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禹锡咏史类作品中的政治意涵

2015-04-11胡健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咏史刘禹锡

胡健(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论刘禹锡咏史类作品中的政治意涵

胡健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刘禹锡在为期很短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之后,写下了不少的咏史诗歌和论文。这些作品充斥了幽愤情绪,表达了刘禹锡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情怀,还有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历史情怀。永贞事件成了刘禹锡心头上永远抹不去的阴影。他的咏史作品蕴含了自己在长期贬谪后的独特情志和深深的寄托以及对于朝廷用人的担忧和深刻反思,这大大提升了他的咏史作品的高度。因此,挖掘刘禹锡咏史作品背后的政治意涵有助于对其诗歌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了解和把握。

刘禹锡;咏史;政治意涵

中唐顺宗朝发生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事件,但是很快就失败了,作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的刘禹锡,刚刚踏入政治权力决策中心,不仅来不及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实现自己的前途与理想,更承受着激烈而不实的道德攻击,受到朝野舆论的指责批评。在唐宪宗一朝,刘禹锡始终处于贬谪的状态之中。在漫长的贬谪之中,刘禹锡慢慢明白了永贞事件对自己的伤害,这不仅仅是仕途的挫折,更是人格的否定和人生价值的失落,这种感受和思想,在他贬期内的多首诗歌,尤其是咏史类作品中均有反映。

1 咏史之中的言志与寄托

由于永贞事件的本质是皇位的继承问题以及朝廷内部各种权力的争斗,这种特殊的情况,让深居事件中心的刘禹锡在写诗时不得不用一些较隐晦的表达手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咏史诗即被刘禹锡用来表达对自己的自我期许和难以言说的感情、思想。《咏史》二首中的第一首: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1]50

此诗引用西汉卫青门客任安的典故,藉以表明自己不随权势低头的志向。霍去病在屡建战功后,贵显之势逐渐掩过大将军卫青,因此卫青门客大都转投霍去病门下,唯独任安不为所动。从霍、卫权势的消长及任安勇于坚持的精神来看,刘禹锡写作此诗的时间大概在永贞元年的四月到八月之间,王叔文党逐渐失去权力的时间。“世道剧颓波”一语,点出当时人人对其“道路以目”的险恶处境,但“我心如砥柱”那种执善固执的豪语颇可看出刘禹锡那种不挫于一时危难的顽强精神。借少卿不随流俗摆动个人志向的历史故事,抒发自己对王叔文事业的支持。这种精神气度的描写还见于《学阮公体三首》诗中,从诗中对自己早年反省思考语句来看,最迟写于贬谪晚期。“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1]753,两诗所表达出的“气”节和坚持,与“我心如砥柱”的气势是相通的。

“我心如砥柱”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凡的坚持气慨,但随着危险复杂的政治情势发展,特别是以宪宗为首的执政者对永贞党人的穷追猛打,就未必适合以这种口吻来写诗了。作于元和元年的《阿娇怨》就是一首隐含深意,寄托幽远的一首作品: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1]784

诗中描述被汉武帝冷落的阿娇皇后,那种想要重新获得恩睐,心中又担心狐疑不定,最终还是难免失望的过程。整首诗的情感转折是:看见希望(“望见”一句)→在不确定之中自荐(“试开”一句)→失望和落空(“最后两句”)。胡可先特撰一文从这首诗中来讨论刘禹锡诗歌之中的政治内涵,具体的解释如下:

刘禹锡《阿娇怨》诗,是借咏史而隐寓政治事件与个人身世的作品,并不是一般的咏史诗。诗的主旨是描述元和元年(806)赦令颁布后,请求杜佑援引而不果的过程以及自己被贬谪的心理状态。[2]233

收稿日期:2015-04-05

作者简介:胡健(1989-),男,湖北咸宁人,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学。

胡可先从“望”“试”字解读出刘禹锡在元和元年读到宪宗颁布的赦令后,那种、既满怀期待,又怕失望的复杂心情。刘禹锡写作这首诗的用意,是反映元和元年听到赦令后,自己却不在名单之内的落空心情。若是纯用第一人称口吻,在当时宪宗痛恨王叔文的情形下,显露无讳地说明自己心意,势必遭受到更多口语的攻击。胡文以元和元年刘禹锡所处的政治局势、刘禹锡和杜佑的关系、八司马之处境等问题着手,逐渐解读出《阿娇怨》一诗所蕴含的幽微隐晦,也让人得以更清楚的了解刘禹锡创作咏史诗背后的政治动机和想法。这种创作手法同样见于《读张曲江集》一诗,诗歌表面字词的感慨对象是张九龄,但主要抒发的却是自己对执政者弃置贤才、恶意打压的不满。

元和四年,贬谪的八司马之一的程异,因为得到吏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李巽的荐引,首先得以复用。刘禹锡听到这个消息,既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种机会,同时希望程异不要忘了当初参与永贞事件时的理想与深处逆境的其他人。这些想法,处在“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政治环境中,当然无法明说,于是刘禹锡就写了《咏古二首有所寄》,诗题云“有所寄”,当然指的是那些不方便言说的想法,只好以“寄托”的方式说出来。两首诗分别藉汉武帝陈皇后事、汉光武帝阴丽华皇后事,来表达刘禹锡对程异复用一事所兴发的感触与想法。第一首:

车音响辚辚,不见綦下尘。可怜平阳第,歌舞娇青春。

金屋容色在,文园词赋新。一时复得幸,应知失意人。[1]85

前半段以陈皇后的被冷落、寂寥映衬出汉武帝新宠卫子夫的得意。后半则对陈皇后复得皇帝欢心一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陈皇后既经历过被弃置的感受,则应该有推己及人的想法,去同情、理解那些遭遇到不幸的人们。整首诗感叹的虽是陈皇后,但诗歌中的历史典故情境和程异复得朝廷所用的现实情境,基本上是一致的。刘禹锡的言外之意当然是希望程异不要忘了其他被贬司马的痛苦处境。第二首:

寂寥照镜台,遗基古南阳。真人昔来游,翠凤相随翔。

目成在桑野,志遂贮椒房。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1]85

瞿蜕园认为第二首之诗意是“言彼此交谊已深,不应得新忘旧”[3]5774但据“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之希冀的语气来看,刘禹锡写此诗的对象,应当是操宠辱之权的显达人士。“初心”在诗中指的是早年汉光武对阴丽华皇后的倾心与爱慕,但后宫佳丽三千,随时有让阴丽华丧失宠爱的可能。刘禹锡在这首诗想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是,希望曾经与自己有段交谊的显达人士,不忘旧日情谊,能够对自己伸出援手。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咏史类作品的意涵十分丰富,或隐喻着政治事件和个人身世,或对执政者弃置贤才、恶意打压的不满,或对朋友善意的警醒和委婉的倾诉,体现了他的寄托和情志。

2 对统治者与人才之关系的思考

刘禹锡有《题欹器图》一诗,虽无法确知写作年代,却可以从其中的思想内容来看,大概作于早期。全诗感慨秦国李斯、东晋诸葛长民功成见诛一事:

秦国功成思税驾,晋臣名遂叹危机。无因上蔡牵黄犬,愿作丹徒一布衣。[1]764

主题内容虽很明确,表现得却很普通,毕竟感叹历史人物功高震主之后被诛杀的悲剧,是常见的咏史主题之一。刘禹锡早年在“西游汧、渭,出于岐雍之间”时,路过秦国三良冢,“心甚哀之,涕泗者久之而去”,并作《三良冢赋》[1]814。

虽然,对三良殉秦穆公一事,多有人立论写诗,但是角度观点互异,这种差别其实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政治伦理一种看法。刘禹锡赋、柳宗元诗,均对三良在封建王朝体制下的的无谓牺牲,感到悲戚,刘赋所谓“上刺衰德,下伤幽魂。”即对秦穆公的不满。这种敢于质疑君主之尊的勇气,也见于《咏史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明显批评由于上位者的昏庸,造成贤佞易位的不公现象。“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贾生”有经纶大才,犹被汉文帝摒弃不用,贤能之人政治生命的无从保证,从此可证。宋人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对此诗用典的精确与否提出评论:

贾生当文帝时,流落不偶而死,是也;卫绾以车戏事文帝为郎尔,及景帝立,稍见亲用,久之为御史大夫,封建陵侯,景帝末年,始拜丞相,在文帝时实未居重位也。[4]326

魏泰认为卫绾得宠的时间,和贾生流落不偶的时间是不吻合的。这样的解读未免太拘泥于诗歌用典使事的准确性,却忽视了诗人所以要用此典故的意图。刘禹锡以西汉的贾谊和卫绾对举,而忽略两人在时代上的距离,是因为刘禹锡欲以这首诗歌来指涉现实,表达对上位者贤佞不分的愚昧而已。宪宗虽是中唐以来少有的大有为君主,仍有着某些致命的缺点。例如过份宠信宦官、道士之流,宰相李绛批评宦官的专横侵权时,唐宪宗还说出“就使为之,朕亦不听”[5]7668的昏庸之言;更有甚者,为了方便道士柳泌炼丹药给自己服用,任命他为采药之州郡的刺史。

从这些事件看来,刘禹锡并不关心贾谊、卫绾的穷达是否发生在同一时间,毕竟这不是其关心的重点。而是要表达贾谊因谗被逐,最后却命丧南国之事,联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命运和朝廷不分贤佞的用人政策。与《题欹器图》的主旨相同,但感慨的深度以及议论的加入,是刘禹锡后期咏史怀古诗的特色。刘禹锡会有这个感慨和议论是因为有着切身的经历,王叔文之死、以及八司马的被逐、身边友人的不幸遭遇等等。《蜀先主庙》《韩信庙》《经伏波神祠》《经檀道济故垒》等诗即是反映这类议论。

永贞元年在贬往连州,途经江陵,经过樊姬墓,《列女传》载:“楚王好猎,樊姬劝谏,王改过”。刘禹锡写了《纪南歌》来纪念这位谏君佐夫的贤女子。诗末:“天寒多猎骑,走上樊姬墓”,语意有一点落寞,讽刺之中带有无尽感慨,感慨后人不体樊姬谏猎之苦心与品德,徒令后人歔欷不已。这种被历史遗忘的无奈,刘禹锡在永贞事件之后体会更深。《经伏波神祠》一诗中:“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1]156一语,也是针对上位者赏罚失当、贤佞易位的不公情形,提出疑问。诗中对马援征讨南蛮之地,劳苦功高却不被朝廷重视的不公平史事,提出自己的感叹。这种思想与作于元和初年的《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一诗,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

贵臣上战功,名姓随意移。终岁肌骨苦,它人印累累。……一言合侯王,腰配黄金龟。[1]90

此诗藉一位勇立战功的士兵,立下战马功劳后,却落得:“衰容蔽逸气,孓孓无人知。”的待遇。而随意移名姓的贵臣、和以言语谄媚侯王者,却腰配黄金龟,享尽荣华富贵。和前文所提《咏史二首》“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一语,更是同一意思。这种贤佞不分、赏罚易位的情形,用刘禹锡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法大驰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1]987,之所以会“法大驰”,为上位者的贤佞不分的昏庸所造成的。

元和六年,刘禹锡的一位同年友丘绛,因为和同事有争执,其上司田季安怒,“使人召还,先掘坎于于路左,(丘绛)既至坎所,活排而之”[6]3847未犯大罪,没,有经过调查审判,就把人活埋。耳闻这种令人发指、天人共愤的惨事,刘禹锡马上写了《遥伤丘中丞》一诗,来吊念冤死的丘绛,所谓“邺下杀才子,苍茫冤气凝”,田季安虽不是最高的上位者,其杀人害材的本质与作法,与执柄者以一己之怒恨来残杀异己,却是完全一致的。难怪刘禹锡会在《华佗论》中发出沈重的喟叹:“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1]1304作于宝历二年归洛时的《韩信庙》“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韩信劳苦功高也被诛,反映出执生杀大柄的君王之可畏。这首诗在叙述语气上“艺术地展示了最高统治者诛戮功臣的行径给后代的王佐之才所造成的心理压力……较之功成见诛的传统主题,此诗用笔显然更向深处拓进一层。”[7]59《经檀道济故垒》也同样反映这种思想:“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1]335《宋书·檀道济》“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并于廷尉伏诛。”[8]1343-1344不管是用什么藉口,上位者以生杀之柄斩除贤能之人或者有功之人,然后再找一套藉口的作法,刘禹锡是极力抨击批判的。这类勇于揭露统治者暴虐对待贤才的咏史诗,和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的背景是有关系的。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于元和元年被赐死,元和年间,韦执谊、王伾、凌准均死于贬所,这些均是与刘禹锡交情甚笃的人,也是刘禹锡认为的贤才之人,而这些人或直接死于宪宗的命令,或间接亡于宪宗对他们的放逐,因此,刘禹锡批判“以一恚杀材能”者,其矛头指向是很清楚的。不仅写在诗歌中,也在文章中有所表达,《华佗论》就代表此类观点的文。此文以曹操和华它医病的典故开头,点出“执柄者之恚,真可畏哉!亦可慎诸”的论点。对为人臣子者而言,上位者所操的生杀大权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但滥杀贤才却会自毁长城,导致败国衰政。这是刘禹锡在这些诗文所欲表达的严肃主题与内容。

圣言贵忠恕,至道重观身。法在何所恨,色伤斯为仁。[1]153

在这首《读张曲江集作》诗中引有言:“张曲江(九龄)为相,建言放臣不宜与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地”,刘禹锡长久贬谪所受的痛苦和对执政者的不满,看到张九龄文集中对逐臣的处置建议,也勾起自我被宰臣远逐弃置的命运,内心感慨多愤,遂有此首寄寓自己满腔愤慨的作品。对张九龄处置“放臣”一事作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没想到却引发了后人对刘禹锡人品的剧烈攻击。例如,晁补之在《鸡肋集》中认为刘禹锡亲近小人而得谴逐,竟然还以诗怨刺张九龄,在品德上大有问题。其实,只要把这首诗与刘禹锡元和年间久谪不迁,数次上书求调却从无结果的史事一起看,就会明白刘禹锡诗中的确有怨恨之意,但却不并是刘禹锡写作此诗的主要动机和用意。还是潘德舆的解读是较接近刘禹锡写作此诗的本意,“盖梦得身为逐臣,心嗛时宰,故以曲江为词,实借昔刺今也”[1]155元和元年,王叔文被赐死,之后,其他王叔文党人丝毫没有被朝廷宽宥的迹象。而与王叔文党有仇隙细故者,慢慢成为朝廷重要宰臣,如武元衡等人,在这种情形下,要去激烈地批判这些执政者,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因此,刘禹锡藉着批判、讥刺张九龄建言放臣一事,来表达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待遇。3余论

永贞事件在刘禹锡的人生中投下了深深的阴影。刘禹锡永贞事件失败之后,诗歌内涵往往充满了讽刺和不满,例如那些花草禽鸟类、自我寓托类的诗歌。另外一部份就是咏史诗歌,其中有如《咏史二首》那样的明志之作,字里行间充满了个人对道德志向的坚持。另一部份如《阿娇怨》《咏古二首有所寄》,在用典使事的安排中跟自己所处的现实情境暗合,从而寄托自己不便明说的情感和想法。

同时,在长期的贬谪中,刘禹锡不仅表达对当权者的讽刺和不满,也在一些诗歌中表现了对于国家选拔人才的深刻思考,对于自己的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愤愤不平。他认为造成国家贤才不被重用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昏庸和暗弱,又指出了掌权者宠信宦官、亲近小人又以大肆排除异己的结果就是以牺牲国家的前途利益为代价。总之,刘禹锡咏史类作品的含义丰富而寄寓深远。

[1]刘禹锡.刘禹锡集[M].卞晓萱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萧瑞峰.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5).

[8]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周哲良

O nt he Pol i t i cal M eani ngof Li uY uxi W orks i nH i st ory

HUJian
(Collegeofliterature,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

After Liu Yuxi failed in the very short"Yongzhen reform"movement,he wrote many history poems and papers.These work are filled with resentment mood,expressing the Liu Yuxi unappreciated depressed mood,and the value of life thinking,reflecting a deep sense of history of feelings.Theeventbecameindelibleshadowinhisheart.Hispoemsonhistoryworkscontaintheunique emotional and deeply sustenance and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concern for the court in the long-term demotion,which greatly enhance the height of his poems on history works.So.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andgrasptheideaofpoetryandlife.

LiuYuxi;History;PoliticalMeaning

I207.22

A

1672-2094(2015)04-0015-04

猜你喜欢

咏史刘禹锡
北陵公园咏史
赏牡丹
陋室铭
咏史抒怀
从阮籍《咏史》诗的自创虚拟人物和神仙意象看其人生态度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
《刘禹锡 陋室铭》
浅探纳兰性德咏史诗论
刘禹锡与《陋室铭》
简论左思咏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