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中国语文》杂志语法研究综述

2015-04-11孙鹏飞

关键词:语法化类型认知

〇孙鹏飞

(1.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北京语言大学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北京 100083)

近十年《中国语文》杂志语法研究综述

〇孙鹏飞1,2

(1.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北京100083)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语文》杂志在语法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章数量众多,研究日益多元化、精细化。文章主要从认知、语法化、类型学、功能等视角对相关语法论文进行分析,探讨四种研究视角的各自侧重、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认知; 类型; 语法化; 功能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Grammar in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Last Decade

SUN Peng-fei1,2

(1.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ihezi University, Xinjiang 832000, China;

2.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In the last decad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grammar.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s huge, and the research presents pluralism and refine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evant articles on grammar mainly from cognitive, grammatical, typolog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nd discusses these four kinds of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focus, research status and achievements.

Key words:cognition;typology;grammarticalization;function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汉语语法研究空前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范式多样化,如形式、功能、类型等;2.新理论不断引进和提出,并与汉语研究相结合,如语法化理论、语义地图理论、构式语法理论等;3.研究视角国际化、多维化,如认知视角、类型学视角、话语功能视角等。本文在结合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认知、语法化、类型学、功能等视角对《中国语文》近十年刊登的影响力较大的语法论文进行简单的综述。

二、认知视角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基于经验世界和我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化的语言方法。(F.Ungere&H.J.Schmid,2003:F36)其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等。相对于结构主义,认知语言学侧重对语言现象背后动因的解释。正如沈家煊(2004)所说,语法研究的目标不仅要对合格句子做出解释,还要对可能存在的句子做出预测。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认知语法”分析语法问题时注重从意义出发,重视综合的方法;在解释语法现象时重概括性和认知性。在国际认知语言学发展兴盛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语文》对认知语言学探索与研究也异常活跃,很多学者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尝试解决汉语中的老大难问题,代表性的学者如沈家煊、崔希亮、张旺熹、施春宏、赵艳芳等,涉猎范围主要有:构式语法,汉语主观性、主观化,隐喻、转喻研究等。

(一)构式语法研究

近年来,以Goldberg为主要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Goldberg,1995:4)按照构式语法的观点,构式就是约定俗成的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体,任何形义配对的语言单位,只要其意义是无法从其先前构成成分推知,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构式。换言之,构式的意义不仅来自它的组成成分,而且具有构式自身的意义。构式(construction)不仅仅是符号的,也是有意义的,是某种形式和意义的结合(Lakoff,2007)。一个句子不是一堆句子成分的堆砌,而是一个“完形”(gestalt),构式义不是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构式的整体意义大于其组成成分意义之和。学界普遍认为,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的新理论模式,构式语法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创立。二十一世纪以来,构式语法已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理论自身的探讨和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两大部分。

1.理论探索

理论探索主要是对该理论的概念、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如陆俭明的论文《“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2004),该文介绍了构式语法(句式语法)的基本观点,从五个方面肯定了该理论对语言研究的贡献,指出用构式语法研究汉语需重视对句式的研究,并要从句式的语法意义出发考察句式内部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同时也指出运用该理论研究汉语的局限不足。王寅(2011)的专著《构式语法研究》(上下卷)对构式语法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肯定了该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但在构式压制问题上,王先生提出构式与词汇之间的压制应该是互相的,而不是构式语法理论所说的只存在构式对词汇的压制,值得我们借鉴。

2.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

国内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汉语特殊句式的研究,如刘丹青(2009)对汉语、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的研究;张国宪(2009)对“在+处所”构式的研究;施春宏(2010)对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意义关系的研究;董正存(2013)对无条件构式的研究;研究特点是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特殊句式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并通过运用的过程来检验该理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施春宏(2010)认为研究特定句式的形式和意义及其关系,应该将该句式放到相关句式群中去考察,该文观点新颖,论证令人信服。二是对习语构式的研究。如江蓝生(2008)以“差点儿VP”与“差点儿没VP”、“VP之前”与“没VP之前”等正反同义结构为研究对象,指出否定式是由语义具有同一性的正反两个概念表达式叠加整合而成。吴为善、夏芳芳(2011)认为“A不到哪里去”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式,也是一个典型的“构式”。该文还认为,构式作为一个整体表达式,表达的是构式义,体现了说话人对情景的识解,具有典型的语境适切度。

(二)主观性与主观化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言者在话语中或多或少总是含有‘自我’的表现成分。换言之,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痕迹”。“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沈家煊,2001)。近十年来,《中国语文》刊登的关于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研究特点主要是将主观化问题同语法化、量范畴、糅合等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力图说明主观化是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成分虚化、主观量标记、句式的特殊功能意义的主要动因。如:陈前瑞的论文《“来着”的发展与主观化》(2005)通过对历史语料的定量考察,发现“来着”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可以从主观化角度得到较好的解释;宋文辉在《主观性与施事的意愿性强度》(2005)一文中通过对现代汉语一般主谓宾句和“把”字句、“被”字句的比较,认为施事作为一个典型范畴,其典型性不仅与承载施事角色的名词短语所代表的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还与说话人对它的主观认识有关;张谊生的文章《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2006)认为“没”、“不”、“好”是近、现代汉语中的主观量标记,量标记是话语交际中自然留下的主观印记,其基本功能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涉及感情、态度和视角;沈家煊在《“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2008)中论证了“他是去年生的孩子”这类句子的生成方式不是派生而是复合,这类句子属于一种独立的句式,表达一种独有的移情义——主观认同;张伯江的论文《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2010)通过对“限定词”共现现象的考察,指出有两个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人称代词总是居于另外的限定成分之前;二是人称代词总是负载着某种语用意义。最后做出一致的解释,该人称代词表示了说话人“移情”的方向,其后面的指示性成分、无定性成分也常常以体现主观性意义为主要功能。

(三)隐喻和转喻

虽然关于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多集中在《现代外语》、《外国语》等外语刊物,《中国语文》对该领域的研究也不乏重视,对隐喻、转喻的研究更是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从不同角度(如语义学、语用学、计算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对二者进行探讨,把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进行多层次的考察和阐释。如袁毓林在《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2004)一文中以“满”、“全”等词在用法和意义上的差别为例,用容器隐喻分析跟“满”相关的表达,套件隐喻分析跟“全”相关的表达。并建议把隐喻分析提升到意象图式的抽象水平,便于把认知解释转换成算法规则和形式表示,从而实现认知和计算的统一。周韧的论文《“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2011)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通过具体例句对比,解释和说明了总括范围“全”相对于“都”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分布限制。如:“全”要求谓语部分所表示的事件具有高现实性,并且具有总括扫描的性质,有着特定的取景功能。王灿龙在《新异黏合语的生成机制分析》(2012)中论证了新异黏合语是基于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手段而产生。由于隐喻赖以成立的相似性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转喻赖以成立的相关性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偶发因素的作用,因此,隐喻黏合语是绝对封闭的,而转喻黏合语则是相对开放的。

三、语法化视角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灵、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的语法化的范围还包括语法结构和语法范畴的形成等,范围比前述定义更广。语法化、词汇化问题也是近十年来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成果也较为丰富,代表性的学者有吴福祥、江蓝生、石毓智、邢福义、张谊生、洪波、董秀芳等,主要关注的领域包括实词虚化、词汇化、构式语法化等几个方面。

(一)实词虚化

实词虚化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过程或现象。近十年来,“语法化”研究主要关注“实词虚化”的过程,即从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现象作为语言变化的一种类型来研究,注重词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如方梅(2005)认为认证义动词虚化的起点是“去范畴化”,句法方面表现为谓宾动词句法特征的衰减,语义方面表现为由客观表达变为主观表达。侯瑞芬(2009)论证了现代汉语中共时层面上“别说”和“别提”存在多种用法并存的现象是它们从动词短语经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结果。刘君敬(2009)利用明代书面语色彩较强的材料,对书面语中指示代词“该”的来源及形成过程作了进一步研究,认为语境的变化及类推作用是“该”形成的重要条件。江蓝生(2012)描述了四类连—介词语法化的动因和路径,归纳了它们语法化的三种类型,对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解释,并结合论题对语法化的普遍规律进行了一些概括和说明。马贝加、王倩(2013)认为汉语历时、共时平面上的处置介词“与、同、跟”等的直接来源都是“替”、“为”义的引进所为者的介词。张定(2013)指出,汉语疑问词的任指用法的形成是话语成分句法化的典型实例,并认为不定限定词“任何”是清末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仿词。

(二)构式语法化

构式和词汇一样,也可以进行语法化,在学界已达成共识。近年来,对构式语法化的探讨多集中在构式语法化的动因、过程和机制,构式语法化与语言的主观性、主观化以及经济性之间的关系。如洪波、董正存(2004)认为“非X不可”格式先秦至今发生了结构和功能的语法化,结构语法化包括格式凝固化、有界化和X的谓词化,功能语法化导致情态副词“非”的产生。该文认为主观性是“非X不可”格式功能语法化动因,但没有探讨该格式主观化与语法化的关系。江蓝生(2005)从句法功能的降位、语义的主观化和结构的紧密化几个方面考察了“VP的好”结构语法化的原因、过程和特点。吴福祥等(2006)论证了“数+个量+名”格式应出现在汉代,该格式是仿造西汉前后“数词+单位词+名词”格式类推而来。江蓝生(2007)以现代汉语方言中重叠式正反问句和北京话由省缩而来的三字格“爱怎怎”、“爱谁谁”、四字格“爱吃不吃”等短语为例,说明语言经济原则驱动下的省略和紧缩是汉语构式语法化的一种推力和机制。杨永龙(2012)认为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是从“形+数量”到“数量+形”,后者能最终趋于取代前者与相关构式(数量名结构、平比句)历史演变的类推有关。龙国富(2013)通过对汉语“越来越…”构式语法化的过程、机制及其动因的研究,认为语法构式是显现的,而非固有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改变将伴随新的构式产生。

(三)词汇化

所谓词汇化,是指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在历时发展中变为词的过程。词汇化与语法化一样,都是语言单位从理据清晰到理据模糊、从分立到融合的变化。(董秀芳,2011)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词汇化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特点是对词汇化的认知动因进行考察,揭示词汇化的机制和规律,并探讨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认为词汇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语法化。如董秀芳(2009)论证了实词功能的变化、虚词功能的变化、词序的改变等都有可能促使相应句法结构中的某些形式发生词汇化。不过句法演变并不是发生词汇化的必要条件。由句法演变所引起的词汇化和与句法演变无关的词汇化是可以分辨的,二者具有一系列不同之处。崔希亮(2009)从现代汉语“开心”和“关心”的不对称现象出发,观察两个词汇形式的不同演变路径,探讨了词汇化过程中的认知动因和语法机制,并从认知角度对“开心”和“关心”的不对称现象做出解释。雷冬平,胡丽珍(2010)对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进行了考察,认为该词是“正+在这里/那里+VP”结构强化更新的结果。

四、类型学视角

类型学是指基于形式特征的语言或语言成分的分类。语言类型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同和异,阐述语言类型差异与其背后的语言共性的关系,探讨语言的异和同之间的关系是现代语言各学派的共同目标,也是类型学的目标。(Whaley,2009)Bemard Comrie(1990)把语言类型学定义为根据那些并非由于共同的亲属来源或区域性接触而共享的结构特征来给语言分类。语言类型学也是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领域,是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国内的类型学研究存在三类不同的对象:一类是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比较;二是汉语和各方言的比较;三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三类对象性质不同,其方法也不同。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理论研究、语序类型研究、句法类型研究、词类类型研究等。

(一)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跨语言的共性研究、蕴含关系研究、附加语与核心之间的语义关系研究等。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陆丙甫,他的论文《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率”》(2004)提出了“距离-标记对应率”这样一条语言共性假设,对附加语和核心之间是否需要加表语义关系的显性标记作了较为充分的解释。其后,与金立鑫合作的《论蕴涵关系的两种解释模式——描写和解释对应关系的个案分析》(2010)对当代语言类型学中关于蕴涵关系的“四缺一”真值表进行探讨,指出它所反映的分布格局可以有两种解释模式:基于可能性等级的解释和基于两因素互动的解释。近期与应学凤合写的《节律和形态里的前后不对称》(2013)通过跨语言的调查得出结论,在动词短语中,前置论元比起后置论元,跟核心动词的节律关系较松散(前松后紧),并且需要更多表示它跟核心动词间语义关系的形态标记(前多后少),名词短语则与其相反。并从可别度以及成分意义的独立性大小对这种不对称现象进行阐释。

(二)语序类型研究。

语序类型研究是指借助跨语言的比较和语言共性的成果考察汉语语序现象,这是现代语言类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探讨的领域主要涉及名词性短语的语序、关系从句的语序、动词和宾语的语序等。如陆丙甫(2005)对指人名词组合的语序描写加以功能上的解释,指出其语序完全受可别度(有定性、指称性)大小的制约。刘丹青(2008)以语言类型学成果为背景,从语序、标记、范畴三个方面总结现代汉语名词性短语的主要句法类型特征,解释了汉语一些较有特色的句法现象包括特色歧义结构的类型原因,对汉语一些相关的热点问题如定语的分类等从类型学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唐正大(2006)在观察多种语言关系从句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三条原则:主语核心尽早确认、宾语核心紧靠动词、关系从句结构和主句结构有所不同,合理地解释了一些和关系化有关的语序分布和句法特点。

(三)句法结构类型研究

近年来,对句法结构类型的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句子特殊标记的研究。如刘丹青的论文《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2005)从关系化标注法的角度研究汉语的关系从句,通过跨方言比较,揭示汉语的关系从句存在着好几种标记手段,并不限于一个通用的“的”类定语标记。二是对特殊句式的研究。如吴福祥在《粤语差比式/X+A+过+Y0的类型学地位——比较方言学和区域类型学的视角》(2010)一文中从比较方言学和区域类型学角度讨论粤语差比式“X+A+过+Y”的类型学地位。三是对特殊句法结构的研究。如彭国珍的文章《景颇语致使结构的类型学考察》(2013)通过对景颇语中的两种致使结构调查发现,屈折型致使结构表达直接致使义和协同致使义,分析型致使结构表达间接致使义。景颇语的致使结构语义及动词类型反映了大多数语言的共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形态类型角度进行研究,如戴庆厦、孙艳的《景颇语四音格词产生的机制及其类型学特征》(2005);蔡维天的论文《论汉语反身词的重复现象》(2012)。也不乏对词类类型的研究,如吴福祥的《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2005);储泽祥的《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2005)等。

五、功能视角

语言系统的本质与其所涉及的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是紧密相关的,语言是由一系列供语言使用者选择的功能潜式构成的;作为一种社会符号系统,语言服务于人们的各种需求和目的。具体说来,就是语言形式受到其所服务的社会功能和个人需求的影响。韩礼德(2008)认为,对语言进行功能的分析,就要“把语言的结构,即底层意义潜式的实现形式和它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相联系。”近十年来,从功能视角对汉语进行研究的文章和著作有了突破性进展。这里的功能指的是结合语境、社会、文化、认知等探究言语行为,包括篇章分析、话语分析、语用功能分析、话语标记分析等。

(一)篇章分析

篇章语言学以语言运用为导向,关注的是交际——社会因素对言谈过程的制约和对语言产品的影响(方梅,2005)。近年来,对现代汉语篇章语法的研究包括主位与述位、指称与指示、省略与隐含、信息结构等内容。如徐赳赳在《现代汉语联想回指分析》(2005)一文中分析了现代汉语联想回指这一篇章现象,区分了同指名词回指和联想名词回指,提出了汉语名词回指的分析框架,把联想回指分为上下义回指和关联回指,并探讨了二者在篇章中不同的推进方式。张国宪、卢建的文章《“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把“在+处所+V状”和“V状+在+处所”两种构式放到语篇中去观察,借以揭示言者选用构式的潜在动机,认为前者的语篇功能在于表述一个前景性的主体事件,后者则主要在于为后叙的主体事件引入事件发生的空间处所。

(二)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视角,关注的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强调借助上下文语境、文化背景及人的思维等解读语言交际过程。话语研究既关注书面语,也关注口语和网络语言,研究侧重的是自然的语言。近年来,话语分析研究的议题涉及话题与预设、疑问与焦点、语气和情态等。如陈平(2004)认为,汉语双项名词句包含很多类别,但从信息结构研究的角度,可以根据句首两个名词性成分施事属性的相对强弱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NP1﹥NP2;二类是NP1﹤NP2,两类双项名词句在表现话题——陈述结构和其他信息结构上各有特点,但该文没有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吴福祥(2004)对“X不比Y·Z”格式进行了考察,认为其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体现的是说话人的视点或态度,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温锁林(2006、2012)的两篇论文对现代汉语口语中自然焦点标记“给”和“有”的功能进行了统一的解释,认为二者是定位标记词,具有凸显自然焦点的功能。刘丹青(2011)认为现代汉语“有”字领有句具有表“好”和表“多”的语义倾向,表现为领有句宾语强烈地排斥负面定语和主观小量定语。刘文认为这一排斥缘于“有”字固有的表好表多倾向和汉语句子自然焦点居末的要求。乐耀(2011)从人称、语气、信息传递等多角度考察了汉语传信范畴在言语交际中的表现,对于动态考察传信范畴,以及传信范畴与其他范畴的互动关系研究有很大帮助。司罗红(2013)认为口语中的“就”具有引导和标识各种话题的功能,由介词虚化而来,但已经失去介词的主要性质,成为典型的前置性话题标记。李劲荣(2013)讨论了同位结构“我/你一个NP”的话语性质,指出其带有明显的类指倾向,凸显的概念的内涵,常出现于非事件句中充当话题。但文中的例子很多是作者内省的,因个人语感不同,作者认为不能说的句子本人觉得能说,如“你一个孩子知道什么?”“我一个老师有什么钱。”

(三)话语标记

所谓话语标记,就是指序列上划分言语单位的依附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表达说话人对语流中话语单位之间的关系或者言谈事件中受话人角色的态度、视角和情感(董秀芳,2007)。话语标记并不对命题的真值意义发生影响,它标志说话人对于话语单位之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所说的话的立场和态度。近年来,对话语标记功能的研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篇组织功能。话语标记语能够组织话语行为,构建交际语境,在语篇中起着连接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和逻辑联系信息的作用。如李宗江(2008)对“问题是”的语篇组织功能研究,认为该话语标记自身没有概念意义,只表现当前话语与前一话语之间的某种联系,为话语理解提供方向,是表示负面评价义的语用标记。方梅(2012)认为在对话中影响连词意义和功能解读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连词的位置和话轮间话题的延续性。语用的合作原则是连词的浮现意义和话语标记功能产生的根本动因。二是话题转换功能。话题转换是指因交际双方或者某一方因某种原因不再继续原话题而开始一个新话题。话题转换是语篇发展的一种类型。近年来,话题转换的研究成果不多,大都是作为其他问题的附属研究对象出现。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话题转换标记、话题转换形式、话题转换类型等。如李秉震的论文《“说”类话题转换标记的语义演变》(2009)论证了现代汉语中的话题标记“说到、说起、至于说、再说、要说”等都从跨层的结构发展出了标记话题转换的功能。乐耀在《北京话中“你像”的话语功能及相关问题探析》(2010)一文中通过考察北京话中“你像”的三种话语功能来说明该结构词汇化成语用标记的机制和动因,认为“你像”经历了一个先语法化再词汇化的双层过程。三是人际协调功能。话语标记的人际协调功能是指说话人运用话语标记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的功能。人际协调功能是话语标记研究的一个重点。如刘丽艳(2006)通过对“你知道”三种使用模式及功能的考察,认为该格式在口语交际中的功能典型地体现了话语标记元语用功能的互动性特征。郭风岚(2009)认为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使用受社会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影响,使用频率的高低与说话人社会化程度的深浅强弱状态相关,“这个”、“那个”的变异凸显了说话人社会化程度深浅强弱的功能,这一功能是指代词指代远近、表心理距离差异的延伸,因此,她把“这个”看成是强社会化话语标记,“那个”是弱社会化话语标记。

六、结语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中国语文》刊登的语法研究文章呈多元化态势,认知语法、功能语法、形式语法等语法理论无所不含。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体趋势是多种理论优势互补、多个视角紧密结合。运用结构主义进行详细描写、从认知角度寻求解释、在类型学视野下考察其真伪,已成为当前分析、解决语法问题的常见途径。本文仅从认知、语法化、类型学、功能等视角等对《中国语文》近十年刊登的影响力较大的语法论文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了四种研究视角的各自侧重、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果。事实上,除了上述四个视角以外,近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以下方面也着力较多。如沈家煊(2006)和刘晓林(2007)从转换生成角度对“王冕死了父亲”的研究;周韧(2007)和吴为善、吴怀成(2008)、张谊生(2010)从韵律角度进行的句法研究;沈家煊(2010、2012)、张伯江(2012)对汉语名动包含模式的阐释;冯胜利(2010)对汉语语体语法的研究;赵金铭(2010)对句法结构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再进行一一评述。

参考文献:

[1]蔡维天.论汉语反身词的重复现象[J].中国语文,2012,(4):329-339.

[2]陈平.汉语双项名词句与话题—陈述结构[J].中国语文,2004,(6):493-508.

[3]陈前瑞.“来着”的发展与主观化[J].中国语文,2005,(4):308-320.

[4]储泽祥.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中国语文,2006,(3):164-175.

[5]崔希亮.说“开心”与“关心”[J].中国语文,2009,(5):410-419.

[6]戴庆厦,孙艳.景颇语四音格词产生的机制及其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05,(5):412-420.

[7]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5):399-410.

[8]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董正存.无条件构式的省略及其句法-语用后果[J].中国语文,2013,(4):313-325.

[10]方梅.认证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6):495-508.

[11]方梅.会话结构与连词的浮现义[J].中国语文,2012,(6):500-509.

[12]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5):400-413.

[13]郭风岚.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中国语文,2009,(5):429-438.

[14]洪波,董正存“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4,(3):235-247.

[15]侯瑞芬.“别说”与“别提”[J].中国语文,2009,(2):131-142.

[16]江蓝生.“VP的好”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5,(5):387-399.

[17]江蓝生.同谓双小句的省缩与句法创新[J].中国语文,2007,(6):483-494.

[18]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483-498.

[19]江蓝生.汉语连—介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J].中国语文,2012,(4):291-309.

[20]雷冬平,胡丽珍.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J].中国语文,2010,(1):67-74.

[21]李秉震.“说”类话题转换标记的语义演变[J].中国语文,2009,(5):419-430.

[21]李宗江.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问题是”[J].中国语文,2008,(5):423-426.

[22]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J].中国语文,2005,(1):3-15.

[23]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8,(1):3-21.

[24]刘丹青.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J].中国语文,2009,(1):22-32.

[25]刘丹青.“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J].中国语文,2011(2):99-110.

[26]刘君敬.也说指示代词“该”的形成过程[J].中国语文,2009,(6):558-563.

[27]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J].中国语文,2006,(5):423-434.

[28]刘晓林.也谈“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J].中国语文,2007,(5):440-443.

[29]龙国富.“越来越…”构式的语法化—从语法化的视角看语法构式的显现[J].中国语文,2013,(1):12-20.

[30]陆丙甫.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率”[J].中国语文,2004,(1):3-16.

[31]陆丙甫.指人名词组合语序的功能解释—从形式描写到功能解释的一个个案[J].中国语文,2005,(4):291-300.

[32]陆丙甫,金立鑫.论蕴涵关系的两种解释模式—描写和解释对应关系的个案分析[J].中国语文,2010,(4):331-343.

[33]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5):412-417.

[34]马贝加,王倩.试论汉语介词从“所为”到“处置”的演变[J].中国语文,2013,(1):3-12.

[35]邵敬敏.汉语框式结构说略[J].中国语文,2011,(3):218-228.

[3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24-232.

[37]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291-301.

[38]沈家煊.“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J].中国语文,2008,(5):387-396.

[39]沈家煊.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中国语文,2010,(5):387-400.

[40]沈家煊.“零句”和“流水句”[J].中国语文,2012,(5):403-416.

[41]施春宏.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J].中国语文,2010,(2):99-104.

[42]宋文辉.主观性与施事的意愿性强度[J].中国语文,2005,(6):508-515.

[43]唐正大.与关系从句有关的三条语序类型原则[J].中国语文,2006,(5):409-423.

[44]王灿龙.新异黏合语的生成机制分析[J].中国语文,2012,(3):238-251.

[45]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下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6]温锁林,范群现代汉语口语中自然焦点标记词“给”[J].中国语文,2006,(1):19-26.

[47]温锁林.“有+数量结构”中“有”的自然焦点凸显功能[J].中国语文,2012,(1):29-39.

[48]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222-232.

[49]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05,(6):483-495.

[50]吴为善,吴怀成.双音述宾结果补语“动结式”初探—兼论韵律运作、词语整合与动结式的生成[J].中国语文,2008,(6):498-504.

[51]吴为善,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话语功能及其成因[J].中国语文,2011,(4):326-334.

[52]徐赳赳.现代汉语联想回指分析[J].中国语文,2005,(3):195-205.

[53]杨永龙.从“形+数量”到“数量+形”—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J].2012,(3):525-534.

[54]袁毓林.容器隐喻、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J].中国语文,2004,(3):195-209.

[55]乐耀.北京话中“你像”的话语功能及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语文,2010,(2):124-135.

[56]乐耀.从人称和“了2”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J].中国语文,2011,(2):121-133.

[57]张伯江.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J].中国语文,2010,(3):195-208.

[58]张伯江.双音化的名词性效应[J].中国语文,2012,(4):338-349.

[59]张国宪“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J].中国语文,2009,(4):346-359.

[60]张谊生.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J].中国语文,2006,(2):127-136.

[61]张谊生.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J].中国语文,2010,(2):135-147.

[62]赵金铭.汉语句法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J].中国语文,2010,(3):277-287.

[63]周韧.“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J].中国语文,2011,(2):133-145.

[64]Bemard Comrie.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Syntax and Morphology[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5]F.Ungere&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6]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67]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8]Lindsay J.Whaley.Introduction to Typology——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anguag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69]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0]Paul J.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1]William Croft.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孙鹏飞(1979—),男,安徽利辛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博士,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人文社科中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RWSK14-Y19)

收稿日期:* 2015-01-06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5)01—0097—09

猜你喜欢

语法化类型认知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贵港方言“爹”的多功能用法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