生民》等五首诗看作史诗。

2.3诗歌性质与史诗性质不符

史诗是口述传统的产物,在传唱过程中要不断润色和加工,内容逐渐丰富,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韵文体作品。史诗是民众的娱乐活动,具有表演性。它所讲述的内容具有神圣性,但形式却是世俗的。

相异于殷人尊神,周人所崇之神演变为祖先神。《生民》这五首诗是祭祀、祝颂周先王业绩的诗歌。儿孙们在成为帝王后得到无上的权力,为纪念祖先,他们除举行庄严的祭祀以外,还把祖先们创造国家的功业和奋斗历史记述下来,“一面作为统治者的楷模,一面为不忘祖先的功德而传给后代子孙们以祖先的影子”[10]28。《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这五首诗追述的是祖先的功德,故风格是崇高的,叙述是庄严的,不仅诗歌内容,而且其歌唱形式和场合都是神圣的。因而,与史诗形式的世俗性不同,《生民》这五首诗产生的文化土壤是相当神圣的。

3 汉语区没有出现史诗的原因

3.1神话发展不够充分

神话是构成史诗的重要材料,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1]22。“中国上古的神话思维十分发达,已经产生了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12]34,但没有勃兴起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西周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加强了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统治。在宗教发展的初期,人们出于敬畏而生发的鬼神观念,也披上了伦理政治的衣裳,出现在文化的舞台上。“依赖天道,操纵政柄,神人结合”,宗教进而演变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对此,《礼记·表记》中曾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的表述。此时,鬼神宗教都只是君权的附庸,统治者除重视其对百姓的震慑作用外,不会放诸太多注意力,因而汉语区的上古神话没能得到充分发育。

儒家不喜谈论鬼神,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汉语区上古神话不仅未受到文人重视,而且被当成史实。古代神话中的形象经历了动物、半人半兽到人的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经典中,由于违背了理性化原则,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了,一部分神话也遭到删削。这也导致汉语区的上古神话未能得到充分发育。

此外,商代晚期我国就已形成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代表的文字系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但受书写工具的限制,不方便书写冗长字句。因而,最初的书面文学都非常简短、精炼,便于记诵。而中国的古人又普遍具有尊古倾向,不会轻易对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进行加工润色。这也是汉语区上古神话发育不充分的一个原因。

3.2“史诗艺人”角色的弱化

史诗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作品,它的传唱需要一批以此为生的史诗艺人,他们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传唱者,又是故事的改编者,甚至创作者。“史诗艺人是专业性的,他们有时间和机会来锤炼自己的表演艺术,有观众的喝彩或批评来使得他们知道如何去改进传唱表演。”[13]正是经过无数史诗艺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史诗才得以不断发展和成熟。然而,汉语区“史诗艺人”的角色却遭到弱化。

我国先秦经历了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文化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夏商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其后,官学逐渐演变为私人传授。贵族成为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兴起,民间聚众讲学之风也应运而起,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阶层手中。在战国之前,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社会成员手中,广大平民没有权利接触文化。文化承担者都处于社会上层,不需要以口头传唱活动为生,更不需要通过考虑观众的感受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润色,这就导致汉语区没能出现规模宏大的史诗作品。

3.3缺乏与史诗传唱有关的口头讲述活动

林岗在《史诗问题与汉语区口述传统》中指出:“中国上古的口述传统,很显然它只有口口相传的口述活动和即兴口头演唱活动,而没有史诗传唱活动。”[13]口口相传的口述活动“缺乏稳定的讲述形式,完全是自发性的,‘讲述人’只是临时和随机的角色,并没有专业化……这种情形的讲述,娱乐的成分非常少,传授与教诲的成分比较大些”[13],导致上古汉语区的神话传说仅仅具备人物和大略行迹,情节不完整,缺乏细节。即兴口头演唱活动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使得汉语区的诗歌偏向抒情,而缺乏叙事性。

此外,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以“诗言志”作为基石。由于没有形成诗歌叙事的传统,加之古代文人重视诗歌教化作用,导致汉语区的诗歌发展陷入“原本就缺乏叙事因素,基于此更加不重视诗歌的叙事性”的怪圈,汉语区的口头文学也失去了发展成为史诗的机遇。

由于汉语区神话传说发展不够充分,加之“史诗艺人”角色的弱化,缺乏和史诗传唱有关的口头讲述活动,导致没有出现史诗。每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特殊性,汉语区不存在史诗并不代表它比西方文化要低等和拙劣。相反,这告诫我们不能机械地套用西方的文学起源观念来“解释中土的文学事实”。

[1]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林岗.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7,(01).

[4]胡适.白话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6]茅盾.《伊利亚特》和《奥德赛》[C].//茅盾.茅盾全集(3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田兆元,敖其.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9]陈子展.诗经直解(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1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林岗.史诗问题与汉语区口述传统[J].东吴学术,2010,(01).

责任编辑:周哲良

A nal ysi s of"Epi c Probl em"of he Chi nese D i st ri ct under M usi c Cul t ure Background

ZHAO Xinxin
(Collegeofliterature,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530006)

Epic is the source of Western literature,since the 20th century,due to the introductionofWesternlearningtotheEast.EpicalsocausedalargenumberofChinesescholarsattention.The debateonwhetherChinaisanepicpoemhasneverstopped.Inthebackgroundofritesandmusic,Epichas notdevelopedinChineseepicarea.Sothisistheresultofmanyfactors.

musicculture;Chineseepicarea;problems

I206

A

1672-2094(2015)04-0026-03

猜你喜欢

史诗神话汉语
学汉语
东方神话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